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和鄉

九和鄉位於浙江省磐安縣的東北部,距縣城安文鎮東北62公里(公路程)。東、北與玉山鎮接壤,東南鄰尚湖鎮,西南靠雙溪鄉,西界東陽市八達鄉。下轄21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截止2004年底全鄉共有2225戶,5945人。

基本信息

九和鄉人民政府駐地南坑村,距縣城安文鎮東北62公里(公路程)。東與北連玉山鎮和該鎮的

玉峰辦事處,南接尚湖鎮,西鄰東陽市八達鎮磐安縣雙溪鄉。
【鄉名來歷〓建置沿革】九和原名九如,民國初實行鄉鎮自治時設鄉於南坑村。因該鄉所屬有9個保,遂以《詩·小雅·天保》所載“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文中有九個“如”字,稱“天保九如”極為吉祥之意而命名。民國28年(1939)磐安置縣時,又以九保和睦吉祥之意改名九和鄉。九和鄉的建置,自唐宋至民國初,均為東陽縣玉山鄉二十九都,後稱為二十九都鄉。民國28年(1939),磐安縣成立,為磐安縣玉虹區九和鄉。1949年12月,於尚湖一村(後遷至橋頭)建立九和鄉。1950年,析為尚湖、九和兩鄉。1954年,九和鄉又分設南坑鄉。1956年3月,南坑、九合兩鄉合併,稱九和鄉,駐地南坑。1958年,為燈塔公社(尚湖)九和管理區(大隊)。1960年3月,尚湖公社(原燈塔公社)併入玉山公社,原屬玉峰管理區的自家莊、後業嶺、塘園、西門、毛竹溪、塢塘、中坑、平坑、合時岩、羅桐塢、下坑、革聯等生產隊(村)劃入九和管理區管轄。1961年,玉山公社改設區建置,原九和管理區改稱九和公社。1969年2月,改名為光明公社。1979年10月,復名九和公社。1983年,磐安復縣後,改稱玉山區九和鄉。1992年,撤區,九和為縣直屬鄉。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1992年8月,九和鄉國中與中心國小合併,進行了一次學校布局調整;12月,投資20多萬元的鄉衛生院醫療用房建成並投入使用。1994年,始有電視轉播接收。1995年,投資286萬元的南坑——尚湖公路建成並投入使用,改變了全鄉只有一條鄉間公路的面貌。1996年,全鄉人民再下決心,集資興建九和——八達公路,於1997年全面動工。1997年,鄉人民政府及周邊村安裝了有線電視。1998年初,通過引進外地資金,東吳電站開始興建;同年底,最後一個行政村建好機耕路,實現全鄉21個行政村村村通機耕路。
【賣炭翁轉業開發經濟林】1997年,全鄉有10多隻炭窯,以燒炭為業者有百多人。由於燒炭出售利潤豐厚,若干外地老闆來九和承包山林燒炭,每年要燒去400畝左右的雜木林。1998年,鄉人民政府明文禁止後,100多名燒炭工轉業搞運輸和開發經濟林。已發展了金絲草300畝,山核桃160畝,杜仲90畝,在原來的燒炭窯基上建立了經濟林基地。
【一方聞人——張陽生】張陽生,1952年出生,後業
嶺村人。1972年,參加工作,當過農技員、司法助理員、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和一般鄉幹部,能上能下,服從組織需要。26年來駐了許多村,駐到那裡實事辦到那裡。曾為後業嶺加固了水庫,為三水潭村解決九尚公路修建的土地糾紛,為岩甲村集資建修自來水工程等等。村民稱讚他是為村民辦實事的“老黃牛”。他的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他細心照料多年,受到冤屈也毫無怨言。連續4年被評為縣級先進工作者,1998年,評為金華市級優秀鄉鎮幹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