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樓[台北]

中山樓[台北]
中山樓[台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山樓,位於台灣台北市士林區的陽明山,是由台灣早年的女建築師修澤蘭所設計,完工於1966年。該樓曾是中國台灣國民大會的執行職務之所在,在總統由全民直選前是由國民大會代表選出,因此中山樓除了歷經多次選舉總統,也是歷次修憲所在的場所。目前隸屬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樓的後方有溫泉。中山樓為非開放式場所,有門禁管制,要參觀及借用場地,須事先申請許可。此外,本樓與孫中山像常搭配成為新台幣正反面圖像。中山樓是全世界迄今惟一一棟蓋於硫磺口的建物,硫磺口位於該建物禮堂舞台正下方。

(圖)中山樓山樓

歷史背景

(圖)中山樓中山樓

興化中山樓即原市(縣)委大樓, 民間曾稱為望火樓。

青磚砌就,三層(七十年代加為四層)到頂,不加粉飾,樸實無華。它就這么靜靜地然而卻是威嚴地矗立在興化老城區,作為地方政治中心的象徵,接受了幾代人的注目和崇敬。它已經走完了75年的歷程。

1975年以前,它是一座歇山頂式、重檐飛翹的譙鼓樓,是令普通老百姓望而生畏的縣衙正門。

興化自五代設縣,一直假寶嚴西寺為縣署,直至北宋方於城中構築衙門。那座宋代古衙便是如今列入文保單位的“縣丞署”,它因范仲淹而被譽為“前賢聽政之堂”。

歷經宋元,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知縣徐士誠於古衙西側重建了一座氣勢不凡的新衙,原先的宋代古衙降格為主簿署和縣丞署。新衙以照壁、正門、儀門,戒石亭、大堂、二堂及弦歌堂組成中軸。最著名的當為二堂(四知堂,又名景范堂)和古衙的小梅嶺、古香堂合稱“景范名堂”,為昭陽十二景之一,與興化滄浪亭、文會堂、范公祠共同成為興化千年景範文化的象徵。

那時的縣衙正門只是一座低矮的、黑沉沉的重檐古樓,額為“淮海偉觀”。嘉靖年間,海警頻傳,倭寇犯邊。時興化地處海隅,成為倭寇直接攻擊的目標,加強海防和練兵備戰就成為當時興化的當務之急。三年(公元1524年),知縣陳洪範就淮海偉觀樓加高加大,崇其危樓以瞭兵火。底層仍為縣衙正門,樓上設瞭望台,並置報警鐘鼓。周祈在《名義考》卷三中曾稱“門上為高樓以望日譙”,又說“古者為樓以望敵陣,下為門,上為樓,或日譙門,或日譙樓也。”因而淮海偉觀樓更名為譙鼓樓。

當時駐軍分為三營,守衙門駐譙鼓樓者為中營,小東門處扎東營(今市內東營街),西水關至拱極台處為西營。另以游擊部隊及鄉兵配合總兵劉顯於今東部大營、小營、黃莊營、袁營一帶相機出擊,抗擊倭寇。

嘉靖卅六年(公元1557年),知縣胡順華添置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佛朗機(即葡萄牙大炮)和爪哇銃(火槍)。同時加固城池,再修譙鼓樓。其時周圍州縣多有陷落,唯興化城固若金湯,終於取得了嘉靖卅八年(公元1559年)的劉莊、白駒大捷,於茆花嶺斬殺倭寇六百餘,殘寇聞風喪膽,不敢來犯。

譙鼓樓在明代中期的抗倭鬥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成為古代興化人民抗擊外侮的歷史見證。

以後歷代都有修葺。清代雍正年間,書法家黃燦於正門書“興化縣”,北向書“廣視遠聽’’以額其上。又於譙鼓樓南照壁兩側立柵欄門,門上書額,東為“文正流風”,西為“海陵舊址”。

(圖)中山樓中山樓

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魏源任職興化,組織工匠再修譙鼓樓,格外增添了這座古樓的人文積澱。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清代最後一任興化知縣陳廷英,於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居然也“捐修鼓樓和照壁”(民國《興化縣續志》卷一“公署”)。修訖僅一年,便在辛亥光復的槍聲中翻牆而出,倉皇逃竄。最後一次出衙竟然未能從他自己修復的譙鼓樓下邁著方步踱出來。

進入民國後,舊衙逐步改造。1927年,北伐軍擊潰了五省聯軍孫傳芳,進入興化,孰料,興化政壇動盪不寧,曾經一年內走馬燈似的撤換六、七位縣長。1929奉上峰令建築孫中山紀念樓(塔),縣長李宜吉被劾以貪污,來去匆匆,未遑施工已丟烏紗。

1930年,“縣長梁弼群就譙鼓樓改建中山樓,上下六間,中為甬道,兩耳房為衛士室。拆廢照壁,就樓西南隅設公井一座”(民國《興化縣續志》卷一“公署”)。

譙鼓樓原址新落成的中山先生紀念樓(中山樓)為近代建築,上下兩層,青磚到頂,四方端正。正門留有窗戶,頂上為略帶拱形的磚砌平頂,四周圍以齊胸磚欄,俗稱女兒牆,粗看為三層模樣。後於三層頂上設消防瞭望塔,因此,民間又稱此樓為“望火樓”。

為了表達興化人民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深切懷念和發自內心的崇敬和仰慕,繼中山樓以後又于海子池北公園建中山林,於小南門外南公園立中山先生紀念碑。

中山林和中山碑都消失於上世紀40年代的戰火中,唯有這座曾經書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中山樓巍然聳立,迎來了興化的光復和解放,與興化人民一道迎來了自己的軍隊和政權,第一面五星紅旗就高高飄揚在大樓頂上。

建國初年,曾於中山樓原基礎上按原樣重新翻蓋,以後又加高了層面,但始終保持了質樸而端莊的建築風格,體現中山先生平凡中見偉大的偉人風範和人格魅力。

興化人民擁護和熱愛自己的政府,把這座看似很普通甚至很土氣的大樓視作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的象徵。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便改稱中山樓為縣(市)委大樓。遺憾的是,在舊城改造中,中山樓於去年被拆除,成為興化人民心目中的歷史。

簡介

(圖)中山樓中山樓

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的台北中山樓,為國父紀念館所管轄的單位之一,中山樓是蔣故總統中正先生在位時,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所興建的,外表為中國傳統古典式建築,瑰麗而宏偉,門樓、庭園、楹柱等....皆表現中國傳統宮殿建築藝術之美,是一座具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建築物。

中山樓因為鄰近的陽明山溫泉,長年受到嚴重的硫磺腐蝕,再加上已經三十幾年的老舊屋齡,造成屋頂的風化、水泥斑駁、樓內電路系統也老舊等問題,成為了危樓,因此,國父紀念館去年即委託中原大學進行推動中山樓重生改造的計畫,希望能夠結合中山樓原有的特色和台灣本土精神,能夠讓這座深具紀念性及歷史意義的建築物,有個煥然一新的面貌,以期發揮國家文化資財的功能。

台灣中山樓除了是歷屆國民大會的集會場所外,目前也有開放場地出借給政府單位、民間企業、藝文及學術等團體使用,內部有一千八百 席之大會議廳、可容納二千人之大餐廳與大小不等之大會議室、會客廳...。

旅遊資源

(圖)中山樓中山樓

據台灣媒體報導,大陸客到台觀光,對與孫中山相關的歷史文物古蹟都很感興趣。台北孫中山紀念館積極規劃主管的陽明山中山樓未來全面開放。

陽明山中山樓是1965年台當局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宏揚傳統文化,委託修澤蘭建築師規劃興建,花了十三個月時間完成。

但現在中山樓開放部分沒有包括二樓“總統套房”,其中包括有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的臥房、會客室、浴室、兵棋推演室等,這些都仍保持原有風貌。

紀念館館長鄭乃文說,以往中山樓給民眾神秘的色彩,其實這棟重要的文化古蹟可以更活化,讓更多民眾認識它,因此今年年底紀念館計畫先推出精緻的中山樓導覽手冊,並計畫最快明年中旬能連同從未開放的“總統套房”全面對外開放,讓民眾可以共享這棟珍貴的古蹟資產。

中山樓記

(圖)中山樓中山樓

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該加以總結。

孫中山,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又號逸仙;誕生於1866年11月12日。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1924年6月16日,由中山先生創建的黃埔軍校在6km²長洲島舉行了開學典禮,親自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先生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它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開學典禮,當日檢閱台正中央高懸校訓:“親愛精誠”,配對聯:“法古今完人,養天地正氣。”孫中山那天穿著白色的中山服,校訓“親愛精誠”是由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親自宣佈的。

全國政協和“黃埔軍校同學會”統計:從1924年創辦到1949年,黃埔軍校共招收學生二十三期,前六期為正宗的黃埔時期,畢業生共八千一百零七人;後十七期先後在南京、成都等地開辦,畢業生共約二萬五千人;再加上各分校,黃埔軍校總共約有畢業生三萬餘人。黃埔師生經過北伐戰爭、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戰爭,出現了一大批高級將領,成為國共兩黨軍隊的骨幹力量。國民黨方面,僅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就有近四十人;在中將中,擔任過集團軍總司令、兵團司令以上職務的有五十餘人。共產黨方面,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林彪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五人出自黃埔;十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占三位;五十七名上將中,有黃埔師生八人;此外,在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中,擔任正軍職以上領導職務的也有近四十人。

(圖)中山樓中山樓

黃埔人秉持中山先生 “團結奮鬥救中國”的精神,不屈不撓,愈挫愈奮,形成了親愛精誠,團結合作,衛國愛民,不怕犧牲的作風,被稱為黃埔精神。

1924年11月11日中山先生還創立了中山大學(當時稱廣東大學開學典禮),中山先生手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被作為中山大學校訓。

1936年8月蔣介石先生在廣州設行營,到廣州來整理華南軍政事務,住在黃埔島上看到黃埔軍校舊址被廢棄,就手令行營發十萬元籌設黃埔中正學校一所,而以當時跟隨來廣州的諸位高級軍政人員為董事會成員,何應欽為董事長。黃埔中正學校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黃埔軍校校歌為校歌,以承續黃埔精神為宗旨,蔣先生特予囑咐:“本校應德智體群四育並重為教育方針,而尤以體育為首要”。

1950年黃埔中學中學與有著西南聯大血統的長風中學合併在鷺江辦學,名為省立珠江中學,1953年改為廣州市第六中學。1960年,廣州六中應中山大學要求改名為中山大學附屬中學,為省重點中學,1962年仍改為廣州市第六中學

1993年,中大附中復辦時,由於歷史的機緣和現實的關係,得到了六中的全力幫助,歐隆躍校長、宋鑄華校長以及當時教導處羅耀新主任、張仲芳老師都是親力親為,給予無微不至的指導。

中山精神、黃埔精神構成了六中精神的主幹。與中山先生血脈相承。

故此將學校集圖書館、網路中心、藝術中心等於一體的綜合大樓命名為中山樓,以紀念中山先生,繼承中山精神,發揚黃埔精神,激勵我六中人。

設計師

修澤蘭女士生於1925年,湖南沅陵人,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1949年應鐵路招考來到台灣。196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百年,台灣擬興建中山樓。修澤蘭因其在建築方面展露出的卓越才華,被選中擔任中山樓的設計師。

擺在面前的困難是她從未遇到過的:樓址位於硫磺區,地熱逼人,土質軟硬混集,石方淤泥雜聚;硫磺腐蝕性強,一般金屬容易受硫磺侵蝕生鏽,這就意味著要放棄一些常用的建築材料;建築機械簡陋,幾乎全靠人工……

而中山樓因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要最大限度地體現中國古典建築的精髓。修澤蘭認為,建築設計是藝術與實用兼顧的學問,建築造型應是建築師創新思想的表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更待我們發揚而成為新的精華。

修澤蘭女士為此殫精竭慮。當年中山樓竣工時,台灣《新生報》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當中山樓動工之前,她躲在工作室里研究、構思、設計、修改,並跟一些朋友們研究;中山樓動工之後,她每天又奔走於台北、陽明山道上,辛苦地去指揮工程的進行。”

修澤蘭將所有建築材料在使用前放到硫磺水中浸泡,以檢查其耐腐蝕性。她多選用不會被硫磺氧化的材料,如木頭、石頭、黃金、玉、貝殼、大理石等。樓內的柱子、門環、匾額等,為防止硫磺侵蝕,表面都貼上一層金箔。整座樓沒用一顆釘子,全部用中國傳統的榫頭拼接。今天看來,這些處理都是成功的。但百慮一失。當年眾多國畫名家祝賀中山樓落成而贈送的大量畫作,如今都因硫磺空氣的薰染而變暗發黃。

修澤蘭因中山樓的建造獲得台灣建築成就獎,中山樓是她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相關問題

(圖)中山樓一角中山樓一角

中山樓因為鄰近的陽明山溫泉,長年受到嚴重的硫磺腐蝕,再加上已經三十幾年的老舊屋齡,造成屋頂的風化、水泥斑駁、樓內電路系統也老舊等問題,成為了危樓,因此,國父紀念館去年即委託中原大學進行推動中山樓重生改造的計畫,希望能夠結合中山樓原有的特色和台灣本土精神,能夠讓這座深具紀念性及歷史意義的建築物,有個煥然一新的面貌,以期發揮國家文化資財的功能。

印象

濛濛細雨中,我們登上台灣陽明山。舉目望去,雲霧繚繞,一座中國古典式的建築展現在眼前,樓前高大的牌樓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隱約可見。

這就是中山樓,陽明山的一道壯麗景觀。

步入中山樓金碧輝煌的正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孫中山先生身著中式服裝的坐像。令人奇怪的是,空氣中竟然飄浮著淡淡的硫磺味兒。剛剛在大會客廳落座,熱情的主人即解開我們心中的疑團:“陽明山是火山,中山樓成為世界上唯一直接建在硫磺坑口的建築物。所以當時建造起來非常艱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