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中山大學是華南地區最高學府、國家重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了實現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在康樂園外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最終,選擇了環境優美的海濱城市珠海。中山大學始建於1924年,原名國立廣東大學,為孫中山先生整合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州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里農業專門學校後所創設,後更名“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35年設立研究院,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大學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全國34所研究生入學考試自主劃線高校,國家32所副部級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在內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珠海市將位於唐家灣的3.428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其上原珠海大學(籌)的建築物及配套設施無償提供給中山大學,由中山大學永久使用和管理。

基本信息

辦學條件

學校規模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距廣州南校區兩小時車程,距廣州東校區1.5小時車程。校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空氣清新,景色秀麗。經過3年的建設,校區已經形成了可以容納一萬名學生學習、生活的辦學條件。

圖書館夜景圖書館夜景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是中山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學,是中山大學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試驗區、學科建設的拓展區和科研成果轉化的輻射區。校區的所有教師全部由校本部派出,所有學生由中山大學統一招生,所有教學計畫、教學要求、培養模式實行全校統一。在校學生有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已達約 9000人,擁有旅遊學院、國際商學院、翻譯學院等實體院系。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建設得到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中大—珠海”模式已經在全國高等教育界和地方政府產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2000年6月8日來珠海校區視察時說:“中山大學與珠海精誠合作,是一項有遠見的正確決策,它發揮了名牌大學和經濟特區的兩個品牌效應,為我省高等教育的發展辦了一件大事。”

經過五年時間的建設,中大珠海校區已成為設施完善、環境一流、文化氛圍濃厚、辦學和管理模式日趨成熟的現代化大學校區,是市民嚮往的文化勝地,也是珠海最亮麗的文化品牌。李長春、李鵬、李嵐清、喬石、宋平、張徳江、陳至立、彭佩雲、成思危、葉選平、馬萬祺、羅豪才、許嘉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周濟、吳啟迪、黃華華、曾蔭權等領導曾蒞臨校區考察、指導工作。

管理模式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珠海校區採取學校各職能部門延伸管理的模式。校區根據學校的統一規劃和發展要求,結合地緣特點和自身工作的需要, 建立一個在學校統一領導下,相對獨立運作、精簡高效的管理體系。

校區由學校派出一位副校長主管全面工作,成立中共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委員會、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下轄:黨政工作辦公室、教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後勤辦公室、安全保衛與武裝辦公室、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和圖書分館。各單位行政上接受委員會的領導和監督,業務上接受學校各相應職能部門的指導。校區管理人員主要由學校派出,有部分是屬地招聘的優秀人才。

院系設定

旅遊學院

旅遊管理與規劃系 會展經濟與管理系 酒店與俱樂部管理系

翻譯學院

翻譯(英語)系 商務外語(英語方向)系 對外漢語(英語方向)系 國際事務(英語方向)系 阿拉伯語系 西班牙語系 朝鮮語系 俄語系

國際商學院

套用經濟學系 企業管理系

嶺南學院

經濟學系 經濟管理系 國際商務系 財政稅務系 金融系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物流工程與管理系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城市與區域規劃系 遙感與地理信息工程系 國土資源與環境系(河口海岸研究所) 水資源與環境系

規劃設計研究院 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

人文科學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 日語系 德語系 法語系 英培中心 澳大利亞研究中心

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

2013年12月,中山大學重新開辦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並已經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正式揭牌成立。這也是時隔61年後,中山大學重開此學科。

1927年,中山大學創辦了國內首個天文學系,1929年又在今越秀山修建了中大天文台。1952年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天文學系全體師生和天文台全體員工、儀器設備才調整入南京大學。

研究院已引進多名專業人才,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招生,最早將在2015年開始。

其他院系

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

海洋學院(海洋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移動信息工程學院

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醫療服務工作一步到位實現社會化,把醫療、保險推向社會,形成學校——保險公司——醫院三方合作辦醫療的運作模式,這在全國高校尚屬首創。學校與保險公司簽訂了學生團體人身保險協定,按照協定規定,學校每年在國家下撥給學生的醫療標準的基礎上加一點,學生出一點為學生投保,保險公司則承擔校區學生的醫療保險費用,一定程度緩和了學校醫療經費不足的困難,保證了學生急病大病得到及時診治。珠海校區的醫療任務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承擔,並在校區內設立門診部,由醫院配置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校區學生在門診部或其轉出的掛鈎醫院診病,醫療費用除部分由學生自付外,其餘由保險公司支付。校區教職工在校區門診部診病,以現金結算後回學校報銷。

基礎設施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中大珠海校區的教學、實驗、圖書、生活、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完善,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總建築面積達 24 萬平方米,總投入近 10 億元。校區教學樓 7 萬 7 千平方米 ,能容納 2 萬名學生;圖書館面積 3 萬 6 千平方米 ,藏書量已達 20 余萬冊;校區的基礎教學實驗室進行改革並投入巨資建設,形成地學學科、信息學科、生物學科、物理學科、化學學科、計算機科學、語言科學、心理科學等八大學科實驗平台。

教學與教學設施

遠眺田徑場遠眺田徑場

珠海校區的教學工作在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改革:第一,公共基礎課實行新模式,對外語、數學、“兩課”和體育課進行改革;專業課實行創新課程體系:建立課程模組,探索彈性學制,試行學分績點制,增設創新活動學分;實驗課實施高起點高標準訓練。第二,利用網路手段改革教學方式,啟動“優生優教”工程;建設人文和科學素質基地:堅持開展“中外優秀文化”和“自然科學前沿系列”講座,在校區培育治學與修身相統一的優良學風,強化“優良學風班”活動,在珠海建立創新能力實踐基地。第三,建立“兩監督機制”。建立專職和兼職教學督導隊伍,實現學籍管理進一步最佳化;放寬副修專業的條件,增設獨立開課副修專業班,推進雙學位制。為培養學生的個性,珠海校區將以興趣為紐帶,組織各種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學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完善心理輔導和諮詢,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給學生以個性發展的環境和空間。另外,珠海校區在全國率先實行“一卡通”,學生手持一卡,就可以在圖書館、 食堂、銀行、珠影超市等部門使用,使學生的出入、生活大為方便。

教學實驗大樓

教學樓側影教學樓側影

珠海校區教學實驗大樓是目前亞洲最長、面積最大的教學大樓。大樓全長571.2米,寬37.2米,建築面積7.6萬平方米,共有大小課室179間,可以同時容納2萬學生上課。大樓五層結構,全高22.6米,首層為架空層,高達6米,底下東西貫通,構築大型花壇。大樓正麵點綴紅、黃、藍五個大型彩色圓球,從右至左依次由傾斜到逐漸正立到最後的正立,寓意生命的孕育、孵化和成長的過程。大樓前面輔以大型綠化廣場。整棟樓狀如長龍靜臥,是一座環保型現代化教學大樓。該大樓建設資金逾一億元。

圖書館

珠海校區宿舍樓夜景珠海校區宿舍樓夜景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圖書館大樓狀如一本打開的書,總建築面積約36,000平方米,共十三層,館藏飽和量約為200-250萬冊。已有圖書館西座一至十層已投入使用。全館採用中央空調系統,在國內率先引進了國際先進的3M防盜監測系統,實現藏、閱、檢、網一體化的先進管理。每周開館時間達98小時。

圖書館遠眺圖書館遠眺

珠海校區圖書館為基礎圖書館和貯存圖書館,現藏有中外文圖書約20萬冊,中外文現刊2000餘種,報紙200多種。已實現與廣州南、北校區圖書館聯網,資源共享,讀者可通過網路檢索、借閱中山大學三個校區圖書館的400多萬冊的豐富館藏。為了豐富珠海校區師生的文化生活,校區圖書館特別配備了外語學習類、知識百科類、外語原聲影片及各種類型的多媒體光碟約2000種。

中山大學圖書館作為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華南地區中心,擁有豐富的電子資源,其中外文在線上資料庫有8個,共包括24個資料庫,此外還有數十種網路版光碟資料庫,珠海校區的讀者可在校園內任何一台終端通過網路使用這些電子資源。

體育館

風雨球場風雨球場

風格獨特的體育館採用天然基礎及鋼拉索結構,外牆採用彩色壓型鋼板,屋面則是大跨度彩色鋼板,總建築面積將近9000平方米,場內全長120米,寬70米。館內設有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等,為校區提供了一個全天候的體育訓練、競賽場所。

後勤管理

榕園廣場榕園廣場

校區的後勤全面實行社會化,後勤辦公室只行使監督、協調職能。校區的學生宿舍由物業開發、管理公司進行投資開發和管理;教師公寓也由物業管理公司進行管理; 生活服務中心各經營項目全部向社會公開招標;校區的食堂、交通、醫療、飲用水供應、園林綠化和環衛工作等全部實行社會化。

交通

雨後清晨的逸仙大道雨後清晨的逸仙大道

中山大學師生在中大三個校區之間的往來交通任務由客運公司承擔,每天對開多班次專車,此外,每隔一小時都有往返廣州珠海的客車經過校區。中大師生憑證件可以六折優惠乘車。中山大學的師生出入珠海市檢查站,享受珠海市市民同等待遇,憑工作證、學生證等證件即可通行。

學生宿舍樓和食堂

珠海校區擁有全國高校一流的學生住宿環境,現已建成的學生宿舍樓共15棟,能入住10272名學生。每間宿舍面積38-40平方米,4個人住宿,有單獨衛生間、陽台,寬敞明亮,設施齊全,每個學生擁有一床、一桌、一椅、一衣櫃和一個網際網路網路接口,房間配有空調、飲水機、太陽能熱水器和儲物櫃。

校區建有四個學生食堂和一個教職工食堂,可以滿足10000多人用餐。

生 活 服 務 中 心

雨後田徑場雨後田徑場

生活服務中心位於學生宿舍區,建築面積約4100平方米,樓高三層。服務中心開設了郵局、銀行及超市,有書店、眼鏡店、精品店、藥品店、理髮店、攝影室、咖啡廳、腳踏車維修店、電腦電器維修店、體育用品店、綜合維修店、文娛活動室等項目齊全的日常生活專門服務店。

飲 用 水

珠海校區教師公寓、學生宿舍、教學樓、辦公室的飲用水均由社會企業在校區設立的純淨水廠供應,在校學生及常住校區的教職員工每人每年飲水費60元,學生憑水票及空瓶到所在宿舍樓一樓值班室兌水;教師公寓、教學樓、辦公室的飲用水由水廠直接供應。

綠化養護、環境衛生

珠海校區的綠化養護、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由專業綠化公司承擔,綠化養護質量根據契約條款評定,對達不到要求的由後勤辦責令整改,使校區達到樹木蔥瓏,草地平整青綠,色塊美觀、新穎別致之效果。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環境衛生方面,由環衛工人每天八小時巡迴清掃保潔,達到無塵土、無雜物、無落葉、溝渠無積水、下水道無堵塞等要求,保證校園清潔衛生。

醫療服務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醫療服務工作一步到位實現社會化,把醫療、保險推向社會,形成學校——保險公司——醫院三方合作辦醫療的運作模式,這在全國高校尚屬首創。學校與保險公司簽訂了學生團體人身保險協定,按照協定規定,學校每年在國家下撥給學生的醫療標準的基礎上加一點,學生出一點為學生投保,保險公司則承擔校區學生的醫療保險費用,一定程度緩和了學校醫療經費不足的困難,保證了學生急病大病得到及時診治。珠海校區的醫療任務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承擔,並在校區內設立門診部,由醫院配置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校區學生在門診部或其轉出的掛鈎醫院診病,醫療費用除部分由學生自付外,其餘由保險公司支付。校區教職工在校區門診部診病,以現金結算後回學校報銷。

跨世紀建設的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是一個新型的現代化校區,整個基礎設施建設高要求、高標準、高起點,在全國居一流水平,充滿特區特色和現代化氣息。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為學生提供了優良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為中山大學實現它的戰略目標創造了優越的條件;為中山大學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建立將對珠海市的文化、教育、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發展起巨大的帶動作用。

校園文化

珠海校區手繪地圖珠海校區手繪地圖

校園文化活動非常活躍,“中外優秀文化講座”、“自然科學前沿”、“院士講座”、“藝術與人生”等大量講座每周舉行,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博士、丁肇中博士,牛津大學校長盧卡斯博士等大批著名的教授、著名學者前來訪問、講學。學生社團組織多達 60 余個,是繁榮校園文化的主力軍,也大大促進了與社區的文化交流。

科研情況

中山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生物醫藥中心、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研究所以及與 丁肇中 博士合作的空間站實驗室等一批重點科研機構和實驗室落戶在珠海校區,並與當地開展了廣泛的科研合作。

文化傳統

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

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 問、思與立志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

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學校為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徵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樑”,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教學樓教學樓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樑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校徽

中山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於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澱和輝煌的歷史進程。校徽通常為標準綠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恆,象徵著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校園活動

中外優秀文化講座

校園落日校園落日

中外優秀文化講座是由學校教務處主辦、歷史系團總支和學生會協辦的一個校內文化講座。自1994年10月創辦以來,本著弘揚中外優秀文化、促進校內文化建設的宗旨,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廣泛的文化交流的空間,內容涉及文、史、哲、政、經、法和自然科學等領域。

人生講壇

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同時弘揚民族藝術精粹,校團委多年來一直注重藝術教育和開展藝術活動。如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學藝術節”、“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系列活動,不僅成為了該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活動,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國各高校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科技藝術節

田徑場田徑場

2002年,該校將藝術節和科技節這兩項大型校園文化活動合二為一,創辦首屆中山大學科技藝術節,這是新中山大學成立之後的第一次大型校園文化盛典,以其全新的面貌、獨特的風格、多樣的形式吸引廣大師生普遍參與,成為新中大,乃至華南高校的一次盛會。

主要活動項目有藝術類、詩配樂朗誦比賽、中國象棋圍棋比賽、系際歌手對抗賽、校慶文藝晚會、中外優秀藝術作品晚會、現代舞專場表演、袁歌靈小提琴獨奏晚會、書畫攝影大賽、“挑戰杯”科技學術論文比賽、戰士雜技團魔術雜技專場晚會、科幻電影展播、科幻小說創作比賽、校園DV短劇攝像大賽、院系際辯論賽、網頁設計比賽、環保手工藝品設計比賽、FLASH綠色校園公益設計大賽、科技藝術節系列講座、科技藝術節閉幕式暨獲獎作品展示晚會。

“挑戰杯”

隱湖隱湖

為調動該校學生的學術科技研究熱情,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推進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更好地備戰全省、全國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校團委於雙數年主辦中山大學“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凡該校在冊的全日制學生(含專、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均可參加。作品分為自然科學類、哲學社會科學類、科技發明製作類作品三類。

維納斯歌手大賽

維納斯歌手大賽是中山大學每年一度的校內歌手大賽,在校內外都受到廣泛關注。維納斯的復蓋面廣,地跨廣州、珠海兩大城市,四個校區。在校外,維納斯歌唱大賽也享有很高的聲譽,維納斯歌手在廣州各高校以至社會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學術與學風系列講座

由校黨委宣傳部、教務處、校團委主辦,校研究生會承辦的大型“學術”與“學風”講座,於2003年9月開講,講座根據主題分為“知名教授系列”、“院士系列”以及“知名校友系列”三個部分,邀請了校內外的知名學者教授及校友主講,和中大的廣大師生共同探討,在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特定時代進程中,如何尋覓我們的精神家園,重塑價值理性的時代內涵;批判和反思大學的精神理念;整飭和重構大學的人文關懷,確立和堅守大學的真正使命。

校長講壇系列講座活動

荔園宿舍荔園宿舍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學校發展的現狀,讓同學們能夠零距離接觸學校領導,感受該校領導的學者風範與人格魅力,同時也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注,校團委在李延保書記、黃達人校長等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精心策劃並主辦了“校長講壇”。通過讓廣大學生近距離接觸校領導,感受來自各個學科領域校領導的學者風範和人格魅力,增強他們對中山大學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是校領導以實際行動推動該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現。“校長講壇”每隔一周在東校區舉行。

“醫學人文”學術講座

為倡導人文精神,培養綜合人才,由北校區團工委主辦具有醫學特色的“醫學·人文”系列講座。此項活動在合校前已是中山醫科大學的老品牌,並納入了學校的教學計畫,以專項活動基金作為支持。合校後,此項活動更是適應高等教育學科交叉、文理科滲透的趨勢,達到了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同時發揮南北校區的資源優勢,文理醫各學科融合,極大地拓展了醫學生視野,成為了北校區學術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活動。

醫學節

田徑場田徑場

為弘揚醫學精神,展示中山大學醫學生的風采,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樹立和強化醫學生光榮感與使命感,打造一個醫學生的品牌欄目,自2004年起醫學節成功在北校區舉辦。醫學節以醫學人文、醫學科技和醫學普及為主題,涵蓋了學術篇——醫海揚帆、展示篇——杏林風采、實踐篇——知易行難、文體篇——百花齊放、院系篇——百家爭鳴、總結篇——碩果纍纍六大板塊,涉及學術科研、社區服務、競技娛樂等多個方面。

中大精神

民主、務實、愛校

中大精神是潛在的、無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價值觀、共有的品格和氣質表現出來的。從中大教師及校友們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務實的作風、愛校的情結。中大的民主精神體現於學術研究上的包容性、創造性,教師教學上的自主性及學生學習上的選擇性。在中大的歷史上,學閥學霸作風鮮見,對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行政干預也不多。另外,從中大校友濃得化不開的愛校情結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結著一種團結的精神,一種由對學校深厚的愛而形成的內聚力。

辦學成果

截至2012年8月,中山大學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973計畫(包括國際重大科學計畫)12項,主持國家863計畫資助項目共10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4項;在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家、教育部重大、重點項目及招標課題146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7項,教育部哲學社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9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74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重點及一般項目188項。2011年,中山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41項,立項數列全國高校並列第一。全校共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28項,其中,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7項研究分別獲中華醫學科學獎一、二、三等獎;獲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7項(包括2項一等獎),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4項,2009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8項。

教學樓遠眺教學樓遠眺

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ACM/ICPC)中,中山大學隊共參加了62次亞洲區域賽,其中7次奪冠,9次獲得亞軍,13次獲得季軍,並且13次在國際決賽中取得1銀3銅的驕人成績。2007年,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餘天文搜尋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8年,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羅鑫同學獲選赴德參加第5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2009年,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中山大學“瀚潮創業團隊”憑藉“瀚潮生態淨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崑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崑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年,中山大學醫學院代表隊獲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總決賽特等獎。

截至2012年8月,中山大學與深圳、廣州、珠海、佛山、肇慶、東莞、惠州、湛江和潮州等9個市建立了校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與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9個,與1000多家企業展開技術研發合作,與10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研發機構;主持或參與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戰略聯盟10個,參與了5個產學研結合示範市(區)、8+1個產學研結合研發基地和5個產學研結合產業化基地的建設,承擔省部產學研結合項目157項。

2006-2011年,中山大學文科橫向課題合計立項1969項。其中:中央部門委託45項;政府部門委託1210項;企事業委託594項;國際合作57項;港澳台合作50項;外資項目11項。2009年9月中山大學與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中山大學廣東決策科學研究院,以服務省委省政府決策為目標,整合中山大學和全省政研力量,合作開展決策研究,為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綜合性、高質量的服務。2011年8月27日中山大學牽頭廣東省內各高校與廣東省規劃綱要辦合作共建珠三角改革發展研究院,雙方緊密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智力資源,為《珠三角規劃綱要》的實施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中山大學擁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1個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復蓋了部、省、市三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博彩研究中心於2009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2009年,中山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申報的“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課題獲得了香港大學教育撥款委員會 “AoE” 計畫資助。這是香港第一個獲得“AoE”資助的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也是內地高校與香港高校合作的最高層次的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成立。

師資力量

截至2012年5月,中山大學共有教職工1352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71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273人,具有副高職稱2382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含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9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5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編寫課題組第一首席專家3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6人,19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14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23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鄭德濤 (主持學校黨委工作。)

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校長:陳春聲(協調落實黨委日常工作,分管幹部、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才、穩定、本科教育(含招生工作)、研究生教育、高等繼續教育、附屬學校。)

黨委副書記:李萍 (分管黨委辦公室(含信訪、保密)、統戰、離退休工作、校友會、基金會,協管幹部工作。)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喻世友(分管紀檢、監察、審計、教代會、工會,聯繫南方學院、新華學院)

黨委副書記:朱孔軍(分管宣傳、政策研究、精神文明建設、學生思想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含就業)、共青團、體育、武裝工作)

校長:許寧生(主持學校行政工作,分管發展規劃、學科建設)

常務副校長:汪建平、許家瑞、顏光美、黎孟楓、徐安龍、魏明海

校長助理:夏亮輝、保繼剛、程煥文、李善民、李文軍

學校排名

2012年台高教版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全國第8

2012年武書連版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全國第8

2012年武漢大學版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全國第9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版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全國第8

2012年校友會版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全國第7

2012年土耳其版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位列大陸高校第8

2012年泰晤士版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位列大陸高校第6

2012年esi版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位列大陸高校第8

2013年武書連大學綜合實力排行版:中山大學名列第9

2014年武書連大學綜合實力排行版:中山大學名列第9

2014年中國一流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山大學位列第10

2014年中國高校通用就業能力排行榜:中山大學位列第2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