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藤樹

中江藤樹

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日本陽明學派的創始人。名原,字惟命,號默軒,通稱與右衛門。

簡介

中江藤樹生於近江國(今滋賀縣)高島郡小川村。他的祖父仕於高島城主加藤光泰,父親務農。藤樹少時聰慧,15歲襲祖父職,並從禪僧學《論語》,自修《四書大全》;曾任職於新谷侯,後來為奉養寡母而棄官歸家。他曾是朱子學信奉者,1639年仿朱熹的《白鹿洞學規》作《藤樹規》等,提倡朱子的學風。後對朱子學產生懷疑,讀明朝鐘人傑編的《性理會通》,認為感應陰騭之理是儒家本體,反對佛教。他力圖樹立對太虛皇上帝即太乙神的信仰,認為皇上帝充塞太虛,宇宙即神,神即宇宙。他通過中國學者王龍谿的著作接觸到陽明學,37歲讀到王陽明的全集,成為陽明學者,講學於近江,創立了日本陽明學派,有“近江聖人”之稱。主要著作有《翁問答》、《〈大學〉考》、《〈大學〉解》、《〈中庸〉解》等。
藤樹的陽明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其理論基礎是《大學》《中庸》和《論語》。他認為:《大學》的中心思想是明明德,明德居於心中,卻貫通太虛,包容天地萬物;中庸是明德的別名;道即良知,亦稱天性、天道、天教;明德是萬物一體的本體,而明明德之本在於以良知為鏡而慎獨。他重視內省,強調道德修養。他在《翁問答》一書中,建立了他的思想核心──孝道的體系,宣稱孝道就是直接奉侍雙親、終究奉侍天地萬物之祖──太虛皇上帝的神道,並認為,孝德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本心”,天地萬物都“存在於吾本心孝德之中”。
他把陽明學引進日本,開一代新風,對日本陽明學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主張實踐,反對泥古,並且強調要按時、處、位之不同而變通思想,形成日本陽明學派的傳統。他注重實學,提倡經世、事功。不過,他對《大學》的格物、致知的解釋與王陽明有所不同。他認為,格物的物是事,包括貌、言、視、聽、思等五事,致知是通過正心來致良知。藤樹的思想和著作本質上是為當時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後世影響

中江藤樹思想體系對以後的日本影響很大。而他的孝道思想也因其理論上的獨特性和他的躬身踐行,在日本孝道歷史上綻放異彩。這主要是因為他把孝道理論由傳統的倫理道德意義,拓展到了孝的本體論。中江藤樹的孝道思想的主要構造就是建築在人與太虛形而上的親子關係宇宙觀之上的孝的本體論。其精神實質可以用“全孝”來加以概括。具體的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倫理性。以“愛敬”為主要內容,在與人的交往之中,要愛人,敬人。而此種“愛敬”之心,始於愛父母,孝順父母的赤子之心。
其二,宗教性。孝之所以延伸出宗教性也是藤樹孝道思想的特色。這種宗教性源於人與宇宙之間的形而上的親子關係宇宙觀。藤樹認為,人是由父母而生,而最終究其根源則源於太虛。在人倫之中,孝順父母是基本的。那么,祭祀人間接的父母——天(祭天)也是理所應當的。這樣,就喚醒了人對天地神明的宗教自覺性。藤樹把日常生活中對人的愛敬和對父母的孝順稱之為“小孝”。把“嚴父配天”的孝行稱之為“大孝”。也就是說,只有把孝順父母的心情來祭拜天地(“嚴父配天”),才能稱得上“大孝”。周公就是實施“大孝”的典範。藤樹自己持有太乙神信仰。皇上帝是太虛的人格化。藤樹每日誦讀孝經,並且虔心敬拜皇上帝。此種行動,表現了藤樹的孝道思想的宗教性。
其三,尊德性(修身性)。藤樹在強調孝的倫理性以及宗教性之外,還要求人們通過提高自身的修養方式行孝。具體的做法體現在“明明德”和“致良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