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哲學概論

中醫哲學概論

《中醫哲學概論》,蘇培慶,戰文翔著。是一部橫跨中醫學與哲學兩個學科的、創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教材。 全書以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內容排列為序,包括六個部分內容。

基本信息

1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中醫哲學概論》是一部橫跨中醫學與哲學兩個學科的、創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教材。 全書以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內容排列為序,包括六個部分內容。其一是導論,主要講哲學、中醫學及其關係;其二是中醫學的精髓,主要講整體觀、辨證論治以及和諧觀;其三是中醫學的醫學觀,主要講中醫學的起源、發展和生

中醫哲學概論

命觀、疾病觀、醫道觀;其四是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主要講普遍性的哲學思維方法和特殊性的中醫思維方法;其五是中醫學基礎理論概論,主要講元氣論、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治未病和中藥方劑等理論;其六是中西醫哲學比較,主要講中西醫哲學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整部書吸收了近年來中醫藥哲學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納入了編寫者多年來對中醫藥哲學的研究成果。內容全面翔實,有較強的可讀性、實用性。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哲學與中國哲學

第二節 中醫學概況

第三節 中醫學與哲學的關係

第一篇 中醫學的精髓

第一章 中醫學的整體觀

第一節 整體觀的概念

第二節 整體觀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整體觀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章 中醫學的辨證論治

第一節 辨證論治的含義

第二節 辨證論治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辨證論治的套用

第三章 中醫學的和諧觀

第一節 中國哲學中的和諧觀念

.............

2圖書信息

現代中醫史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繫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

古代(經典)中醫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內容提要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哲學與中國哲學

第二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

第三節 中醫哲學及其與中醫學的關係

第二章 中醫理論形成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中國哲學的起源

第二節 諸子竟出,百家爭鳴

第三節 兩漢時期主要的哲學流派

第三章 中醫哲學的核心——道論

第一節 道法自然

第二節 天道

第三節 人道

第四節 “道”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四章 元氣論

第一節 氣的涵義與特性

第二節 氣化與氣機

第三節 哲學之“氣”與中醫之“氣”

第五章 陰陽學說

第一節 陰陽的涵義與屬性

第二節 陰陽運化規律

第三節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六章 五行學說

第一節 五行的涵義

第二節 五行間的關係

第三節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七章 太極罪狀式與象數觀

第一節 太極圖式的宇宙模型

第二節 象數概說

第三節象數思維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八章 天文關係與整體觀

第一節 究天人之際

第二節 天人之道

第三節 中醫學的整體觀

第九章 格物致知與心性合一

第一節 “知行兼舉”、“行可兼知”的認識論

第二節 “盡心、知性、知天”的認識論

第三節 “醫者意也”的心悟法

第十章 形神相即與常變中和

第一節 形神觀

第二節 常變、正邪觀

第三節 中和思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