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歷史發展

從1973年到現在,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經常在外匯市場上進行直接干預,其中較大的聯合干預約有5次,成功和失敗的兼而有之。

對1976年―1979年美元弱勢的干預在經過1974年至1975年的世界性經濟衰退以後,美國的經濟仍處於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和低經濟成長率的處境。卡特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決定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雖然利率在上漲,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漲得更快,外匯市場因此開始不斷地拋美元,使美元的匯價一路下跌。

面對美元的跌勢,卡特政府決定干預外匯市場。1978年10月底,卡特政府宣布了一項反通貨膨脹的計畫,但由於對美國未來的貨幣政府並沒有明確的表示,美元反而在外匯市場上狂瀉。面臨馬克和日元升值的巨大壓力,德國和日本兩國的中央銀行被迫進行不改變自己政策為前提的大規模干預,買美元拋本國貨幣,但收效甚微。

1978年11月1日,卡特總統宣布美元匯價太低,美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將直接進行干預。由於前一星期的反通貨膨脹計劃使外匯市場大失所望,卡特這次宣布的干預包含兩項重要的政策轉變。第一,貨幣政策將緊縮。聯邦儲備銀行將把貼現率提高一個百分點,使貼現率達到當時歷史高點的9.5%,從而使這次干預包含政策內容。第二,美國中央銀行將調用300億美元干預外匯市場,平穩美元的匯價。其中150億將從其他中央銀行借調,50億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取和特別提款權的銷售,50億為所謂“卡特債券”(Carter bonds),即財政部在國外銷售的以馬克和瑞士法郎記帳的債券。卡特計畫宣布後,外匯市場果然受到震動,對其第一項緊縮政策更加警覺。在11月1日上午9:13,美元對馬克的匯價立刻比前一天的最低點上升3.25%,達到1.83馬克;幾分鐘後,隨著中央銀行拋出6,900萬馬克、1,900萬瑞士法郎後,美元繼續上升,對馬克的匯價又上升1%,對瑞士法郎的匯價也上升到1.567。在針對日元的干預動用了500萬美元之後,美元對日元的匯價也跌至187.5日元。在這一天外匯市場收市時,美元對主要外匯的匯價平均上升了7%―10%。

在以後的兩個星期內,外匯市場仍有拋美元風,以試探美國等中央銀行干預市場的決心,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聯合德國、瑞士和日本中央銀行,一次又一次地在市場干預。到11月底,美國干預市場的總額達350億美元,使美元明顯回升。但是,到12月初,外匯市場開始懷疑美國是否會真正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又開始拋美元,使美元再度下跌。美國等中央銀行繼續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光是美國就花了310億美元,但干預的效果已明顯下降,到12月底,美元匯價已低於11月的水平。美元的真正走強是1979年10月新的聯儲會主席保羅?沃爾克上台宣布貨幣供應控制以後的事。

1985年9月工業五國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如果說70年代末美國等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是一場失敗的持久戰,1985年9月工業5國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則是一場成功的速決戰。里根上台後,美元就開始一路走強,到1985年2月25日達到最高點,對馬克的匯率高達1美元兌3.4794馬克。經過春季和夏季的調整後,美元在該年9月又開始上漲。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五國的財政部長與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開會討論外匯干預問題。9月22日星期天,五國發表聲明。聲明說,五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一致同意,“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的匯價應該進一步走強”,他們“在有必要時將進一步合作,進行干預”。第二天早上,外匯市場美元便立刻大跌,對馬克的匯率從2.7352跌到2.6524馬克,跌幅達3%以上。美元從此一路下跌,以至到1986年底,日本和德國的中央銀行又被迫採取支持美元的干預措施,收效仍然甚微,美元的跌勢到1987年初美元中央銀行也參加市場干預時才止住。 1985年9月的干預是否有效,外匯市場存在著爭論。有人認為,美元在干預前已經開始走弱,即使中央銀行銀行不干預,它也會在9月份反彈後繼續走弱。但更多的意見認為,這次干預還是有效的。

這次干預如果說是成功的話,那就是“信號反應”起的作用。在干預的前後兩個星期,匯率大變,而工業國家之間的利率差根本沒有變化,一直到10月底,日本在信貸市場上實行緊縮政策,才使利率差開始有真正的變化。但是,這次五國聯合至少使外匯市場得到兩個強烈信號。首先,這次聲明使外匯市場意識到,五個工業國家將會充分協調,竭盡全力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外匯市場干預。而以後的事實證明,中央銀行在干預外匯市場時,確實是那樣做的。其次,這次聲明意味著美國外匯政策的重大轉變。里根政府一開始就奉行讓市場自由競爭的自由放任政策,一直聽任美元的一路走強,而且對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要求置之不理。這次美國與其他工業國一起參與干預,使外匯市場有理由相信,美國為了與其他工業國家協調,有可能調整貨幣和巨觀經濟政策,使美元開始走弱。

1992年夏季美國等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 1992年3月中旬開始,外匯市場對期待已久的美國經濟復甦再次失望,在德國高利率和美國堅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影響下,開始不斷拋售美元,致使美元對幾乎所有歐洲貨幣的匯價都一路下跌。美國與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分別在7月20日和8月11日兩次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這兩次干預從性質上來說,都是屬不改變各自經濟政策的干預,雖然有短時的效果,從中、長期來看卻完全是失敗的。

第一次干預是7月20日馬克與美元的匯價衝擊1991年2月以後的新高點1.4430時進行的,美國等15個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聯手在市場拋馬克買美元,經過3次干預後,美元對馬克的匯價一下子從1.4470上升到1.5000,美元在兩天內反彈了500多點。但是這次干預並沒有止住美元的跌勢。在經過半個多月的徘徊後,美元又繼續下跌。美國等13個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於8月11日再次聯手干預,但效果比第一次還要差。第一輪干預使美元對馬克的匯率從1.4620馬克反彈到1.4780,僅上升150點,而且時效僅維持了半個多小時。以後美元重新下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3個多小時內分別在美元兌馬克的匯率1.4715、1.4730和1.4770等處4次干預市場,拋馬克買美元,但僅僅使美元略有反彈。在這次干預中,美國等工業國家共動用了10至15億美元。然而,兩天以後,美元又跌過干預前的最低點。

這次干預之所以失敗,除了上面所說的屬於不改變政策的干預外,外匯市場對這些干預早有期待也是個重要原因。對外匯市場來說,最以推動市場的是突發性事件,而預料之中的事件往往會提前反映到外匯市場中去。這是第一次干預比第二次干預有效一些的原因。而這兩次干預最終不能改變美元的弱勢,原因是中央銀行不能使外匯市場相信,美元的匯價應該市場價高一些。

1992年9月歐洲貨幣體系成員國對外匯市場的干預 1992年9月歐洲貨幣體系出現危機,外匯市場猛烈地拋售成員國中幾乎所有的疲軟的貨幣,英鎊、義大利里拉、愛爾蘭鎊等無不出現大幅度幣值下跌的情況。受其株連的是非成員國芬蘭等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也出現大跌,迫使這些國家宣布脫離與歐洲貨幣體系的自願掛鈎。

這次干預中,歐洲共同體的成員國幾乎都花了很大的代價。德國中央銀行花了120多億美元,英國花了近60億,而法國向德國中央銀行借調外匯進行干預的錢,到11月初才還清。這次干預使歐洲貨幣體系的矛盾有所緩和,但遠遠沒有解決問題。

由於外匯市場的短期波動非常頻繁且幅度較大,創造了非常多的短期獲利機會。因此,把握上述主要因素和外匯市場之間的關係,對於提高分析能力和盈利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