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術

九十六術是指96種佛教以外的道的學術。

九十六種外道的學術。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總稱為外道;佛陀所說的教法,則為內道,蓋心外求法是為外道,心內求法是為內道。佛教自古以來,統稱異教徒為外道,此一名稱並非輕侮之意,因為佛陀在各經論中,都說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禪門中國也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見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談法論議,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視為“外道”。
最近有人在吧里極力混淆佛法與外道的區別,認為: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得的只是“滅苦之道”,而佛家的“禪定”是源自“瑜伽”,佛家的“輪迴論”是源自古印度的“婆羅門教”。足見佛祖當時並沒有排除所謂的“外道”,相反的還把“修身修心”的“禪定”之法及導人向善的“輪迴論”納入佛法,這就足以證明佛法是可以與其他“正道”,“善法”結合,以達到淨化人心,維護世界和平及創造人間淨土的目標。這也說明當年佛祖批判的外道,其實就是“不正道”及“不善道”,而不是象“一緣難得”那樣把其他的宗教都歸類為“外道”。 〕-------------奕翰

上述言論不僅是對佛法的公然誹謗,而且提出一個關鍵的謬論:
 
“當年佛祖批判的外道,其實就是‘不正道’及‘不善道’,而不能把其他的宗教都歸類為‘外道’。”言下之意,現在的宗教並不見得就是外道,
“這就更加證實當年佛教所批駁的“外道”,就是“人死斷滅論”。因為這種主張憑個人喜好盡情享樂的主義,最終就會把世界變得喪失倫理道德,弱肉強食,這就是“不正道”,“不善道”。 ”---奕翰

下面請看什麼是古印度的外道:

“外道”的含義!

佛光教科書《宗教概說》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總稱為外道;佛陀所說的教法,則為內道,蓋心外求法是為外道,心內求法是為內道。佛教自古以來,統稱異教徒為外道,此一名稱並非輕侮之意,因為佛陀在各經論中,都說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國禪門也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見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談法論議,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視為“外道”。
在佛陀千百萬弟子中,大多數是從外道轉投佛陀座下,如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將涅盤時,最後皈依三寶的須跋陀羅也是外道。其實,揆諸佛教歷史,初信外道的人,更易進入佛教之門,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諦之後,就堅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證悟佛道之前所精通的科學“五明”及哲學“四吠陀”,也都是外道之學。

佛陀時代的社會,由於婆羅門的墮落,自由思想的勃興,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思想偏激的沙門教團,後來佛陀創立教團後,即稱他們為“外道”。關於外道的種類,諸經論所舉甚多,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的說法,但一般都以“六師外道”為代表。

六師外道,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師。六師各有十五名弟子,總計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其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共九十六種。所謂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數論派、勝論派、離系派、獸主派、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總計為九十五種。

據《北本涅盤經》載,印度有六種苦行外道,專以苦行而希求未來的樂果。即: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受飢餓;二、投淵外道,潛入寒冷深淵,忍受凍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熱,甘受熱惱;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於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為住處,寂默不語;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學習牛犬囓草噉污而祈求生天。

又諸經論中,把各種外道大別為兩類:第一類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種教法學派;第二類是內外道,即指附於佛法或佛教內的妄執一見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將外道和邪見歸為同一類者。

在《翻梵語》一書中,則舉出散見於各經論中的外道名稱,共有一百三十餘種之多。例如:《阿毗曇毗婆沙》中的“蘇尼哆弟子”,譯作血,即拜血的外道;《雜阿毗曇》中的須那剎多羅等,譯作好星,即拜星的外道;《婆須密經》中的難陀婆嗟,譯作歡喜犢,即學習犢牛的外道;《雜阿含經》中的“薩區”,譯作地,即拜地的外道;豆婆遮,譯作惡語,即以惡語來求解脫的外道。此外,如“阿蘭迦”,譯作鳥名;《阿毗曇毗婆沙論》中的“郁陀迦子”、《百論》中的“郁陀羅伽”,譯作獺,即學獺的外道;《雜阿含經》、《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中的“阿耆毗”譯作火;《佛所行贊》中的“阿耆尼毗舍”,阿耆尼譯作火,毗舍譯作入,即拜火的外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