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背後的角力

九一八—事變背後的角力

1931年9月11日 1931年9月13日 1931年9月14日

版權資訊

作 者:常鉞,饒勝文
出 版 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8-1
版 次:1頁 數:238字 數:220000印刷時間:2005-8-1開 本:紙 張:膠版紙印 次:I S B N:9787801992475包 裝:平裝

九一八—事變背後的角力九一八—事變背後的角力

內容簡介

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的話題,但我們還是想探究隱於事變背後的某種玄機。為此,《細節見證歷史·抗日戰爭》之《九一八》擷取了事變發生前後21天的歷史,通過38個細節性的事件和話題,力圖多層面,全方位地展示事變背後的政治角力。你會看到,雖然占領中國東北是日本的既定國策,但事變的爆發也是日本國內各種政治努力複雜博奕的結果;雖然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早已臭名昭著,但也脫不開當時的國情和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雖然中日雙方是事變衝突的主角,但當時國際社會與國際列強的姿態,從定意義上講也極大地影響了事態進程與結束。透過這些,你會看到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病根”所在,看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兇狠無比卻無法掩蓋其戰略上的重大失誤,看到歷史大變局面前,政治人物的抉擇細節與得失幾何……總之,九一八不僅僅是一個悲慘的時候,更不是一夜間發生的戰爭。“觀強弱之勢,明勝敗之機”,正是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的目的。

編輯推薦

致喜愛本書的讀者閱讀《細節見證歷史·抗日戰爭》叢書的四個關鍵字:
歷史的細節——沒有細節的歷史就如同聽不到心跳的標本。所以我們追求歷史的細節,並力圖與你一起透過細節,去感知和觸摸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忘卻的歷史——既艱苦卓越絕又光榮不朽的抗日戰爭。
歷史的節奏——歷史的節奏似乎總是舒緩和沉悶的,其實,這源於歷史與現實的疏離。當我們用日記體的方式再現抗日戰爭四個關鍵點時,你會真切感受到那種緊湊、急促,甚至令人窒息的節奏,而所有的沉悶與舒緩則會一掃而空。
歷史的反思——線性的歷史是索然乏味的。當我們拓展自己的視闊,就會發現歷史的多維度,亦即豐富的可能性。歷史不能假設,但歷史不排斥反思——我們試圖和你一起徜徉於歷史的長河。
大歷史——抗日戰爭不僅是一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中國的戰爭,也是中日兩國在走向世界進程中最激烈的一次碰撞;較量的不只是中日雙方,列強博弈的身影也若隱若現;中華民族命運多舛的戰爭劫難,也是多難興邦的歷史契機——這也許就是“大歷史”的視野——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民族,應該具有這種視野。

目錄

引子:走近事變背後的角力
1931年9月8日
日本在反華喧囂中蓄勢待發
大水把國民政府沖得搖搖晃晃
1931年9月9日
駐日公使很是樂觀
鍾毓卻感到山雨欲來
1931年9月10日
兩個並立的國民政府
1931年9月11日
編遣與川軍
1931年9月13日
張學良要調查中村事件
戰爭動員令已悄悄下達
1931年9月1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