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莊學史

《莊子》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眾所共知,但莊學的地位卻尚未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作為莊學發展的基石,《中國莊學史》首先對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進行了系統的考論。 《莊子》思想豐富了般若學,般若學也對莊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內容介紹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熊鐵基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於2002年立項,2003年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中國莊學史》。課題組主要成員有:劉固盛、劉韶軍。現將該成果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內容摘編如下:
一、《中國莊學史》的主要觀點及方法
《中國莊學史》運用歷史文獻與哲學思辨相互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對中國莊學從先秦至清代二千餘年來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總結。不僅用簡要的筆觸勾勒出了莊學發展的主要線索,而且對各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莊子》注本作了較深入的闡發,指出了其對莊子思想有所創見的地方。在研究時尤其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莊學發展的時代背景。中國莊學的發展,離不開特定的時代條件。因此,在敘述歷代莊學時,並沒有囿於莊學本身,而是通過對各個時期社會歷史狀況的具體考察,力圖探究莊學衍變、轉化的社會基礎,以及不同文化政策對莊學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2.將莊學研究與中國古代思想學術發展聯繫起來。莊學是一個十分浩繁博大的學術體系,它與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學術史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有鑒於此,《中國莊學史》沒有把莊學孤立起來,而是將其放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背景上,放在漢唐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的背景上以及儒、釋、道三教的關係之中加以梳理和闡發。
3.揭示中國莊學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在撰寫《中國老學史》時已指出,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莊學亦具有同樣的特點,即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莊子”,每一個註解者有每一個註解者所理解的“莊子”,這是中國莊學發展的一條共同規律。據此,我們可以從思想史的高度重新認識和評價各歷史時期的莊學作品。即是說,從這些莊學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出作注者對《莊子》原義的領會和掌握,而且可以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並由此而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文化潮流的發展特徵。
4.確立莊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歷史地位。《莊子》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眾所共知,但莊學的地位卻尚未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通過《中國莊學史》的研究,我們可以獲得對莊學的重新認識,如莊學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作用,莊學對道教重玄學的意義,莊學與宋明理學的關係等等,這些過去模糊不清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探討,從而較為清楚地顯示出了莊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二、《中國莊學史》的主要內容
《中國莊學史》分為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秦漢時期的莊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學、隋唐時期的莊學、宋元時期的莊學、明清時期的莊學等幾個大的部分,用點面結合的立體式結構對中國莊學的發展加以敘述和分析。
1.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作為莊學發展的基石,《中國莊學史》首先對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進行了系統的考論。關於莊子的故里,學術界存在較大的爭論,《莊學史》認為將其確定在今安徽蒙城,理由更為充分。其書則經歷了一個從古本到今本的演變過程,古本《莊子》五十二篇為劉向選定的可能性很大,此本曾流傳到魏晉南北朝,後為郭象刪定的三十三篇本所代替。隋唐及以後的莊學史,主要是以郭象本為基礎而展開的。莊子闡述了一種完整的以人為本位、以社會為歸宿的思想,其要點在於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所說的精神自由、萬物齊平、順乎自然,這是莊子思想的三個基本支點。掌握了這三點,就可進而討論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的問題。而這四者又可以說是莊子思想的目的:處世的修養,人性的德充,社會的宗師,帝王的責任。
2.秦漢時期的莊學。秦漢時期,思想學術得以重新整合,秦代“以法為教”,漢初黃老新道家為主,西漢中葉以後儒學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從莊學發展來看,這一時期是“莊子影響的潛行期”。《呂氏春秋》多引《莊子》,並對其思想加以強化;《淮南子》“考驗乎老、莊之術”,其中《齊俗》、《人間》、《俶真》、《道應》諸篇發揮莊子的思想頗為明顯。《莊子》對儒學也有滲透,如其中的天人“相類”、“相通”思想、氣的思想,都對漢代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有所影響,莊子與漢代經學的關係亦相當密切。因此,雖說秦漢時期是“潛行的莊子”,但兩漢特別是東漢時期,《莊子》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比較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玄風激盪,名士風流,《莊子》成為“三玄”之一,讀莊成風,注莊成學,莊學得以勃興。當時無論是玄學重要人物的思想和學說,或者玄學的一些主要論題,往往通過註解《莊子》而得以闡發,可以說,此一時期人們對《莊子》的運用和發揮超過了《老子》。阮籍、向秀、郭象等人的莊學思想可為代表,特別是郭象《莊子注》,不僅裁定《莊子》為三十三篇,而且借注莊發揮他的玄學思想,既闡發了“獨化於玄冥”的哲學本體論,亦論定“名教即自然”,玄學在他那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時期佛學亦與《莊子》發生了密切的關聯,無論其“格義”之法,還是般若學,都有藉助《莊子》之處。《莊子》思想豐富了般若學,般若學也對莊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4.隋唐時期的莊學。隋唐時期,在儒、道、釋三教鼎立的背景下,莊學繼續發展。由於李唐王朝推崇老子與道教,道教教義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重要的創發,其具體表現則是重玄學的闡揚。重玄學的興起,不但依靠於老學,而且藉助於莊學,成玄英的《南華真經疏》即是代表。成氏將莊子之道釋為“重玄之域,眾妙之門”,將道教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除了對道教的影響以外,唐代莊學對文學的影響亦很大,李白的詩歌、韓、柳的散文,都可以從《莊子》那裡尋到蹤跡。此外,陸德明的《莊子音義》,音訓《莊子》,別具一格。
5.宋元時期的莊學。宋元時期,思想學術轉換創新,理學繁衍,莊學研究出現了一個高峰。該時期莊學作品的形式多種多樣,除常見的“註解”以外,尚有“音訓”、“集注”、“考訂”、“輯佚”、“抄錄”、“雜論”、“專論”、“點評”,十分靈活。學者們注重闡發《莊子》的義理,一方面注意莊子本身的主要思想,但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注者對莊子思想加以創造性的發揮。如王雱以儒家的道德性命之學解莊,陳景元將《莊子》與道教的煉養方法聯繫起來,林希逸援理入莊、莊禪並用,禇伯秀把“性命雙修”思想與《莊子》會通,等等,充分顯示出了宋元莊學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6.明清時期的莊學。明清時期,學風丕變,學術逐漸實證化,莊學發展到一個總結性階段。該時期莊學成果眾多,其特點有四:一、注意採用文學語言的言道方式,二、注意辨析莊子思想的源流,三、注重篇章真偽的考辨,四、字義考證的興起。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欲合老莊與釋氏於一家;釋性通《南華發覆》以道德二字概括莊子內外篇之大旨;方以智《藥地炮莊》詮以佛理,借汪洋恣肆之談,以自攄己意;王夫之作《莊子解》、《莊子通》,以為“莊生之說,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故就莊子思想“因而通之”,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思想學術體系,等等,明清莊學在總結中又有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