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小苦蕒

中華小苦蕒

中華小苦蕒(Ixeridium chinense (Thunb.) Tzvel.)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47厘米,花果期1-10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俄羅斯遠東地區及西伯利亞、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屬性

多年生草本,有時有長根狀莖。莖直立,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有時自基部分枝。葉羽狀分裂或不分裂,基生葉花期生存,極少枯萎脫落。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同型,舌狀。舌狀小花(5)7—27枚,黃色,極少白色或紫紅色。花柱分枝細,花葯基部附屬物箭頭形。瘦果壓扁或幾壓扁,褐色,少黑色,有8—10條高起的鈍肋,上部通常有上指的小硬毛,頂端急尖成細絲狀的喙。約20一25種,分布東亞東南亞地區。我國有13種。

形態特徵

中華小苦蕒中華小苦蕒

多年生草本,高5-47厘米。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狀莖極短縮。莖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基部直徑1-3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基生葉長橢圓形、倒披針形、線形或舌形,包括葉柄長2.5-15厘米,寬2-5.5厘米,頂端鈍或急尖或向上漸窄,基部漸狹成有翼的短或長柄,全緣,不分裂亦無鋸齒或邊緣有尖齒或凹齒,或羽狀淺裂、半裂或深裂,側裂片2-7對,長三角形、線狀三角形或線形,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側裂片漸小,向基部的側裂片常為鋸齒狀,有時為半圓形。莖生葉2-4枚,極少1枚或無莖葉,長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不裂,邊緣全緣,頂端漸狹,基部擴大,耳狀抱莖或至少基部莖生葉的基部有明顯的耳狀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頭狀花序通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含舌狀小花21-25枚。總苞圓柱狀,長8-9毫米;總苞片3-4層,外層及最外層寬卵形,長1.5毫米,寬0.8毫米,頂端急尖,內層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8-9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急尖。舌狀小花黃色,乾時帶紅色。瘦果褐色,長橢圓形,長2.2毫米,寬0.3毫米,有10條高起的鈍肋,肋上有上指的小刺毛,頂端急尖成細喙,喙細,細絲狀,長2.8毫米。冠毛白色,微糙,長5毫米。花果期1-10月。

地區分布

分布黑龍江(哈爾濱、阿城)、河北(石家莊、琢鹿)、山西(太行山區、太原、古交、夏縣、平魯、左雲、五台)、陝西(蘭田、太白山)、山東(崑嵛山)、江蘇(寶應、南京)、安徽(台東)、浙江(淳安、昌化)、江西(南豐)、福建(廈門)、台灣(台南)、河南(嵩縣)、四川(峨眉山、江津、馬邊、筠連、屏山、石棉)、貴州(安順)、雲南(麗江)、西藏(林芝、米林、芒康)。生於山坡路旁、田野、河邊灌叢或岩石縫隙中。俄羅斯遠東地區西伯利亞、日本、朝鮮有分布。

生長習性

山苦菜喜陽,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適應性較強,廣泛地分布於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邊,農田或荒地上,為一種常見的雜草。本種耐旱也較耐寒,耐瘠薄。在北方乾旱地區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質地上也見有生長。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適應。在我國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區,返青較早,而在晚秋季霜凍後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菜為根櫱型草本。以種子和根櫱進行繁殖,但以營養繁殖為主,在內蒙古地區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為營養期,5—6月為開花期,6—7月結實,其後為果後營養期,10月上旬枯黃。

營養價值

苦菜,別名荼苦莢、甘馬菜、老鸛菜、無香菜等,為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葉。每100克苦菜嫩幼苗含蛋白質2.8克,脂肪0.6克,粗纖維5.4克,糖類4.6克,胡蘿蔔素540微克,維生素B10.09毫克,維生素B20.11毫克,維生素PP0.6毫克,維生素C19毫克,維生素E2.93毫克,鉀180毫克,鈣66毫克,鐵9.4毫克,鋅0.86毫克,磷41毫克,還含有17種胺基酸,其中精氨酸、組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占胺基酸總量的43%。此外,另含有蒲公英自醇、甘露醇、蠟醇、膽鹼、酒石酸等多種成分。苦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主治痢疾,黃疽,血淋,痔瘺等病症。

苦菜可抑制白血病苦菜可抑制白血病

(1)防治貧血,消暑保健。苦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以及鉀鹽、鈣鹽等,對預防和治療貧血病,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促進生長發育和消暑保健有較好的作用。
(2)清熱解毒,殺菌消炎。苦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膽鹼等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故對黃疸性肝炎、咽喉炎、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及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3)防治癌症。苦菜水煎劑對急性淋巴型白血病、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脫氧酶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可用於防治宮頸癌、直腸癌、肛門癌症。

繁殖栽培

栽培季節 苦蕒耐熱、耐寒、適應性強,可春種夏收、夏種秋收,早秋種植元旦前收穫,以及冬季大棚生產等。一股大棚生產,在寒冬到來之前育成壯苗為宜.即苗期避開1月份寒冬季節。早春播1~3月中棚內播種育苗,標準棚築2畦,中間開1條溝,深翻築畦,澆足底水,種子撒播畦內,覆蓋籽泥,以蓋沒種子為度,平鋪塑膠薄膜(2層薄膜l層地膜),一般10~15天出苗,逢陰雨低溫時間出苗更長些。齊苗後揭除地膜,

田間苦菜田間苦菜

通風換氣,白天要防高溫傷苗,晚上防凍害;夏播4~6月露地育苗,選擇高勢地,2米連溝,深翻施腐熟廄肥,築畦整平。浸種3小時,待種子晾乾後播種。育苗床澆足底水,將種子散播在畦面上,並蓋好籽泥,澆足水,如遇高溫乾旱,畦上覆蓋遮陽網,齊苗後早晚揭網,苗床肥水要適中,不宜過乾;秋播7~9月,山苦蕒育苗要浸種催芽。方法是將種子用紗布包好後浸水3~4小時,然後取出放入冰櫃冷藏室內10~15小時,有75%出芽即可播種。秋播育苗最好用小拱棚或大棚,出苗後注意土壤墒情,不宜過乾過濕,並及時拔除雜草,確保排水通暢;冬季栽培可於11-12月播種育苗,前提是大棚要施好基肥,翻耕作畦,6米寬的大棚作2畦或3畦,播種田床土要削細,隔天澆足底水,然後撒播,每分地播籽150克左右,可供種植大田3畝左右,播後撒一層營養土蓋沒種子,再平蓋一層塑膠薄膜或地膜。出苗後及時揭去平蓋的薄膜,加強管理,做好通風換氣和保暖工作。
育苗技術 苦蕒夏秋栽培,必須催芽播種,否則難以保證育苗成功。因山苦蕒種子發芽適溫為15—20℃,超過25℃或低於8℃不出芽。簡單易行的發芽方式是:先將種子用清水浸泡4—6h,然後撈起瀝乾,裝入絲襪內可選擇以下3種方法催芽。山苦蕒河沙催芽法即在陰涼處鋪上濕潤的河沙20—30Cm厚,然後將浸泡過的種子撤在河沙表面,再鋪1—2cm厚濕河沙,並用新鮮菜葉蓋上。保溫瓶冰塊催芽法將浸泡好的種子,吊在瓶內,在瓶內加上清水、冰塊,並達到15—20,每隔1天沖洗1遍並堅持換水和加冰塊。冰櫃低溫催芽法把浸泡好的種子用紗布包好,放入15—20℃的冰櫃內、並堅持每天沖洗1遍。上述催芽約經2—4天,有60%—70%出芽即可播種。適宜季節可直播育苗、冬春可在拱棚內保溫育苗,夏秋季節育苗和生產最好採用遮陽網遮光降溫生產。合理密植:季節不同,苗齡差異較大,夏秋需20—30天,冬春需50—70天,一般4—6片真葉即可定植。株行距要求15cm*20cm。
田間管理山苦蕒一般採取平畦栽培,山苦蕒有5-6片真葉時即可定植,行株距20厘米左右。定植前深翻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廄肥3000公斤,碳酸氫銨80~100公斤,2米連溝,深溝高畦。苗齡4~5葉定植,秧苗健壯,株行距10~15厘米,平畦栽培。春播露地移栽,施足腐熟廄肥,每畝施碳酸氫銨80公斤。定植後澆足定根水,如遇乾旱,以肥水促進,25~30天即可上市,畝產量1800~2000公斤。秋播7~9月正遇高溫乾旱季節,且常暴雨,移栽後應澆足活棵水,用遮陽網覆蓋5~7天,活棵後如遇陰雨天可解除遮陽網,肥水適中,有利於山苦蕒正常生長,20~30天即可上市,一般畝產量1600~1800公斤。秋冬播10~11月在露地移栽,12月份遇寒潮侵襲,需移栽在大棚內,25~30天即可上市,畝產量1500公斤左右。定植前施足基肥,每667mz施優質廄肥5000kg,二銨40kg,尿素20kg,硫酸鉀20kg或草木灰200—300kg,作成1.5米連溝的畦。定植時澆好定植水,1周后澆足緩苗水、緩苗後配合澆水沖施提苗肥(尿素15kg),後期重施促棵肥(尿素30kg),定植緩苗後及時中耕、深鋤以利於蹲苗,促進根系發育。整個生長發育期,保持田間濕潤,土壤疏鬆。定植的管理方法同萵筍基本相同,須加強肥水管理,既要保持充足水分,又要防止過濕而造成水漬為害,同時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
病蟲害防治 山苦蕒的病害主要是霜霉病,可用多菌靈、克露等防治,蟲害主要是蚜蟲,可用吡蟲啉等防治,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8%瑞霉—錳鋅50g對水20kg和70%乙錳(己磷錳鋅)50g對水15kg交替使用、預防效果更佳:灰霉病、菌核病、用50%速克靈粉劑50g兌水40-50kg噴霧,病害嚴重時,可酌情加大藥量。噴藥時間應選晴天午後3時或雨後轉晴葉面不帶露水時較好。收穫:定植後根據各種條件不同,約30~50天即可收穫,畝產量約1000-1500公斤,冬季要長一些。收穫時夏季在早上進行,冬季溫室內應在晚上進行,可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處割收,掰掉黃葉、病葉,捆把或裝筐即可銷售。如果進行長途運輸,還要進行預冷,或在包裝箱內放入冰決(冰塊周圍容易發生凍害)。
鑑別全草長20-40cm。莖多數,光滑無毛,基部簇狀分枝。葉多皺縮,完整基生葉展平後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cm,寬1-4cm,先端尖銳,基部下延成窄葉柄,邊緣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有時全緣;莖生葉無葉柄。頭狀花序排列疏傘房狀聚傘花序,未開放的總苞呈圓筒狀,長7-9mm,總苞片2層,外層極小,卵形,內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薄膜質;瘦果狹披鉗形,稍扁平,紅棕色,具長喙,冠毛白色。氣微,味苦。以色綠者為佳。
採制 秋季採收,洗淨,陰乾,切段生用。

用途:

嫩根和葉可食用,也可作飼料。全草入藥。 飼用價值:山苦蕒屬中等牧草。莖葉柔嫩多汁,在青鮮時綿羊、山羊喜食。據牧民反映,它於春季對小畜有抓膘作用。牛、馬也少量採食,但乾枯後不能利用。此外,它還是養豬、養兔、養禽的良好飼料。它的營養價值也較高,據分析,在花果期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和較低量的粗纖維。在各種胺基酸的含量中,以賴氨酸、蘇氨酸、纈氨酸的含量較高。100克全草中含維生素C7018毫克。藥用價值:能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膿。主治闌尾炎,腸炎、痢疾,瘡癤痛腫等症。

菊科·小苦蕒屬植物

小苦蕒屬,舌狀花亞科、菊苣族、萵苣亞族植物。多年生草本,有時有長根狀莖。莖直立,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有時自基部分枝。苦蕒菜屬,菊科、舌狀花亞科、菊苣族、萵苣亞族植物;50種,產東亞及東南亞,我國有20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