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項不周延

中項不周延是指三段論中的中項,在大、小前提中一次也不周延以致無法必然推出結論的錯誤邏輯。例如:從“一切液體都有彈性,這種物體有彈性”這兩個前提出發,無法推出“這種物體是(或不是)液體”的結論。因為,其中作為中項的詞項“有彈性”在兩個前提中均作肯定命題的謂項,因而都是不周延的。這就使它的小項(“這種物體”)和大項(“液體”)都分別只與中項(“有彈性”)的部分外延發生關係,而它們究竟同中項的哪一部分外延發生關係是不確定的,即大項和小項通過中項無法形成確定的聯繫,因而就不能必然推出確定的結論。

類似邏輯

例如,有這樣的一個三段論:

一切金屬都是可塑的,

塑膠是可塑的,

所以,塑膠是金屬。

在這個三段論中,中項的“可塑的”在兩個前提中一次也沒有周延(在兩個前提中,都只斷定了“金屬”、“塑膠”是“可塑的”的一部分對象),因而“塑膠””和“金屬”究竟處於何種關係就無法確定,也就無法得出必然的確定結論,所以這個推理是錯誤的。

如果違反這條規則,就要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這樣的推理就是不合邏輯的。

中項

中項:所謂三段論,就是由一個共同詞項把兩個作為前提的直言命題聯結起來,得出一個新的直言命題作為結論的推理。

例如:

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師都是知識分子,

所以,人民教師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其中,結論中的主項叫做小項,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

結論中的謂項叫做大項,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應該受到尊重”;

兩個前提中共有的項叫做中項,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

在三段論中,含有大項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項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是知識分子”。

理論根據

三段論推理是根據兩個前提所表明的中項M與大項P和小項S之間的關係,通過中項M的媒介作用,從而推導出確定小項S與大項P之間關係的結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