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洞

丹霞洞

丹霞洞,在括蒼山主峰米篩浪西麓,此洞深隱於乾元古剎之下,掩影於蒼松翠竹之間。北負巍巍覺寂塔,東眺冥冥祭岳台,南臨悠悠潛河水,西瀕潺潺山谷泉。道家稱之為潛山洞天。

基本信息

簡介

丹霞洞丹霞洞
丹霞洞在括蒼山主峰米篩浪西麓,中國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蒼洞所在地的福星山,再向北延伸約四華里山路處,即名為“麻姑山”,海拔357米,其山巔稱“麻姑岩”,“丹霞洞”亦處其山中,“麻姑岩”、“丹霞洞”均為麻姑、王方平、蔡經等傳說中的神仙所隱居、聚會之聖境。

中國道教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仙居麻姑山的丹霞洞,為道教史上公認的中國道教第十福地。宋《雲笈七籤》及《中華道教大辭典》、《台州道教考》等典籍中均有明確記載。

歷史記載

南宋《嘉定赤城志》和清光緒《仙居縣誌》載:“麻姑岩,一名仙姑岩。巨石谽谺,矯如人立。昔麻姑訪王方平、蔡經,嘗隱於此,故以名岩,其上有洞,旁有兩石相峙,高深各逾丈,俗呼風門,有麻姑像存焉。”(“其上有洞”:即為丹霞洞)
清朝康熙翰林院編修潘來(江蘇吳江人1646-1708年),他平生喜愛山水,歷游名勝,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遊覽天台諸山和溫州雁盪後,於同年閏月十一日從郡城臨海出發,來遊仙居諸山,共遊歷仙居諸山10多處,仙居環山,壁峭岩巉,重崗疊嶂。他把仙居和天台、雁盪加以倫比,得出“天台幽深,雁盪奇崛,仙居兼而有之”的結論,至今仍膾炙人口。他遊仙居諸山,第一游處就是麻姑岩。他在《遊仙居諸山記》中,描述麻姑岩景觀為:“麻姑岩,數巨石,磔立山巔,如鳥爪。中一石,端如藥杵,插天心。古松數株,蟠絡其上。”麻姑岩可謂奇崛之勝景。

相關傳說

丹霞洞丹霞洞
“三仙”聚會隱真宮。漢,道士王方平,漢時東海(今山東兗州)人,先得道成仙,飛升後游括蒼山,到道觀“隱真宮”蔡經家(址在今下各鎮車塘村懷仁宮地方),對道士蔡經說:你身有仙骨,知道嗎?然後蔡經服以金丹即成仙飛升。過四年,二仙人先後復返蔡經故宅“隱真宮”,於七月七日派人邀麻姑岩仙女麻姑到“隱真宮”蔡經家聚會,同飲仙酒,共餐餚膳:擘脯金盤。餐飲後,蔡經一家舉室成仙飛升,僅有石杵臼留下。
《麻姑搔癢》。三國吳時,仙人王方平游括蒼山,到“隱真宮”蔡經家。方平到後,遣人送信給麻姑,邀麻姑相見。“麻姑至,蔡經舉家見之,是個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腰際,其衣有文章錦綺,光彩耀日,皆世所無有也。”仙女麻姑漂亮驚人,但手似鳥爪,蔡經見後心想:如果背上發癢,用此手搔癢那多好啊!王方平知道了蔡經的心思,便以鞭重重責打他,說:“麻姑是仙人,你怎敢如此妄想?”後人常以此典故比喻那些美好而達不到的理想叫《麻姑搔癢》。
麻姑岩逢三冬,岩上積雪皚皚,猶如銀帽,景色蔚然壯觀,故美其名:稱“麻姑積雪”,為仙居縣的原“八景之一”。歷史上常有官宦、遊人登此觀景,或在麻姑石室的麻姑像前膜拜祈禱。幾經查檢,他們留下的詩作有:唐代曹唐《王遠宴麻姑》、宋代葉秀髮《麻姑岩》、明代應大猷《游麻姑山》等。
因麻姑岩、丹霞洞與中國道教第十洞天括蒼洞毗連,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國外和國內不少專家、學者等客人到括蒼洞天進行道教考察時,亦到麻姑岩進行考察;常有遊人、香客登上麻姑山,在麻姑石室的仙女麻姑像前焚香叩拜、祈禱吉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