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國廣東省高校]

中山大學[中國廣東省高校]

中山大學(SunYat-senUniversity,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中山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畫”、“111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校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位居國內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擁有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經濟管理等多個本科專業通過了國內、國際認證。學校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

歷史沿革

原中山醫科大學

中山大學牌坊中山大學牌坊

嶺南大學醫學院

1835年11月,美國公理會傳教士

伯駕(PeterParker)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眼科醫局,並於1859年改稱“博濟(PokTsai)醫局”。

1866年,博濟醫局搬遷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

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學堂。1886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進南華學堂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

1904年改稱南華醫學校,1930年改稱嶺南大學醫學院,1936年又稱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併合並了私立夏葛醫學院。

廣東光華醫學院

1908年春,廣東光華醫學堂成立,由鄭豪等人創立。該校分別於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廣東光華醫科大學、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和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1915年易名為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中山醫科大學

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與嶺

南大學醫學院合併組立華南醫學院。

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併,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衛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1981年成為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原中山大學

格致書院

廣州格致書院是十九世紀中國著名的教會學校,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醫生1887年創辦於廣州,後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

1907年該學校改為嶺南學堂,開設了醫科。後來該學校成為嶺南大學,而其醫科成為聖約翰大學的一部分。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是美國友好人士在廣州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1927年收歸中國人自辦。嶺南大學建校之初,校址幾經變遷。先從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樓福音堂、花地萃香園,1900年又遷往澳門,

1904年,將永久校址設在距廣州城東南十里的康樂村。

此後,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嶺南大學,又於1937年南遷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嶺南大學得以重返康樂。

國立中山大學

1924年2月鄒魯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之後,即於當月24日召集三校學生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會上宣布籌建國立廣東大學,並報告了籌備經過和進行計畫等。3月3日,廣東大學召開首次籌備會議,著重討論並通過了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組織大綱。為保證籌備工作的開展和國立廣東大學的順利開辦,孫中山親自動手籌措資金。1924年6月9日,孫中山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

1924年6月21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孫中山委託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

國立廣東大學定於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課。當時,學校並沒有舉行開學典禮與成立典禮。後又經校務會議複議,將開學典禮及成立典禮日定於1924年11月11日這一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設醫科。其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後併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郁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

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後,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

,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鑒於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餘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大學被聘至中大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為學院。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於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即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設師範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築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

1945年,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複課,1947年設定體育系,袁浚從武漢大學被聘至中大任體育系主任。

中山大學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入主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華南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學院(現華南師範大學)。

中山大學天文系由趙卻民教授率領調往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陳國達教授率領全系師生49人調去湖南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哲學系由系主任朱謙之教授率領前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由人類學系主任楊成志教授率領調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分別於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長沙、北京等地報到。

新組建的中山大學校區由石牌遷至原嶺南大學校址。中山大學原石牌校址,遷入了新組建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學校,中山大學原百子崗校址,興辦華南醫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於2001年10月合併而成,調整後的新的中山大學,設有中文、外文、歷史、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財政、金融、會計、貿易、企業管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等18個系,另有俄文、會計、金融、企業管理4個專修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植物等3個研究所。

1953年7月開始第二次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的財經、政法各系分別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院校。同時對圖書、儀器、設備等進行了調配。中山大學圖書館原藏有前華南聯合大學及廣東法商學院所藏財經政法圖書資料,全部調配給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

1954年,將全國惟一的語言系由中山大學調整到北京大學,語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帶領全系師生48人整體遷出。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劃歸中國科學院管理(現華南植物園)。同時將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廣東法商學院(現廣東財經大學)等院校部分有關科系師生調至中山大學。

1981年,成為中國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7年12月,國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成立。

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

2001年12月,首批獲準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10年11月,中山大學醫科成為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舉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儀式,這標誌著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動。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選址深圳市光明新區,校園占地面積約5000畝,是中山大學的主體校園之一,形成“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A類建設高校。

2017年10月25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發布,中山大學位列中國第八。

2018年1月,為進一步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建設,推動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全面提升學科發展水平和學術影響力,中山大學成立了中山大學人文學科發展委員會和中山大學社科學科發展委員會。

2018年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學位列其中。

2018年8月,學校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

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學宣布正式成立農學院。

2018年11月,中山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直屬院系
廣州校區
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外國語學院
管理學院(創業學院) 嶺南學院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中英國際海事法學院)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資訊管理學院
傳播與設計學院 心理學系 藝術學院 博雅學院
數學學院 物理學院 化學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逸仙學院
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 國家保密學院 網路安全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 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山醫學院
光華口腔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護理學院 藥學院
體育部
珠海校區
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 歷史系(珠海) 哲學系(珠海) 旅遊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 國際金融學院 國際翻譯學院 數學學院(珠海)
大氣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海洋科學學院 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
物理與天文學院 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
深圳校區
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深圳) 藥學院(深圳)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材料學院 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 智慧型工程學院
農學院 生態學院

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二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珠海)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深圳)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深圳)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04月,中山大學設有4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共19個領域),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
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二級學科)。 
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核科學與核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植物保護、草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二級學科)、設計藝術學(二級學科)、工程熱物理(二級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二級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二級學科)、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二級學科)。
專業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工程博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會計碩士、教育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套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審計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套用心理碩士、藝術碩士、工程碩士、體育碩士。
2017年9月,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1個 ,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包括攀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哲學 工商管理 數學 化學
生物學 生態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 藥學

截至2018年07月,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簡稱ESI)的最新統計,在ESI資料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19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目居全國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工程學
生物與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與遺傳學 植物與動物學 計算機科學
環境與生態學 微生物學 農業科學 免疫學
臨床醫學 藥理學與毒理學 神經與行為科學 材料學
社會科學總論 地球科學 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
註:根據ESI2018年07月統計結果

在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按學科水平計算,中山大學有16個學科進入前5,32個學科進入前10。參評學科分數及排名如下:
學科名稱 評估得分 全國排名 學科名稱 評估得分 全國排名
生態學 86 1 考古學 76 7
工商管理 87 2 世界史 75 12
哲學 87 3 化學 82 10
臨床醫學 85 4 地理學 79 8
社會學 82 4 大氣科學 69 6
中國史 84 5 護理學 76 8
物理學 79 6 外國語言文學 75 17
海洋科學 74 4 統計學 74 15
基礎醫學 82 5 心理學 71 15
口腔醫學 75 5 地質學 69 12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83 5 藥學 76 10
公共管理 83 5 數學 76 16
馬克思主義理論 79 8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75 17
中國語言文學 84 7 環境科學與工程 74 21
生物學 82 8 軟體工程 72 23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76 5 法學 74 17
理論經濟學 79 9 ---------- ---------- ----------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底,中山大學有專任教師369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167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504人,具有副高職稱1279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含雙聘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雙聘2人),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1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6人、青年學者14人,“973”首席科學家(含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2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1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8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9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獲得者9名,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4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姓名 學術專長 當選時間 所屬學部 備註
陳新滋 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領域的工作 2001年 化學部
計亮年 主要從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 2003年 化學部
曾益新 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2005年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
陳小明 主要從事功能配合物與晶體工程研究 2009年 化學部
羅俊 主要從事引力實驗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 2009年 數學物理學部
張培震 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和新生代地質研究 2013年 地學部
高銳 主要從事地球物理與深部構造研究 2015年 地學部
石鐘慈 主要從事陣特徵值的定位問題、有限元的理論、非協調元的收斂性等研究 1991年 數學物理學部 雙聘
徐至展 主要從事光學光子學、雷射、核聚變與電漿物理等研究 1991年 數學物理學部 雙聘
黃榮輝 主要從事大氣動力學研究 1991年 地學部 雙聘
孔祥復 主要從事腫瘤系統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研究 1999年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
鄭度 主要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 1999年 地學部 雙聘
陳霖 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研究 2003年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
許寧生 主要從事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 2009年 信息技術科學部 雙聘
呂達仁 主要從事大氣物理學研究 2005年 地學部 雙聘

中國工程院院士
姓名 學術專長 當選時間 所屬學部 備註
林浩然 主要從事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的研究 1997年 農業學部
林東昕 主要從事腫瘤遺傳研究 2013年 醫藥衛生學部
王復明 主要從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研究 2015年 土木、水利與建築學部
孫玉 主要從事戰略兵器試驗系統、軍事戰略通信系統研製工作 1995年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雙聘
謝立信 主要從事眼前節疾病的套用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 2001年 醫藥衛生學部 雙聘

教學建設
培養目標
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
以“通識教育、大類教學、複合創新”的為本科教育觀念,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為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堅持以提高質量、服務需求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培養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激發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完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推動碩博貫通培養,實施“優生優培”資助計畫,推動課程訓練和科研訓練結合,加強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和創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養學術精英;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行業實踐和職業能力培養,培養行業領袖人才。
質量工程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門,擁有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經濟管理、基礎醫學、臨床技能、信息技術等;擁有醫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擁有33家教學醫院(含9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國家級教學團隊 負責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 負責人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 黎孟楓 國際金融課程群教學團隊 陳平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吳承學 實驗生理科學教學團隊 王庭槐
中國近現代史本科教學團隊 桑兵 法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趙虎
化學教學團隊 陳小明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馬駿
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性教學團隊 王金髮 外科學教學團隊 梁力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團隊 李萍
國家級特色專業
漢語言文學 歷史學 哲學 人類學 化學 法醫學 護理學
行政管理 工商管理 數學與套用數學 網路工程 臨床醫學 會計學 預防醫學
微電子學 生物科學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軟體工程 生物技術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教學基地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 中國語言文學 歷史學 哲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經濟管理 法學 信息技術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 公共衛生 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
數學分析 生理學 中級總量經濟學 現代生命科學 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
領導科學 人體寄生蟲學 無機化學 法醫病理學 細胞與遺傳學實驗
思想道德修養 行政管理 史學概論 放射診斷學 政府績效評估
細胞生物學 基礎會計 綜合化學實驗 醫學統計學 實驗生理科學
植物學 藥理學 中國古代史 旅遊地理學 牙體牙髓病學
有機化學 中國近代史 病理生理學 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 外科學
中國古代文學 人體解剖學 電動力學 中級個體經濟學 大學英語
國際金融 公共關係學 信息資源共享
教學成果
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ACM/ICPC)中,中山大學隊共參加了62次亞洲區域賽,其中1次奪冠、2次獲得亞軍、13次獲得季軍,並且13次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決賽中取得1銀3銅的成績。2007年,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餘天文搜尋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9年,學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學校“瀚潮創業團隊”憑藉“瀚潮生態淨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崑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崑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2017年,學校醫學院代表隊連續七年(2011-2017年)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獲得特等獎4次,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截止2017年底,中山大學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個P3實驗室、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7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野外台站、1個公安部重點實驗室、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級登記實驗室、3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70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9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8個廣東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中山大學擁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重點智庫、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
科研平台
國家級科研機構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數字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AMOLE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
數字家庭互動套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半導體照明材料及器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物聯網晶片與系統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臨床醫學分子診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新藥成藥性評估與評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RFID與物聯網晶片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 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
教育部重點科研機構 聚合物複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機器智慧型與先進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眼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腫瘤學與抗腫瘤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轉化醫學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數字親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超算工程軟體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與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衛生部重點科研機構 眼科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腎臟病臨床研究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輔助循環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醫藥生物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公安部重點研究機構 視頻圖像智慧型分析公安部重點實驗室 ---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到2018年6月,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1萬餘平方米,擁有紙質館藏703.37萬冊(件)、電子圖書210.35萬冊、電子期刊12.05萬種、資料庫738個、音視頻資源21.32萬小時。學校建成了規模龐大、國內領先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園,網際網路IPv4出口頻寬21.52Gbps,IPv6出口頻寬1Gbps;校園無線網已覆蓋180棟樓宇,部署無線接入點約12000個。中山大學圖書館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華南地區中心,CALIS數字圖書館基地,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華南區域中心,教育部16個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