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1930年夏,工農紅軍經過3年游擊戰爭,迅速發展壯大。10月,蔣介石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16日,“圍剿”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大舉進攻。張輝瓚率第18師師部及2個旅,於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

(圖)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1930年夏,工農紅軍經過3年游擊戰爭,迅速發展壯大。10月,蔣介石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16日,“圍剿”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大舉進攻。張輝瓚率第18師師部及2個旅,於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30日,紅一方面軍趁該師於運動中,突然發起猛攻,將其全殲,斃傷俘敵近萬人,俘張輝瓚。紅一軍乘勝追擊,於1931年1月3日在東韶地區再殲第50師(師長譚道源)1個多旅。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粉碎。此役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的第一個戰役。

歷史背景

(圖)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闢了10餘塊蘇區。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結束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令駐江西的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組織實施。這時,紅一方面軍約4萬人正在中央蘇區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活動。在查明敵情後,中共第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應採取“誘敵深入”方針,並主張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民眾條件較好,便於爾後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作戰。

戰役概述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10月30日,總前委在羅坊會議上通過了毛澤東的上述意見。11月5日前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以紅3軍留在贛江西岸分宜、新餘地區監視國民黨軍;率主力陸續東渡贛江,向靠近蘇區北端的新淦(今新乾)、永豐、崇仁、宜黃之間地區轉移。魯滌平將先到的7個師又1個旅編為3個縱隊,向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進攻,均因紅軍已先期轉移而撲空。接著以主力轉向贛江東岸推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紅一方面軍有計畫地實行戰略退卻,除以少數兵力配合民眾武裝遲滯、消耗“圍剿”軍,主力於11月中旬逐次向蘇區中部轉移,於12月中旬退卻到寧都縣的平田、砍柴岡、安福圩地區。“圍剿”軍進至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再次撲空,遂轉入就地“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做準備。

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確定於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會攻目標,分進合擊。並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魯滌平兼主任,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此時,“圍剿”軍總兵力增至11個師又2個旅,共10萬餘人。16日,“圍剿”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大舉進攻。28日,魯滌平即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紅軍發起總攻。其中張輝瓚率第18師師部及2個旅,於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30日,紅一方面軍趁該師於運動中,突然發起猛攻,將其全殲,斃傷俘敵近萬人,俘張輝瓚。第一次反“圍剿”首戰告捷。紅一方面軍乘勝追擊,於1931年1月3日在東韶地區再殲第50師(師長譚道源)1個多旅。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粉碎。

戰鬥經過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張輝瓚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蔣介石調集兵力實施"圍剿",紅軍提出誘敵深入方針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闢了10餘塊蘇區。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同時指令其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組織實施。

10月20日前後,從湖南省和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方面抽調"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陸續進入江西省境內,在武漢的第19路軍也準備進入江西參戰。11月2日,魯滌平將集中江西境內的7個師又1個旅編為3個縱隊。並限於5日前,第1縱隊第18師集結於樟樹,第24師集結於豐城西北之贛江北岸,新編第13師集結於臨川;第2縱隊第50師集結於西山萬壽宮,獨立第14旅集結于靖安;第3縱隊第77師集結於上高,新編第5師集結於高安;總預備隊第8師集結於南昌。企圖一舉消滅紅一方面軍於袁水流域的清江(今臨江)至分宜地區。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紀念塔
這時,紅一方面軍約4萬人正在中央蘇區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活動。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同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10月30日,總前委在羅坊會議上通過了這一方針,並決定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民眾條件較好,便於爾後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作戰。據此,中央蘇區黨、政、軍、民迅速行動,進行政治動員,實行堅壁清野,部署游擊作戰,建立支援紅軍作戰的組織等反"圍剿"準備。

紅軍主動退卻,國民黨軍一再撲空 11月5日前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以紅3軍留在贛江西岸監視國民黨軍;率紅3軍團、紅1軍團第4、第12軍等部,從袁水兩岸東渡贛江,向靠近蘇區北端的新淦(今新乾)、永豐、崇仁、宜黃之間地區轉移,並向樟樹鎮、臨川方向進逼。11月上旬,各路國民黨軍分別進到清江、新淦、黃土街、羅坊、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紅軍已先期轉移而撲空。魯滌平得悉紅軍主力已東渡贛江,深恐紅軍奪取樟樹鎮、臨川,遂以第3縱隊仍在贛江西岸進攻,以第1、第2縱隊尾追過贛江,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並進長追,為保存軍力,待機破敵,即以少數兵力配合民眾武裝遲滯、消耗"圍剿"軍,主力於11月中旬分別由贛江以東新淦崇仁南城南豐吉水之間地區和贛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區,逐次向蘇區中部的東固、龍岡地區轉移。

18~20日,"圍剿"軍各縱隊分別進至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再次撲空,遂轉入就地"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初,紅20軍分散在富田、東固、龍岡地區活動,並與當地民眾在東固附近山頭構築假工事迷惑敵人;主力則秘密移至寧都縣黃陂、小布、洛口地區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岡、安福圩地區,抓緊整訓和籌措給養。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遺蹟
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確定於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會攻目標,分進合擊。並急電催調第19路軍由武漢入贛參戰;另調駐福建的第56、第49師、暫編第2旅向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至此,"圍剿"軍總兵力增至11個師又2個旅,共10萬餘人。為了加強指揮,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魯滌平兼主任;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其部署:第6路軍第24師由蛟湖向東韶、洛口、寧都進攻,第8師由黃陂、南豐之線向廣昌、寧都、雩都(今於都)進攻,第56師經建寧向石城推進;第49師和暫編第2旅向瑞金、會昌推進;第9路軍第18師由永豐分經古縣、白沙向東固進攻,第50師由樂安分經招攜、藤田向龍岡、東固進攻,新編第5師由吉安經富田向東固進攻;第77師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軍第60、第61師經萍鄉分向萬安、泰和推進;第12師第34旅仍防守贛州

紅軍適時反攻,打破"圍剿"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鑒於國民黨軍寬大正面的"圍剿"布勢及戰線拉長,間隙過大,兵力分散,且"圍剿"軍均非蔣介石嫡系部隊,派系複雜,難於協調等情況,於12月中旬在寧都縣黃陂召開總前委會議,再次縝密研究反"圍剿"作戰方案。毛澤東等鑒於戰場態勢已利於紅軍反攻,決定選擇接近紅軍集中地的"圍剿"軍主力為殲擊目標,集中兵力實施中間突破,割裂"圍剿"軍整個部署,然後各個擊破,粉碎圍剿"。

為不失時機地轉入反攻,方面軍派第12軍第35師赴興國東北約溪地區引敵西向並監視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抓緊進行政治鼓動和臨戰準備。12月16日,各路國民黨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進攻。19~21日,新編第5師(後改稱第28師)、第18師先後進占東固,未見紅軍主力,該兩師卻在濃霧中發生誤戰。第50、第60、第61、第24、第8師分別進到招攜、萬安、泰和、草台崗、新豐、三坑等地。沿途屢遭紅軍小部隊和地方武裝襲擾、阻擊,交通運輸常被阻斷,故進展遲緩。24~28日,第28師進至因富,第18師先頭1個旅進到南壟;第50師進到源頭,準備續攻小布;第24師經東韶進至洛口;第8師進到廣昌,先頭進至頭陂;第60師準備經贛州轉向北進,配合泰和之第61師進攻興國。紅一方面軍得悉第50師欲孤軍進犯小布,遂於25日和27日兩次在小布設伏。但該師惟恐被殲,不脫離源頭陣地,紅軍伏擊未成,撤回原集結地待機。28日,魯滌平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紅軍發起總攻。其中張輝瓚率第18師第52、第53旅和師直屬隊,於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當即決定以一部兵力在赤衛軍、少先隊配合下,牽制源頭、洛口、頭陂之第50、第24、第8師;集中主力分左、右兩路秘密西進,求殲第18師主力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際。29日下午,方面軍在向龍岡前進途中,查明第18師主力已到龍岡,當晚確定圍攻龍岡的部署:左路紅3軍為右翼,於30日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遺蹟
晨占領木坑以北地區,繼向龍岡攻擊前進,紅12軍(欠第35師,指揮第64師)為左翼,於30日拂曉向表湖前進,以一部占領龍岡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斷龍岡至南壟大道,從蘭石、茅坪攻擊第18師側後;右路紅3軍團、紅4軍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進,以一部到還鋪附近,向龍岡西北端之張家車攻擊前進,如上固無敵,主力向還鋪、張家車攻擊前進,以一部向下固、潭警戒。在約溪地區的紅35師,於30日午前插至南壟、龍岡之間,配合紅12軍主力攻擊龍岡,並向南壟警戒。方面軍總部30日進至小別附近的黃土嶺指揮。

30日晨,第18師第52旅為先頭,師部和第53旅隨後,由龍岡向五門嶺前進。9時許,其先頭在龍岡以東小別附近,突遭居高臨下之紅3軍先頭第7師迎頭痛擊。張輝瓚誤認為是紅軍小部隊襲擊,自恃兵力、武器占優勢,遂組織部隊向紅軍陣地反撲。戰至中午,紅3軍全部加入戰鬥,第18師亦展開兩團兵力猛攻,戰鬥十分激烈。15時許,張輝瓚率4個團拼力向紅軍實施多路進攻,又被擊退。此時,紅4軍和紅3軍團一部已插到張家車,截斷了第18師與東固、因富的聯繫,並從側後向龍岡猛攻;紅3軍團主力占領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陣地,切斷了敵從西北方向增援和龍岡之敵向西北方向突圍的道路。至16時許,完成了對第18師主力的合圍,紅軍即發起進攻。張部向西北突圍未逞,全軍潰散。激戰至18時許,紅軍全殲第18師師部和2個旅,俘張輝瓚

第18師主力被殲後,深入蘇區的其他各路"圍剿"軍聞訊退縮。其中,第50師於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潰逃,主力經南團撤往東韶。紅一方面軍總部當日決定,分左、中、右三路尾擊第50師主力。中路紅12軍經南團、琳池由西向東攻擊東韶;左路紅3軍團經頭陂由北向南攻擊東韶;右路紅3軍到達田營後,以主力牽制第24師,以一部迂迴東韶以東攻擊;紅4軍為總預備隊,隨紅12軍跟進;方面軍總部進到龍壇指揮戰鬥。3日,紅軍中、左路相繼進抵東韶附近,鏇即向立足未穩之第50師發起攻擊,激戰至15時許,分別突破其防禦。但這時,因右路紅軍尚未迂迴到東韶東端,第50師餘部乘隙向東和東北方向竄逃。紅軍奮起追擊,再殲其一部。此戰共殲第50師1個多旅。

東韶戰鬥後,各路國民黨軍爭相撤離蘇區,在興國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之線轉入防禦。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粉碎。此役,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的第一個戰役,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5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2萬餘件,取得了反"圍剿"的重要經驗,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與擴大。

相關人物

毛澤東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54~1959)。字潤之,筆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卒於北京。

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其他已公開發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毛澤東有三子二女。長子在韓戰中犧牲。

朱德(1886~1976)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四川儀隴人。原名朱代珍,後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1909年在昆明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同年冬參加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返回昆明,任講武堂軍事教官。1913~1915 年任滇軍營長、副團長、團長。1915年起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1917年升任旅長,在四川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繼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他同毛澤東 、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歷史轉變,並參與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種、兵種的組建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59年廬山會議後受到錯誤的批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他進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卒於北京。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蔣介石(1887~1975)

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於台北

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撕毀國共停戰協定,調160萬正規軍,於1946年6月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在人民解放軍有力反擊下,頭8個月被殲72萬人。1947年3月改為集中兵力向解放區東西兩翼的陝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蔣被迫於1948年1月和8月先後採取分區防禦和重點防禦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起,國民黨軍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蔣遂於1949年1月宣告“引退”,但仍在幕後指揮,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遂乘勝進軍,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 。蔣於12月敗走台灣省 。1950年3月在台灣“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4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台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繫他在台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他夢想有朝一日返回大陸,反對“台灣獨立”、“國際託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意義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井岡山茨坪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實行了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的轉變,取得了反“圍剿”的重要經驗,同時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與擴大。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的第一個戰役,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5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2萬餘件,取得了反“圍剿”的重要經驗,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與擴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