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苑

中華詩苑

如果把中國的詩文明比做一個個房子,那這一個個房子就代表了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文明,它們組成了中華文明的宮殿,在這個精彩完美的宮殿--中華詩苑裡,有著燦爛無比的人類精神文明......

詩的國度

詩歌的由來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喔、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隻要弄清楚它們的關係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繫。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云《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唐詩宋詞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宋代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唐代的詩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台,成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是詞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著名詞人,女詞人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使宋詞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中華詩苑精神

中華詩苑是網友之家,是詩歌散文、現代詩歌、原創文學、古體詩歌、心情隨筆、對聯謎語、隨筆小說、文化雜談、記錄心情的互動平台!再一次把心給你,相信心會融解,夢能重圓。

把你們家的好事、趣事、樂事跟大家分享,為網友們打造“家”的樂趣。有了溫暖的家,有了溫柔港灣,生活就會變的更加有滋有味!讓我們彼此珍惜,珍惜這份詩苑情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