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大師賞閱

中國茶道大師賞閱

《中國茶道大師賞閱》是由敖歌編寫,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年6月1日出版的一本書籍。

《中國茶道大師賞閱》

版權資訊

作 者:敖歌

作者像作者像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6-1
字 數:480000
印 張:19.5
開 本:國標147MM+215MM
紙 張:輕型紙
I S B N :978-7-5410-3858-7
CIP數據:(2009)第080485號
包 裝:平裝
定 價:¥65.00
作品人物

1、炎帝(約公元前20世紀初)


2、魯周公(約公元前1100—900年間)
3、老子(約公元前571—471年間)
4、吳理真(約公元前200—53年間)
5、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前117年間)
6、王褒(約公元前83—前12年間)
7、常璩(約公元291—361年間)
8、杜育(約公元282—311年間)
9、華佗(約公元145—208年間)
10、張揖(約公元212—270年間)
11、陳壽(公元233—297)
12、楊堅(公元541年-604)
13、李世民(公元599-649)
14、閻立本(公元601—673)
15、杜甫(公元712—770)
16、皎然(約公元713—804)
17、文成公主(約公元621—680)
18、盧仝(公元795—835)
19、懷海禪師(公元719—814)
20、陸羽(公元732—804)
21、李冶(約公元730—784)
22、道邃禪師(約公元727—826年間)
23、從諗禪師(公元777—897)
24、昌福禪師(公元799—889)
25、白居易(公元772—846)
26、皮日休(約公元834—883)
27、毛文錫(約公元913年前後在世)
28、陶谷(公元903—971)
29、范仲淹 (公元989年—1052)
30、歐陽修(公元1007—1072)
31、章村根(約公元1011—1100年間)
32、蔡襄(公元1012—1067)
33、朱子安(約公元1020—1106年間)
34、王安石(公元1021—1086)
35、蘇軾(公元1037—1101)
36、黃庭堅(公元1045-1105)
37、趙佶(公元1082—1135)
38、李清照(公元1084-約1151)
39、陸游(公元1125—1209)
40、普濟禪師(公元1195—1268)
41、虞集(公元1272—1348)
42、忽思慧(約公元1260—1335年間)
43、朱棣(公元1360—1424)
44、鄭和(公元1371—1435)
45、朱權(公元1378—1448)
46、唐寅(公元1470—1523)
47、文徵明(公元1470—1559)
48、仇英(公元1493—1560)
49、田藝蘅(約公元1491—1570年間)
50、供春(約公元1480—1566年間)
51、時大彬(約公元1540—1630年間)
52、屠本(公元1542—1622)
53、許次紓(公元1549—1604)
54、湯顯祖(公元1550—1616)
55、馮夢龍(公元1574—1646)
56、周高起(公元1596—1654)
57、張岱(公元1597—1689)
58、李漁(公元1611—1680)
59、陸廷燦(約公元1678—1743年間)
60、鄭燮 (公元1693—1765)
61、愛新覺羅·弘曆(公元1711—1799)
62、曹雪芹(公元1724—1763)
63、袁枚(公元1716—1797)
64、陳鴻壽(公元1768—1822)
65、穆文英(約公元1790—1886年間)
66、王俺尚(公元1833—1915)
67、謝正安(公元1838—1910)
68、吳錫卿(約公元1869—1930年間)
69、張昌翼(約公元1870—1947年間)
70、劉竣周(公元1870—1942)
71、魯迅(公元1881—1936)
72、周作人(公元1885—1967)
73、郭沫若(公元1892—1978)
74、吳覺農(公元1897—1989)
75、老舍(公元1899-1966)
76、沈從文(公元1902—1988)
77、梁實秋(公元1903—1987)
78、巴金(公元1904—2005)
79、王澤農(公元1907—1999)
80、陳椽(公元1908—1999)
81、莊晚芳(公元1908—1997)
82、張天福(公元1910—)
83、李聯標(公元1911—1985)
84、吳清源(公元1914—)
85、顧景舟(公元1915—1996)
86、吳振鐸(公元1918—2000)
87、張愛玲(公元1920—1995)
88、憶明珠(公元1927—)
89、陳宗懋(公元1933—)
90、李瑞河(公元1935—)
91、朱自振(公元1934—)
92、程啟坤(公元1937—)
93、姚國坤(公元1937—)
94、王旭峰(公元1955—)
95、唐先洪(公元1969—)
96、金剛石(公元1970—)
作品序言

凡列中國茶道大師名錄,是自遠古的他們到今天的我們,都因並存著一種共同的且良善的德行而終其成


為一代大師,這種德行,就是人類本質的和諧與共生這一精神核心。
當每天的太陽和月亮都以照過古人的方式,又來照著新的誕生和新的死去的我們,才會發現人的生命在天際間是何等的微弱而又不堪一擊。留下來的,只有大師們那沉甸甸的“茶”字和他們依依惜別的名字。
先祖們已去久遠的身影,讓出了他們熱愛的舞台,同時也讓出了光陰的縫隙,使我們這些後來者有幸從這個縫隙里擠進浩瀚而深遠的五千年長河裡,我們沒有理由因這條長河的光明和黑暗共同整理的史子經錄,被無常和無恥的來生沖洗掉或刮掉任何一種關於“文明”的一切符號。
在浩如煙海的人文足跡深處,翻開炎黃先輩們薪火相傳文明史,才發現我們的歷史主人在一片片龜甲獸骨上,也能雕刻著華夏文明里那一顆顆漢字的起錨史。同時也發現著生生不息的萬物生靈,在其生命的最後一刻,把每一個象樣的文字,都一一留給了今天的眾生。
我在新加坡講學時,曾對公眾列出了一百二十位中國茶道大師。在後來的三年里,經認真考證、分析,去掉了24位,留下96位錄入本書。去掉的名單中有諸如周武王、孔明、張又新、丁謂、朱熹、陳講、汪士慎、孔憲樂、李時珍、孫中山、丁以壽、萬國鼎、陳祖架、俞永明、劉勤晉、范增平林治等,原因是這些名人對茶的見解爭議長期難下定論。再則,本書只立足於茶道,並非品茶之道,也不是著茶之道,更不是權勢之道,而是因茶而引渡治世之道、治學之道、治文之道、治業之道,更重要的是治人之道。品茶,固然有著品道之感覺,卻難以達到品道之神韻。茶道因不是主流文化,所以其功能性應體現在因茶道而創造更有價值的相關主流學科。去掉的茶人們不能進入本書,其更重要的理由是他們缺少創新或革新精神,大部分都是考補師而已。另一部分則是以茶道茶,成了典型的口訣師或背誦師,能認出茶文卻無個性思想,今天張三說這茶好,他就說好,明天李四說那茶好,又也如蒼蠅一樣一轟而上,好比今天那些跟隨著瘋狂的炒茶團混的那批人。還有一部分人是號稱替天行茶道,實則是江湖混混之流,在我們的中國,這種人更是多如牛毛。要分清大師的脈搏,才能定論本書的品質,這是我創作這本書的責任。
我國茶葉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部書記錄下了美輪美奐的成品茶葉製造大師人名,也沒記錄下品茶所用的各種茶具製造者姓氏名誰,這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茶史的損失。對於我來說,在遺憾的茶史沙坑裡,哪怕是只有一絲兒影印,我也不會放過對其探索。史書中出現的幾款名茶發明者實為非制茶名家,他們的有名之處是體現在商業成就方面,而木質類茶具製作名家更是了無尊容。單為這一點,我遺憾了很多年,制茶大師和制器大師到底在何方?
在本書之後定有新一代茶道大師歷千辛萬苦而來,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裡,我不會放過任何一名名副其實的茶道大師,一定將其收錄,本書長期增補,我會認真對待這個承諾。
妙品歷代茶道大師,經歷著世間境遇,試問我們一生能做些什麼?翻閱一顆顆燦爛的中華漢字,品味片片綠葉,簡單而又深奧。我能做的,也就是向讀者朋友們提供兩天的時間來感覺大師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用兩年的時間來感悟大師們的德行、入道和出道的哲理。
敖歌於2007年6月2日妙品書坊

作者簡介

1982年(12歲)正式登入中國文壇,以詩作為主。1988年從事茶道研究,1992年離開四川大學進入新華書店工作,同年受父命從事中國綠茶的傳播。1993年在成都首創綠茶專業生產型企業。1996年從事茶道表演藝術的開發和推廣,並成為中國首位將茶藝完全舞台化的第一人,同年秋正式接手原峨眉茶道的重組工作,1998年在成都市各文化機構創建四川長嘴壺茶藝表演藝術資源平台,使四川長嘴壺茶藝從過去的硬動作變化為套路型表演,打破了長嘴壺茶藝長期無突破的關口,同年組建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