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撒

乃撒

"參考文獻[1]王建平等:《中草藥》

學名

乃撒 nah satv

別名

蝦鉗草、三葉鬼針草、金盞銀盤、三葉婆婆針、路邊針、三叉槍、針人草

來源

菊科植物鬼針草Bidens pilosa L.的全草。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四棱形。莖下部葉較小,3裂或不裂,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對生,一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5枚,小葉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有粗鋸齒,上部葉對生或互生,3裂或不裂,條狀披針形。花黃色;頭狀花序近球形,總苞片基部稍連合、無舌狀花。瘦果條形,具4棱,頂端有鉤刺。花期1~8月,果期5~12月。

生態分布

生於耕地上、路旁、荒地上及山坡上。產於廣西各地縣市;分布於長江下游各省及廣東、陝西、福建、台灣等省份。

採集加工

夏秋季采,鮮用或曬乾備用。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功效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散瘀。

傳統套用

治感冒發熱、流感、動腦、咽喉腫瘤、腸炎、痢疾、黃疸型肝炎、闌尾炎、小兒高熱驚風、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0~90克(鮮品加量),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方例

1.急性闌尾炎 乃撒(蝦鉗草)鮮品200克,每天1劑,水煎分4次服。 2.急性咽喉炎 乃撒(蝦鉗草)鮮品適量搗爛取汁30~60毫升,加食鹽少許調服。 3.流行性乙腦 乃撒(蝦鉗草)30~90克,羅雷朗(九里香)鮮葉15~30克,輕症每天1劑,重症2劑,水煎分2次服。 4.毒蛇咬傷 乃撒(蝦鉗草)鮮品90~120克,搗爛取汁,調第二次洗米水服,另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5.魚骨鯁喉 乃撒(蝦鉗草)鮮葉30~60克,搗爛調醋取汁,慢慢含咽。 6.胃潰瘍、胃痛 乃撒(蝦鉗草)熬膏每次6克,開水送服。

化學成分

全草含金絲桃甙,異奧卡寧-7-O-葡萄糖甙,奧卡寧,海生菊甙[1],水楊酸,原兒茶酸,沒食子酸和脂肪酸類化合物[2]。又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XIV及多種強極性炔類化合物[3]。另報導全草含總黃酮4.035%,其中葉含6.26%、種子0.84%、莖0.74%、根0.67%[4];全草還含天冬氨酸1.86%、蘇氨酸0.82%、絲氨酸0.72%、谷氨酸2.20%、甘氨酸0.96%、丙氨酸1.02%、纈氨酸1.10%、蛋氨酸0.28%、異亮氨酸1.02%、亮氨酸1.47%、酪氨酸0.64%、苯丙氨酸0.97%、賴氨酸0.95%、精氨酸0.99%、脯氨酸1.43%等多種胺基酸以及香豆精,生物鹼,蒽醌甙,糖,胡蘿蔔素,多元酚類和維生素等[4]。根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Ⅰ、Ⅱ、Ⅲ、Ⅳ[3]。莖葉含揮髮油,鞣質,苦味質,膽鹼等。果實含油27.3%[5,6]。

參考文獻

[1]王建平等:《中草藥》,1992,23(5):229。
[2]楊企錚等:《中國藥學雜誌》,1989,24(5):304。
[3]Bohlmann,F,et al.ChemBer,1965,98:1228.
[4]李慶東:《植物雜誌》,1986,(4):22。
[5]南京藥學院:《江蘇藥材志》,第1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5:429。
[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土產畜品局等:《中國經濟植物志),1961:985。

藥理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小花鬼針草注射液45g/kg,腹腔注射能顯著延長小鼠的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明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次數,並與氯丙嗪有協同作用,與苯丙妥有拮抗作用,但不能對抗士的寧性驚厥。扭體法和熱板法均證實,鬼針草注射液給小鼠腹腔注射有一定鎮痛作用,但其強度不及嗎啡[1]。
2.抗胃潰瘍作用 小花鬼針革注射液(40g/kg)皮下注射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45g/kg皮下注射對小鼠應激性潰瘍可降低潰瘍發生率。46g/kg皮下注射對小鼠利血平潰瘍也有顯著保護作用,但對組胺潰瘍、可的松潰瘍無效[2]。
3.對胃液分泌量與酸度的作用 鬼針草20g/kg或40g/kg,皮下注射均能明顯減少大鼠胃液分泌量,也能使胃液PH、游離酸顯著降低[2]。
4.對胃腸道平滑肌作用 鬼針顴注射液對豚鼠離體胃縱行肌條的收縮、振幅、張力無明顯影響,也無對抗乙醯膽鹼的收縮作用。靜注能完全抑制雞在體胃的運動。45g/kg腹腔注射能抑制小鼠腸道的對碳末推進作用[2]。
5.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鬼針草注射液的LD50為173g/kg,體外無溶血作用。對家兔角膜也無刺激作用,肌內注射局部組織有充血現象[2]。

參考文獻

[1]李樹英等:《河南中醫》,1984,(3):44。 [2]李樹英等:《中草藥》,1981,12(11):5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