九拜

九拜

中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簡介

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九拜九拜

《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內容

古代行禮有“九拜”。

《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當然,祭祀並不是“九拜”並用。

稽首是跪下後,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

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

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

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後稽顙,即將額頭觸地。

凶拜,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

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冑,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

套用

宗廟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禮。

平輩同級之間,拜迎拜送,拜望,拜謁,行頓首禮。

對於卑者的稽首禮,尊者以空首禮答拜。

吉拜禮行於各種祠祭,凶拜禮是服三年之喪時所行的禮。

上古時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禮不象後來那樣繁縟複雜,對此應有歷史的觀點。

形成

古人行跪拜禮,主要是當時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

在漢代以前沒有凳椅,人們進食、議事和看書時,只在地上鋪一塊葦席或竹篾,即蓆子。人坐在蓆子上,稱為“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蓆子,表示恭敬。當時,就連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過他們坐的蓆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與現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坐在後腳跟上,腳掌向後向外分開。實際上,古人的“坐”,就是現在的跪。古代接待賓客時,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引身而起”,使坐變成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跪拜禮。

漢代以後,漸漸有了高座和凳椅,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原來的“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變成了等級的標誌,廣泛運用於官場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民間的祭祀、祝壽等,跪拜禮仍世代相傳。

特點與評價

九拜禮都是跪拜,又都必須俯首,沒有立身而拜的。只有軍中行禮時,因甲冑在身,跪拜失其容節,所以“肅而不拜”。“不拜”即不跪,只立身舉首下手行長揖禮。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漢文帝巡行至亞夫軍營,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唐朝武則天稱制,為了提高婦女的地位,曾一反常規,把婦人的拜禮由跪拜一律改成立拜,而男子仍然是跪拜。這也算是武則天稱制改革的一項措施。可惜武氏之後婦人的拜禮又復舊如故,跪拜禮一直沿用了三千年之久。

九拜禮又都必須拱手。凡拱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叫做尚左;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叫做尚右。左為陽,陽主生,所以吉拜之禮尚左,凡常時稽首、頓首、空首、肅拜、振動諸禮都尚左手。右為陰,陰主殺,所以凶拜之禮尚右,居喪期間稽首、頓首、空首諸禮都尚右手。

九拜禮最初皆主祭祀,後來施行中因實際需要而各有損益。其中稽首、空首、頓首、振動為拜儀之正,是常行之禮,肅拜是婦人的禮節。吉拜、凶拜因事而別,奇拜、褒拜隨禮數而變,都依前五拜而別異其儀節。

九拜禮是周秦以來中國宗法、封建社會中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基本禮節。儘管它煩瑣繁雜,“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禮記·樂記》),有種種不便,但由於它始終貫穿著上下有別,“繁則嚴,嚴則畏”的人治思想,有助於維護和鞏固封建的等級制度和封建宗法專制統治,對封建統治階級有利無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倒了封建皇帝,有辱人格、維護封建制度的九拜禮才被廢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