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光學

隨著80年代新觀念的誕生(為了加強望遠鏡的集光能力,主鏡的口徑最好在4米以上),很顯然,以上所述的傳統的維護像質、防止透鏡因重力而變形的方法由於受到價格和結構重量的限制已經不再適用。

主動光學

隨著80年代新觀念的誕生(為了加強望遠鏡的集光能力,主鏡的口徑最好在4米以上),很顯然,以上所述的傳統的維護像質、防止透鏡因重力而變形的方法由於受到價格和結構重量的限制已經不再適用。為了改善大中型望遠鏡的像質,主動光學誕生了:在觀測過程中內置的光學修正部件對像質進行自動調整,這些修正部件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主動光學望遠鏡--歐洲南方天文台(ESO)3.5米的新技術望遠鏡(NTT),於1989年在智利的拉塞拉天文台(LaSilla)投入使用。自從1992年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MaunaKea,Hawaii)的10米凱克(Keck)望遠鏡和位於帕若奈爾的8.2米口徑的甚大望遠鏡(VLT)投入使用以來,主動光學系統就成了它們的核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