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專業

中醫學專業

中醫學專業培養系統掌握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現代中醫學發展和高等中醫教育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學素養、紮實的西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藥學及預防醫學相關知識,具有較強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中醫學專門人才。

基本信息

知識能力

中醫學專業 中醫學專業

1.掌握中醫藥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理論;

2.掌握中藥方劑學基本理論知識;

3.掌握與中醫學有關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

4.具有較熟練和準確運用四診八綱、理法方藥進行辨證論治的基本能力和對急重病症進行初步處理的能力;

5.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

6.具有閱讀中醫古典醫籍的能力。

主幹課程

醫古文、英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檢體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等。

實踐教學

實踐性教學環節 畢業實習安排-般不少於48周。

相近專業

中醫學 針灸推拿學 蒙醫學 藏醫學

就業方向

醫生:到各級中醫院、綜合醫院中醫科,以及中醫教育機構等從事醫療工作;其他:到藥廠或醫藥公司從事中藥的研製、開發或藥物的銷售工作。

發展前景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麻沸散”到針灸,中醫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無數個世界第一。

早年的中醫都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授下來的,好多都是中醫世家。真正以學校教育方式傳授則是在解放後才開始,開辦學校都是中專性質。直到1962年,我國才有了中醫學第一批本科生畢業。至今,“中醫學院”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每年本科畢業生達上萬人。近兩年發展更快,你稍不留神,“中醫學院”就已經更名為“中醫藥大學”了。

“發展中醫藥事業、中西醫並重”,是我國政府在醫療界制定的基本方針。中醫藥具有堅實而廣泛的民眾基礎,社會對中醫學人才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尤其是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中醫在未來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但是,與西醫類醫學專業相比,中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確實比較困難。大中城市的醫院即使需要中醫人才,也是傾向於從社會上招聘富有經驗的老中醫。所以,該專業畢業生應該把就業的目光投向偏遠的中小城市甚至縣城或鄉村。

另外,有一部分中醫學生選擇了服務行業如足療、按摩等作為謀生手段。

“牆內開花牆外香”。與國內相比,中醫在國外(如東南亞)卻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因此,出國就業也是中醫學專業畢業生的一條出路。

中醫本科畢業就業不太容易,考研深造還是比較容易的,由於招生學校和招生計畫較多,專業試題難度不大,統考科目大部分學校只要達到國家線就可以進入複試。等你研究生畢業之後再就業就容易多了,醫院畢竟還是一個重學歷的單位。

相關考試

中醫學專業可報考參加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性質是行業準入考試,是評價申請中醫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從事醫師工作所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試。

(一)目的和意義

出台《執業醫師法》對我國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以下簡稱中醫醫師)實施資格考試、執業註冊制度,是為了加強中醫醫師隊伍建設,提高其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保障其權益,保護人們健康安全;同時,也是與國際上對醫師的管理制度接軌,便於更好地進行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分級分類

考慮到我國實行多層次醫學教育、多結構醫師職稱的歷史現狀,以及我國存在中醫等多種傳統醫學的實際情況,中醫醫師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1、分級: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分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兩級。其區別在於執業助理醫師執業範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執業,不能獨立執業,但在鄉鎮的醫療、保健機構中工作的執業助理醫師可以根據醫療診療的情況和需要,獨立從事一般的執業活動。

2、分類: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分為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民族醫專業三類,民族醫專業中開考的有中醫、民族醫和中西醫結合,其中,民族醫又含蒙醫、藏醫、維醫、傣醫、朝醫、壯醫等民族醫專業。

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參考人員複雜,類別繁多,報考類別共有30個。

(三)主管部門

衛生部主管全國的醫師工作,縣級以上衛生、中醫藥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醫師工作。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解放軍總後衛生部以及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四部委局共同成立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負責全國醫師資格考試,負責研究制定四個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共性政策;中醫醫師資格考試的具體工作和實際操作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

中醫典籍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例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名醫類案》。

理論學說

古典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

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彆強調“整體觀”。

精氣學說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陰陽的互動作用包括:陰陽互生、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互動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學說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

參見:針灸學及腧穴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院校排名

2015中國大學醫學最佳專業排行榜100強

名次學校名稱所在地區2015綜合排名2015星級專業
全國排名星級排名辦學層次6星級5星級4星級3星級
1北京大學北京16星級中國頂尖大學4200
2復旦大學上海3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3210
3四川大學四川15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320
4上海交通大學上海7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311
4第二軍醫大學上海60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311
6第四軍醫大學陝西64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201
7華中科技大學湖北16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122
8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17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2121
9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38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000
10第三軍醫大學重慶57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421
11中山大學廣東14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250
12中南大學湖南19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230
13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157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1224
14中國藥科大學江蘇125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1221
15首都醫科大學北京97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0251
16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184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0231
16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207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231
18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168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230
19浙江大學浙江6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0221
20吉林大學吉林11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0220
21南方醫科大學廣東99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0181
22中國醫科大學遼寧141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151
23南京醫科大學江蘇164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145
24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235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142
25瀋陽藥科大學遼寧246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0132
26山東大學山東21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0130
27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151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123
28武漢大學湖北4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0120
29清華大學北京26星級中國頂尖大學0100
30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139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61
30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33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61
32天津醫科大學天津123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53
32河北醫科大學河北227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53
34重慶醫科大學重慶162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51
34廣西醫科大學廣西235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51
34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353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51
34新鄉醫學院河南41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51
38新疆醫科大學新疆227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44
38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266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44
38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38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44
4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305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43
42大連醫科大學遼寧216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42
42福建醫科大學福建285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42
42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327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42
45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313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41
46寧夏醫科大學寧夏31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7
46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37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7
48山西醫科大學山西301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36
49河南中醫學院河南2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5
50溫州醫科大學浙江191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34
50安徽醫科大學安徽223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34
50昆明醫科大學雲南2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4
50貴陽醫學院貴州33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4
50遵義醫學院貴州4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4
55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34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3
55貴陽中醫學院貴州34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3
55廣東醫學院廣東38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3
55濱州醫學院山東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3
59河北聯合大學河北31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2
59徐州醫學院江蘇35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2
59泰山醫學院山東39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2
59廣東藥學院廣東3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2
63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369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1
63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37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31
65石河子大學新疆115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30
66甘肅中醫學院甘肅403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6
67濟寧醫學院山東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5
68廣州醫科大學廣東294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24
68瀘州醫學院四川45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4
68濰坊醫學院山東46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4
71雲南中醫學院雲南41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3
71湖北醫藥學院湖北53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3
73南昌大學江西77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22
74青海大學青海139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21
74長治醫學院山西549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1
76南京大學江蘇8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0020
76東南大學江蘇23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0020
76西藏藏醫學院西藏61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20
79海南醫學院海南42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7
80南華大學湖南212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16
80蚌埠醫學院安徽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6
82鄭州大學河南74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13
82北華大學吉林2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3
82川北醫學院四川42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3
82大理學院雲南46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3
82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3
82瀋陽醫學院遼寧53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3
82贛南醫學院江西57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3
82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60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3
90暨南大學廣東58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12
90蘇州大學江蘇70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12
90南通大學江蘇238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12
90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363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2
90佳木斯大學黑龍江37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2
90陝西中醫學院陝西489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2
90承德醫學院河北52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2
90山西中醫學院山西53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2
90吉林醫藥學院吉林59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2
99廈門大學福建22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0011
99汕頭大學廣東150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0011
99三峽大學湖北223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0011
99大連大學遼寧35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1
99湖北科技學院湖北52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001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