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二院

航天二院: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二院,又叫長峰機電技術研究設計院,是原航天工業總公司的第二研究院(以下簡稱二院),前身是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1957年11月16日成立。2001年9月7日航天機電更改為現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概況

1999年7月1日,原航天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成立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機電集團。它們都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按國家控股公司方式運行,由國務院直接管理。其中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註冊資本72億元,以生產飛彈系統為主,擁有四個大型研究院:中國長峰機電技術研究設計院(第二研究院)、中國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第三研究院)、中國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究院(中國河西化工機械公司,現六院)和中國航天建築設計研究院(第七研究院);七個大型科研生產基地和外貿、投資公司:中國江南航天工業集團公司(061基地)、中國三江航天工業集團(066基地)、湖南航天工業總公司(068基地)、雲南航天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工業供銷總公司、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和航天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及若干直屬研究所、工廠、控股和參股公司等多個企事業成員單位,近12萬名職工,其中40%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下屬機構

北京新風機械廠
北京長峰機械動力廠
北京新立機械廠
北京電子工程總體研究所
北京控制與電子技術研究所
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
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
北京無線電計量測試研究所
北京計算機套用和仿真技術研究所
北京機械設備研究所
北京環境特性研究所
北京電子文獻服務中心
西安長峰機電研究所
北京計算機技術及套用研究所
北京仿真中心
北京市新立技工學校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教育培訓中心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心醫院
北京市海淀區永定路街道辦事處
北京長峰工業公司
北京航天工具機數控系統集團公司
北京精華工業公司
山西航天工業發展總公司

配置

二院人員配置:國內外知名專家60多人,科學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員392人,高級工程師1763人,工程師及一般技術人員7480多人。

二院機構配置:中國長峰機電技術研究設計院,是軍民結合、技工貿一體化的高科技經濟實體。下屬1個工程總體設計部,10個專業研究所,1個仿真中心,3個工廠,9個技工貿結合的公司,1所學校,1所職工醫院,共有員工1.3萬人。總資產50多億元,各類儀器儀表12000多台,計算機近3000台,現代化設備1萬多套。

二院實力:“特別是在‘八五’、‘九五’期間,在飛彈、衛星研製生產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精確制導技術、光電子技術、目標與環境特性技術、仿真技術等高科技領域保持了十大領先地位,為中國航天飛彈技術的發展和加強國防實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十個戰略發展方向和光學、機械、電子、聲學等技術門類齊全的專業配套格局。”“加速發展軍品,初步形成了進攻和防禦兩大體系、六大系列研製格局”。

1994年組建了以本院為主體的長峰科技工業集團。集團堅持“自主、自立、自強”的“三自”精神,以建設“高科技、高效益、高文明水準”的“三高”實體為目標,逐漸建立起軍品為本,民品為主,多種經營的產品結構和專業分工協作,資源最佳化配置,軍民分線、分離、分立的組織結構。

發展領域

1.優先發展為打贏一場現代化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武器,繼續鞏固和發展戰術和戰略兩大體系、

2.中高空、低空超低空防空飛彈、空天防禦和戰略進攻4個系列的武器研製和生產格局。

3.擴大用途、生產能力。基本型改進、改善,提高電子對抗、反隱身、反突防能力。

4.爭取21世紀初建立遠程防空飛彈為主體的高低搭配、遠近結合的全空域多層攔截反飛機反飛彈的防空體系。

黃河在台灣《軍事家》雜誌《紅旗9號與紅旗家族動態》一文中作了進一步說明,可資參考:基本型“四化”(標準化、系列化、模組化、通用化)和“四反”(反干擾、反隱形、反突防、反飛彈包括彈道和巡航飛彈)能力,圍繞著以中高空遠程防空飛彈為核心主體,構建多層次遠近結合的“雙全雙反”(全空域、全天候、反飛機、反飛彈)的現代化防空體系。

高空防禦領域

二院完成紅旗二號第一代中高空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目前展開新一代防空防天飛彈武器系統預研與攻關。在二院的發展領域中,紅旗二號的高端替代產品無疑是紅旗九號,作為有限TMD骨幹與遠程防空彈。在《淺談防空飛彈共架發射技術的可能性》(《飛彈與航天運載技術》雜誌02年論文中提到一些具體要求:

1.共架發射達成全空域。
2.SA-10武器系統與某在研的中高空武器系統都屬於垂直、筒裝和外動力發射。SA-10進口,價格貴,國產彈可以作為補充。

根據已經公開的圖片,92年PLA獲得S300PMU,95年第二批引進了S300PMU1。黃河認為S300PMU1的國產化型號紅旗十五號已經投產,值得注意。雖然漢和情報證實海軍已經採購兩套SA-N-6系統(S300PMU1艦載型“里夫”系統),估計兩套系統配置在傳聞中的051C(估計仿光榮)更合理。江南船廠的052C使用國產相控陣系統,VLS系統據漢和估計為備彈48枚的前六後二布置,因為網路圖片並沒有能夠給出052C更多細節,尚不能最後確認防空系統配置。試驗970(891號)圖片顯示,相控陣密布冷卻管路,作為被動陣的可能性更大。垂直冷射防空飛彈系統6枚一個單元,與“里夫”系統差別很大,沒有採用8枚配置,並將左輪式改為更簡單可靠的固定通道發射。

今年漢和確認陸基型紅旗九號已經入役,並採購新一批S300PMU1,將獲得S300PMU2的技術。在二院的公開報導中,紅旗九號或類似型號是防空系統的重中之重。將九號彈使用於S300系統是可行的,052C雖然沒有使用“里夫”系統,同樣可能使用S300系統的兼容彈,至於是國產化的48N6E還是九號彈,尚待觀察。紅旗九號在90年代已經裝備,種種訊息表明是試用性質,因此漢和的訊息是指紅旗九號A(紅旗九號體積龐大,不能與S300發射筒兼容,縮小體積的A彈才能兼容,海紅旗九實際是指紅旗九號A海軍型)。紅旗九號A拖拖拉拉到現在才有陸基型入役的較確切訊息,顯示052C裝備海紅旗九號A尚是未知數。進口國產兩套發射系統與兩種彈的配置上,如果紅旗十五號確有其事,比48N6E低檔的海紅旗九號彈上艦不大可能了。052C裝備48N6E或者國產化的紅旗十五號彈比較可信。即使不能自行設計,PLA也會選擇國產化仿製品打造有限TMD系統的。紅旗九號前途未卜,可能只作為國產化S300系統的補充出現,二院“在抓緊進行國家重點武器系統的研製、試驗和生產,同時積極開展新一代防空防天飛彈武器系統等型號的預先研究和攻關。”作出如下推測:紅旗九號僅僅被PLA試用,剛剛裝備的是具有了有限反導能力的紅旗九號A。5億美元採購“烏克蘭”號巡洋艦已經基本確定,鑒於兩年前採購的“里夫”系統尚沒有上艦,並且傳聞中的051C遲遲沒有動工,48N6E或者紅旗十五號彈早被海軍明確列入裝備名單,海紅旗九號可能並沒有被海軍看好。因為試驗970測試飛彈較早,使用海紅旗九號彈將表明是海軍投資的,節約經費的作法是052C裝備紅旗十五號彈。海紅旗九號可能在傳說中的即將建造的四條052D防空目標艦上實現。

謎底等待052C的建成與其更多防空系統詳細照片的披露了,鑒於052B使用了沒有國產化傳聞的9M38M飛彈,052C除了基本肯定使用國產彈以外,並不能判定是海紅旗九號還是紅旗十五號,畢竟海軍設計一套兼容48N6E與九號彈的發射裝置比較容易。但是使用何種飛彈卻對判斷二院是在紅旗九號的基礎上不斷改進,還是重起爐灶發展TMD系統至關重要。撲朔迷離的紅旗九號與海軍幾十年孜孜不倦追求的垂直熱射防空飛彈系統更是關係密切,熱射系統在海軍習慣的“小步快跑”下,先上中近程,再上遠程是合理估計。在052D(估計是真正的“伯克”級)上,拋棄海紅旗九使用新型防空飛彈尚沒有任何訊息,顯示二院的後續重點在陸基TMD上,而不再是海軍牽引發展TMD了。

仿製的紅旗十五號與進口S300V的訊息來源均來自於莫斯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官員”,仿製S300PMU系統可能子虛烏有,僅僅引入飛彈生產線而繼續進口發射裝置更可能。在黃河筆下的紅旗九號飛彈有很多獨門技藝,S300使用的落後技術也很多。鑒於紅旗九號與S300PMU系統的極端近似性,漢和所述的引進技術更符合PLA的傳統。現有改進與未來發展的高端防空飛彈估計技術來源將為三個部分,西方系統標準,俄國飛彈技術與中國的電子技術與無法獲取的關鍵技術構成。

80年代下馬了海軍用的紅旗六十五號區域防空飛彈,在2000年的一篇論文中,有海軍VSL區域彈討論,射程100公里。二院牽頭傾力構建TMD系統,避開與八院等航天系統內部愈發激烈的競爭更合適,畢竟TMD技術遠比遠程防空技術複雜得多,系統也昂貴的多。

1. 根據目前空防飛彈固體發動機的研製和試驗情況,我國固體推進技術完全有能力研製類似美國愛國者或俄羅斯S300、S400飛彈用的固體發動機。主要關鍵技術在於動能殺傷器的研製。它由眾多小型固體發動機組成陣列,以提供足夠的控制力,直接命中目標。這是一項需要抓緊研究和開發的技術。

2. 發展第三代固體技術。一是要建立高能推進劑的小批量工藝生產線,探索進一步提高能量的途徑;二是提高高性能纖維/環氧複合材料殼體性能,滿足各種複雜載荷條件下,對殼體強度和剛度的要求;三是研究高沖質比噴管技術,採用碳-碳複合材料喉襯和擴張段、輕質小力矩接頭,減輕結構重量。

3. 目前,已有多種型號產品交付部隊使用,需要認真總結經驗。固體發動機應能在儲存期間內,免維護,隨時保持待射狀態。固體推進技術應做好準備,滿足日益提高的要求。

有能力不代表已經實現,顯示型號研製尚不能達到S300水準。在《中國航天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發展》的論文中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固體發動機技術;

1.殼體普遍採用高強玻璃纖維/環氧複合材料,性能和國外同類材料相近。有機纖維和碳纖維/環氧複合材料投入套用。殼體內絕熱層材料多採用丁腈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

2.四院開發了內層為碳/碳、外層為碳/Al2O3的梯度複合材料,有望取代多維編織碳/碳喉襯+背壁絕熱層疊層結構。

3.噴管擴張段目前多使用布帶纏繞碳/酚醛和高矽氧/酚醛,已開發各種高性能酚醛樹脂,如硼酚醛和鉬酚醛等。。

4. 複合固體推進劑經歷了PS、PU、PBAA、CTPB和HTPB等階段,當前廣泛套用的是HTPB和HTPB+HMX(RDX)系列,性能已達國際同類水平。

5. 低特徵信號的少煙HTPB推進劑已得到開發。

6. 雙基、複合改性雙基和XLDB推進劑也得到重大發展。對GAP,AND和CL-20等高能量密度材料進行大量研究。

傳聞為紅旗九號家族的FT2000在尺寸上已經可以和S300發射裝置兼容了,被動導引頭或者TVM體制的紅旗九號系統達不到國際第四代飛彈的水準。PAC3動能彈有180台徑向分布、快速點火的微小型脈衝式固體推進劑發動機,在飛行末段控制彈體自主尋的,直接命中目標。紅旗九號如果換用新一代固體推進技術、動能彈頭技術、主動導引頭技術以後,等於全新設計一次,即便如此,也只是達到48N6E2的水準。顯然,合理的策略是仿製48N6E,將更大精力投入到新一代防空飛彈的研製中去。在小步快跑的傳統方針下,紅旗九號可能衍生出一個龐大的家族來,直到下一代飛彈水到渠成的出現為止。目前處於一個技術關鍵期,有無問題已經解決,好壞問題的解決指日可待,但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投資分配直接影響技術進展的效率,是繼續小步快跑還是以下一代技術主動牽引跨越式發展成為不可迴避的投資決策問題。

更好的訊息出現在今年年初,航天科工在十大軍工集團中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三年名列榜首,並且:

1.重點武器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取得重大進展,飛彈系列飛行試驗圓滿成功。
2.2004年,該集團首先要確保以重點武器裝備為代表的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圓滿完成。
3.2004年,新產品立項和關鍵技術攻關要取得重要進展,要深化“探索一代”的研究工作。
4。為集團公司基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戰略地位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軍工報》最近的報導中披露:

1.99年中國某重大戰略飛行器按預定時間進行了成功發射。
2.採用“彈頭防熱燒蝕氣動力耦合計算”方法。評估彈頭飛行條件下的粒子侵蝕特性。這一貢獻為我軍發展高精尖武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3.該基院士樂嘉陵臨危受命。5年多來他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不斷運用國際最新技術,使我國的高超音速飛行武器地面設備試驗技術問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4.去年夏天,中國眾多航天科技專家對某高空高速飛行器系列戰術技術評估,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研究領域的“禁區”。

三條訊息已經披露很多信息了,按圖索易的看看中國高超音速領域的研究現狀

1.2002年7月25日, 中國科學院綜合計畫局和基礎科學局聯合主持召開了“高超聲速推進實驗裝置”驗收會。
2.該實驗裝置是我國第一座用於超燃衝壓發動機模型實驗研究的自由射流式設備。
3.主要運行參數為:馬赫數5.8。具有進行流量1kg/s、長1.5m的超燃衝壓發動機模型 (堵塞比25%)實驗的能力。
4.已獲得863-702主題“十五”項目500餘萬元的支持。

863-702主題是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現在可以著手分析了。2003年突破禁區的完成“某高空高速飛行器系列戰術技術評估”透露,一個武器型號系列存在,不能判斷是裝備鑑定還是研製評估,但是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顯然用不著“戰術技術”評估。在99年的“某重大戰略飛行器”飛行到沒有鑑定的“HQ-9武器系統”,再到去年“重點武器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取得重大進展”,勾勒出高速遠程防空飛彈的圖像來。雖然不能確定99年試驗是防空飛彈還是巡航飛彈,但是夠資格列入去年航天科工值得大書特書的“重點武器”,除了彈道飛彈,也只有高速遠程防空飛彈了。完成重大改進的紅旗九號飛彈進入批量裝備生產應該不成問題了,而且紅旗九號系列的全面開花應該在最近一兩年出現了。解決彈頭燒蝕技術的潛台詞是:主動末制導技術可以使用了。這么多年過去了,紅旗九號的主動彈頭與主動末制導已經實現或者即將實現,而且這兩項技術對彈道飛彈彈頭技術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若非如此,航天科工集團在飛彈技術上的“戰略地位”只怕要讓位於送神舟上天的虎視眈眈的航天科技集團了。

低空防禦領域

紅旗七號第二代低空超低空飛彈武器系統、海紅旗七號艇載低空超低空飛彈武器系統已經完成,尤其是總師鐘山院士的一系列訪談表明紅旗七號系列飛彈的性能非常優秀。

陸軍進口的TOR-M1系統早已曝光,傳說國產化紅旗十七號正在展開,這是紅旗七號的替代產品。滬東與黃埔船廠的054型護衛艦依然使用海紅旗七號,但是曝光的054A模型顯示為4X8熱射VLS,估計為傳聞中的中俄聯合研製的紅旗十六號飛彈。顯而易見,海軍搞定遠程防空系統以後,中近程防空必須突出先進性了,否則跨越式發展無從談起。054A在投入建造的時候,瓜皮小帽式的海紅旗七必然退隱江湖了,就算海軍還想用海紅旗七號,只怕軍迷都不答應了。試驗970在早期模型照片上顯示的熱射VLS終於在最近一次的改裝中上艦了(網路照片顯示),估計中近程熱射VLS離入役不遠了。船台上的054使用海紅旗七,顯示二院新型中近程防空飛彈研製進度非常緊張。

航天機電集團在中國軍工企業中的效益一直名列前茅,二院也趕上好時光,通過“北旅汽車”借殼上市,將長峰科技工業集團公司、航天機電集團二院204研究所、206研究所、706等四家新股東的優質資產注入,變換為航天長峰(600855)公司。作長線投資的股民對此股票可以注意了,海軍的防空彈有賴二院努力了,如今技術引進、聯合研製、自行突破三管齊下,只要搞得出來,二院想不發財都不行。

海軍下一代飛彈顯然需要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儘量將反艦、防空、反潛飛彈等綜合在一起。二院走完了冷射、熱射以後,防空飛彈通用熱射VLS是順理成章的計畫,與海軍巡航飛彈娘家的同屬科工集團的三院聯手打造海軍通用VLS呼之欲出了。目前,新一代飛彈武器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刻苦攻關,有的已經定型,有的即將定型,不久將有多種世界先進水平的飛航飛彈武器陸續裝備我軍海、陸、空、二炮諸兵種,用於二炮的估計是傳聞已久的東海十號遠程巡航飛彈了。052BC的反艦飛彈被軍迷推測在鷹擊八系列、鷹擊九系列與鷹擊十二中,在試驗970上出現的新型圓筒發射器被軍迷推測為鷹擊十二號使用的。從尺寸看,新型區域防空彈與鷹擊十二後繼型號可以使用通用熱射VLS了,達成海軍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海軍目前的海紅旗七號、9M38M、48N6E與海紅旗九號、紅旗十六號等上艦與傳聞的型號,依然繁雜。海軍應該在未來將防空飛彈型號通過熱射VLS系統簡化為中遠程防空反導與中近程防空反導兩個飛彈系列。

隨著海軍052BC、054的建成入役,推測中的051C上船台、054A的高速批量建造(簡氏訊息),052D將完成海軍大型水面作戰艦隊的計畫。在目前已經啟動的造艦狂潮中,大連、江南幹完了052BC與051C總不能閒著,052D可能是目前海軍區域防空艦計畫的終結。國際上已經開始了第四代大型水面作戰艦的建造,052D可能小步快跑的分兩步走,先全面達成或超過伯克、金剛級的水平,再進一步全面接近或達成下一代的水平。令人激動的是,按目前可以估計的速度,2008-2010年,海軍大型水面作戰艦將全面達到未來的世界先進水平!

戰略進攻領域

第一代固體潛地戰略核飛彈巨浪一、固體陸基機動戰略核飛彈東風二一已經完成。毫無疑問,現在二院研製生產的是巨浪二與東風三一。
1. 高精度慣性制導技術。目前使用平台+計算機制導系統,靜壓液浮陀螺穩定平台直接輸出數字脈衝加速度、姿態角量測量,實時計算顯式飛行狀態量提供制導和控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如遠程核飛彈的精度)。

2. 複合制導技術。星光/慣性複合制導適用於“機動彈道飛彈”。

3. 末制導技術。攻擊航母、衛星和飛彈等目標與精確打擊需要精確探測和高精度末制導控制的關鍵技術。

4. 彈道機動制導技術。新一代洲際飛彈要求“強突防、高生存、高可靠”,需要“隱身、釋放誘餌和突防裝置等”,“多彈頭分導技術、機動變軌技術”是主動對抗措施。在對抗NMD“已成為我方進攻武器的突防重點”的時候,主動對抗的“機動彈頭”技術,“通過高速機動變軌技術的研究與套用,提高戰略、戰術飛彈全程突防能力”。新一代地地常規飛彈要求“再入機動”,“導引頭末制導控制技術、高空彈道修正技術”。

我國現有武器系統需要“提高生存能力;提高突防能力;提高射程和精度;提高使用性能;提高武器系統可靠性。對NMD系統只能“分階段進行反制”,作者認為需要加強研究,“反探測,包括反紅外探測技術;初始段反攔截技術;中段反攔截技術;反雷射攔截技術;反動能攔截技術。”此文認為需要“大力抓好基礎項目的預研工作”,“解決有無問題”“應該說是完全可以做到”,“但必須下大力氣制定和實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項目”。在攻防結合中,如何防禦一直是爭議問題,有待深入研究。作者認為需要“以武器裝備帶研製,以技術儲備保研製”。

在相關論文中,“彈道飛彈打航母”技術與突防TMD、NMD技術是緊密相連的。很早以前,華盛頓亞洲研究中心的費舍認為東風十五號已經使用GPS進行再入機動,而在東風二一號上使用了雷達末端制導系統。

“彈道飛彈打航母”優勢:

1. 可以採用再入機動和再入突防等措施。
2. 具備主動探測和末尋的能力的情況下,達到相當高精度。

“彈道飛彈打航母”的偵察定位:

1. 偵察衛星監測。
2. 超視距雷達全天候跟蹤監測。
3. 使用無人機或偵察衛星等精確定位。

“彈道飛彈打航母”具體要求:

1. 再入尋的制導。
2. 需要高空彈道修正。
3. 需要低空再入機動。

相關論文一邊說明“末尋的導引頭在再入飛行器中還沒有套用”,一邊“結合某主被動複合雷達導引頭”進行論證,並“採用某再入飛行器的彈道及氣動參數進行仿真”,看似矛盾,實則合理。“再入飛行器”攻擊航母,要求M2-3的落地速度,倒不是彈道飛彈講究的高速突防,已經是兩種武器系統了,一邊說“再入飛行器”沒有套用,一邊說飛彈與導引頭已經準備好了,十足一付等“米”下鍋的架式了。拋開“再入飛行器”的那些東西,東風飛彈使用輔助末制導的點目標精確攻擊能力不必懷疑了。看看短程東風飛彈上的彈頭翼與彈頭端四個噴口,即使沒有套用機動彈頭技術,末端彈道修正技術早已具備了。在裝備水平上,“東風-31飛彈的發射只是我們飛彈研製過程的一個中點”。

偵察衛星、超視距雷達、無人機等是構建TMD、NMD系統的要求,“彈道飛彈打航母”利用一下。目前中國的彈道飛彈應該只具有再入機動和再入突防性能,活動目標的主動探測和末尋的能力不具備,畢竟固定目標與活動目標的差別極大。裝備的彈道飛彈攻擊航母具有可行性,只是不使用末尋的而僅僅使用機動彈頭技術的攻擊效率非常差,網路里已經對此有大量討論了。但是彈道飛彈攻擊航母成為實現以後,突破TMD、NMD系統的攔截便是小菜一碟了,基本擁有俄羅斯“白楊”飛彈系統的能力。從此也可以看出,東風飛彈突破現有“愛國者”系統的攔截綽綽有餘了。當前中國的第三代戰略飛彈轉向多頭分導、機動彈頭,要求小型化、強突防、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相信隨著美國TMD、NMD系統的陸續構建,中國的戰略飛彈可以同步構築起有效的攻擊能力。

09IV彈道飛彈核潛艇與巨浪二號飛彈是核力量建設的中堅,對陸基版本東風二一、三一的改進最終一定會綜合進巨浪二號中。簡氏說明大改後的09II彈道飛彈核潛艇已經裝備了巨浪二號飛彈,相信隨著09IV的建成入役,巨浪二號改進版本將能夠撕破未來的NMD防禦網。

戰略進攻與戰略防禦是相輔相成的,以戰略進攻牽引戰略防禦技術發展是可行的(NMD),戰略防禦的另一個牽引力在於海軍必不可少的區域防空要求(TMD)。在NMD上,戰略進攻的種種技術都是戰略防禦必不可少的,但是戰略防禦技術遠遠超越戰略進攻的範疇,無論從現實緊迫性與必要性來說,戰略進攻都是優先發展的領域。

型號研製基本情況

從已有的資料中表明,50周年國慶閱兵出現四個型號的二院產品,顯然是東風二一號與東風三一號戰略飛彈,紅旗七號與海紅旗七號防空飛彈。
二院建院到99年,“完成了5個型號定型裝備部隊,4個型號正在進行批生產,3個型號在研,3個型號預研爭取立項研製”,而在2002年的新華社報導中二院完成“6個型號的研製任務”。定型清單估計如下(個人估計,不代表本人證實或者認同此種估計,僅僅根據公開資料給出具有可能性的一種看法):

1. 海紅旗七號
2. 紅旗七號
3. 東風二一
4. 巨浪一號
5. 東風三一
6. 巨浪二
在99年批產的四個型號清單估計如下:
1. 紅旗七號
2. 海紅旗七號
3. 東風三十一
4. 東風二十一
99年在研估計清單:
1. 紅旗九號
2. 紅旗十六號
3. 巨浪二
99年預研估計清單:
1. 紅旗九號後繼飛彈。
2. 新一代戰略核飛彈。
3.新一代戰術彈道飛彈(或者再入飛行器等)。

“六大系列研製格局”估計清單:
1. 紅旗九號
2. 紅旗十六號
3. 東風二一號
4. 東風三一號
5. 巨浪二號
6. 新一代戰略、戰術進攻武器或者紅旗九號後繼飛彈。

能夠與中國的保密制度相媲美的,只有中國的軍迷了,小家碧玉模樣的殲十戰鬥機稱作“惡棍”,進一步簡稱為“棍子”,若是在有人在軍事論壇說“某某娶了一團棍子當小妾”,一準是說一個團的殲十取代殲七(小七-賤妻-妻妾)。當年轟動全球的東風五彈道飛彈全程試驗被新華社冠以“遠程運載火箭”,這個光榮傳統保留至今。“殺手鐧”通常是戰略進攻性型號,但是一個系統通常只有一個型號被稱為“殺手鐧”,若是無關型號也被稱為“殺手鐧”,那是些自我吹捧。比如航空系統的“殺手鐧”是殲八III,官方報導不會直接將“殲十”稱為“殺手鐧”型號(作名詞使用),最多將先進的多的殲十比喻成“殺手鐧”,即發揮了“殺手鐧”的作用(形容詞)。好在“殺手鐧”是九零年代年代的說法,老矣。來到新世紀,“回”字出現的寫法不止四五種了,孔乙己再世也搞不明白“回”字究竟有多少寫法了。“高新工程”、“重點型號”是官方表述,一般來說,高新工程都是重要型號,只是“高新”的程度不一致。因而“重點型號”這個以前可以放在任何武器研製的說法,在如今高速啟動的國防發展進程中面對諸多武器的研製,最“高新”的工程,才配得上“重點型號”。科工集團的“重點型號”,一定是高技術雲集的最“高新”工程,比如對東風十五號進行修修改改,送上“高新工程”的抬頭沒問題,要是送上集團的“重點型號”,簡直是侮辱了科工集團的能力,除非是把東風十五號改成了遠遠超越國際水準的型號,“重點型號”才有可能出現了。當然,研製東風十五號的單位將改進稱為“重點型號”是可行的,發言人的身份太重要了,萬萬不能搞錯的。魯迅說在中國搬張桌子都要流血,軍迷搞錯了“重點型號”,當然沒這樣嚴重了,只是紅箭九號反坦克飛彈也許能被看成了巨浪二號飛彈,戰略飛彈打坦克也是有趣的緊,一生產還要成千上萬的。

“彈道飛彈”(“運載火箭”終於被淘汰,現在要“威懾”)與“戰略飛行器”有許多層次的聯繫與區別。“戰略飛行器”包含所有尖端進攻性武器與部分戰略防禦武器,比如對地攻擊巡航飛彈、遠程防空飛彈、彈道飛彈、再入飛行器等。遠程攻擊巡航飛彈通常是亞音速,戰略級別的高速突防全世界都沒有,如果在“戰略飛行器”中有進一步的描述,很容易區分開。再入飛行器包含彈道飛彈,但是彈道飛彈的軌跡穩定,再入飛行器就“特殊”了,再入飛行器都是戰略飛行器。彈道飛彈在研製過程中出現“戰略飛行器”的官方報導也是可以理解的,至少比“運載火箭”更具迷惑作用。遠程防空飛彈因為技術上的高速飛行,加上戰略防禦的作用,稱為戰略飛行器毫不為過。在技術層次進行把握,還是能夠明白這些名詞究竟是說什麼的,好歹有個管中窺豹的可能性,總比兩眼一抹黑進步許多了。

歷史上的戰略防禦計畫

1.關於640計畫的歷史介紹

在99年曇花一現的局部解密640計畫以後,中國繼續保持了沉默,只是對NMD、TMD的學術討論顯著增加。按照傳統,在921工程基本實現以後,如楊立偉上天,中國早期的載人航天計畫才予以公布。雖然中國早有了三十年解密檔案的法律,僅僅在今年才在小範圍切實公開國家檔案,等待640計畫的全部公布尚遙遙無期,因此有必要先說明二院鮮為人知的歷史成就。本人在兩年前寫過一篇《評論:中國的彈道飛彈防禦》文章,並沒有將當時收集到的公開資料全部給出,在此也算補上一個遺憾吧。

二院640工程年表

1963年12月:毛澤東倡議展開防禦戰略。
1964年2月6日:明確提出防禦戰略構想。
1964年:二院組織研製隊伍。
1964-1966年:國防科委等構想在1973~1975年研製出試驗系統。
1967年10月:“640”工程會議召開,提出“5個系統的工程代號,及加速反飛彈試驗靶場的建設和開展反飛彈用核彈頭研製工作的建議。”
1969年8月14日:周恩來批示七機部二院承擔反飛彈研製。
1969年8月:二院成為反飛彈、反衛星總體研究院,展開反擊一號全系統研製。
1970年:二院低空攔截武器系統反擊二號的方案論證和研製工作。
1971年10月-1972年4月:反擊二號進行6次1∶5模型彈彈射試驗,5次成功。
1973年:反擊二號停止研製。
1974年5-6月:七機部和二院召開反擊三號高攔反導武器系統方案討論會和技術協調會,並開展了配套設備研製和關鍵技術攻關。
1977年:反擊三號停止研製。
1977年:完成實踐二號乙衛星設計、反衛一號武器系統總體設計和部分設備研製試驗,均獲得了成功。
1977年:提出了建設北京防區的方案構想和開展天津大會戰等等。
1979年8月-9月:反擊一號成功進行2發模型遙測彈的飛行試驗。
1980年3月9日:反衛一號停止。“640”工程暫時停止。

2.640工程項目

五大系統估計是工程系統,推測如下:

A. 反擊一號低層高超音速攔截彈(“橡皮套鞋”技術概念)。
B. 反擊二號低層攔截彈(用於實戰目的)。
C. 反擊三號高層攔截彈(雙層攔截系統概念)。
D. 反衛一號。
E. 戰略預警(如7010相控雷達系統、偵察衛星等)。

另外,640工程需要反導試驗靶場與反導核彈頭。也可以認為640工程的五大項目完全按照反擊一號全系統配置展開的,推測如下:

A. 反擊一號彈
B. 遠程預警系統
C. 跟蹤制導系統
D. 指揮中心
E. 地面設施

如果在技術角度看,五大系統完全是另外的事情,但是從提出反導核彈頭的情況分析,此種推測被否定。以下是美國SDI的五個計畫,收錄在此:

A. 監視、捕獲、跟蹤、殺傷判定。
B. 定向能武器。
C. 動能武器。
D. 生存力、殺傷力與關鍵技術計畫。
E. 系統分析與作戰管理。

3. 640工程分析

中國雷達界的最高榮譽是設立於1991年的申仲義獎,申仲義領導了640工程雷達的研製工作。14所的110超遠程跟蹤雷達雷達在77年裝備,可以探測2000公里距離的空間目標。

7010超遠程預警雷達採用固定平面陣天線,77年試製成功,搜尋距離3000公里。兩部雷達對“天空實驗室”與“宇宙-1401”隕落過程進行跟蹤與落點預報。二院設計的實踐二號乙衛星於81年發射升空,是無源雷達定標試驗衛星,用4米直徑氣球作引導光學信標,用0.45米直徑的金屬球作地面雷達標校用,兩球間用600m的絲繩連線。在軌運行的前16圈中,7010雷達和紫金山天文台都測到軌道上的5個目標,順利完成雷達標校工作。

60年代建設的0.5米的高超音速常規風洞就有為“反擊”飛彈試驗的目的,75年建成以後,分別為“東風”、“反擊”、“巨浪”、“曙光”、“尖兵”、“東升”、“紅旗”的各種項目進行風洞試驗(來自95年出版的《洞天風雷》一書)。現在只有“東升”這個陌生代號不知道派什麼用場,當時需要高超音速吹風的東西真的不多,東升位列曙光、尖兵太空飛行器與紅旗防空飛彈之中,又是“東”字頭的武器,從戰略重要性排序中看,也許是軌道轟炸器這一類的東東。文革什麼事情都能發生,那時候人窮膽大,現在倒是錢多人傻,愈發文明起來了。

根據網路線索,據說長空一號衛星是一顆電子偵察衛星,解密資料來自於許農合編寫的《八一進行曲》一書,可惜我沒有找到此書,僅根據零星資料管窺與640工程有關的中國航天計畫(資料來自《當代中國》叢書、《中國航天》雜誌等)。風暴一號飛行記錄:

72.8.10,1050公斤配重飛行(主要來自《中國航天》,下同)。
73.9.18,1138公斤技術試驗衛星,遊動發動機故障,失敗。
74.7.12,1108公斤技術試驗衛星,二級主發動機故障,失敗。
75.7.26,1107公斤技術試驗衛星成功,近地點187公里,遠地點474公里。
75.12.16,1108公斤技術試驗衛星成功。近地點184公里,遠地點387公里。
76.8.30,1108公斤技術試驗衛星成功。近地點191公里,遠地點2145公里。
76.11.10,1208公斤技術試驗衛星,遊動發動機故障,失敗。
77.9.14,3100公斤配重飛行成功,火箭新技術試驗。
78.4.15,3100公斤配重飛行成功,火箭新技術試驗。
79.7.28,一箭三星(實踐二號系列),遊動發動機故障,失敗。
81.9.29,一箭三星成功,實踐二號,二號甲、乙(30公斤)。

現有資料表明,長征一號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以後,701的重型衛星工程繼續進行。在70年,另有718遠望船的海上通信工程、728秦山核電站工程、708運十飛機工程,701工程可能被列入640工程中去了,就好像718工程為了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配套一樣。成立於66年的701工程處即衛星地面測控系統工程處(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前身)僅僅是701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建設的渭南028號基地可能也作為640工程指揮試驗中心。《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一書說明73年發射失敗的是長空一號衛星,八院一共發射成功三顆長空一號衛星,由此推斷77年以前的風暴一號軍用火箭為長空一號衛星配套用的,75年風暴一號發射成功長空一號衛星。長空一號首次採用了計算機控制技術。風暴一號也是當時載荷最大的火箭。早期航天計畫中的“曙光一號”載人飛船重達3.8噸,計畫用發射返回式衛星的長征二號發射,實在不可思議。在70年代末期,3.1噸的風暴一號飛行試驗似乎和當時重新上馬的載人航天計畫有牽連。尖兵一號照相偵察衛星、長空一號電子偵察衛星與載人航天計畫足夠擔負起640工程的重任了。

完成遠程雷達建設以後,640工程的關鍵不是偵察衛星這些系統,依然是反擊飛彈。如果能夠突破技術瓶頸,有限達成NMD系統的部署是可能的。

戰略防禦領域

戰略防禦需要在最高層次的國家戰略中進行思考,按照技術思維考慮戰略問題是得不到合理答案的,戰略問題戰略領域內處理。TMD可以視作高級防空網路,沒有彈道飛彈威脅也需要建設。我們面對的彈道飛彈威脅是有限的,但是保證自己的彈道飛彈攻擊能力卻是不可迴避的課題,深入研究飛彈防禦系統是必須的,而且攻防技術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可以互相提升技術層次。深入研究飛彈防禦的直接作用是提高彈道飛彈攻擊能力,其次是提高防禦能力。在技術層面,飛彈攻擊能力的提高直接促進飛彈防禦能力的具備。但是直接發展飛彈防禦系統不但高風險,而且高投入,只有美國才能這樣奢侈。

反導面對低空突防與高空突防兩個領域,低空防禦對海軍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戰略問題,必須發展。在高空防禦中,建設有效的防空體系是必須的,進一步建設TMD系統對抗目前面對的有限彈道飛彈威脅順理成章,建設TMD系統既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有戰略的強烈需求,“防空防天”系統必須搞。

1. 就我國的經濟和技術能力而言,目前可以發展地基反衛星武器為主,視技術、經費可能,逐步發展天基反衛星武器。
2. 發展反衛星武器應有兩個作戰目的,一是在必要時,對敵空間目標實施打擊,毀傷或中斷其有關空間系統;二是保持必要的威懾作用,以防止他人對我空間系統實施惡意攻擊。
3. 發展地基反衛星武器時,應充分考慮其應具有良好的隱蔽性和機動性,具備與高技術對手作戰時較強的抗毀頑存能力,以防敵實施先期“外科手術”式的打擊。

作者更明確的認為美國TMD和NMD已成為我方進攻武器的突防重點,在作戰初期,對敵方防禦系統中的偵察、數據傳送衛星,先行進行打擊,使其癱瘓,是對抗美國先進彈道飛彈防禦體系,進而保證我國有效的全球核威懾與打擊能力,提高對敵有效威懾的有力手段,對免遭打擊和取得戰爭勝利至關重要。作者認為可以利用載具方面的優勢,進行如下研究:

1.動能攔截器(KKV)的制導技術研究。
2.利用現有的戰術武器作載體加上KKV來攔截低軌衛星的制導技術研究。
3.利用現有的戰略武器作載體加上KKV或核彈頭來攔截高軌衛星的制導技術研究。
4. 智慧型反攔截KKV制導技術研究。

反衛是戰略進攻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搞不搞的問題,而是如何搞的問題。天基反衛系統顯然不適合中國的情況,在中國尚沒有構建起完整的軍事衛星網路以前,天基反衛既是技術大躍進,也是資金的浪費,在戰略上難以接受的。現有戰略飛彈為載體加動能攔截器的反衛系統在技術上可行,是否部署太空戰武器是政治問題,目前不具有部署可能性。再入飛行器攻擊航母、彈道飛彈突防、遠程防空飛彈、地基反衛等,都強烈需要動能彈技術,這是必須掌握的技術關鍵。通過以上文章的分析,中國具有了發展動能彈的技術儲備,在再入飛行器、遠程防空飛彈等項目上先行實現動能彈技術是可行的。相信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擁有完全的地基動能彈反衛能力,但是在戰略上不進行地基反衛項目研製或者不實際部署應該在意料之中,畢竟太空戰是任何國家都不希望看到的。

即使不發展NMD,一套軍事衛星網路也是戰略進攻與三軍發展的要求,不必在戰略上以NMD研究來牽引軍事航天發展的。

在《加強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構建中國戰略防禦系統的看法:

1.不對稱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確保具有實現NMD的技術,如彈道飛彈、偵察衛星和核武器等領域。
2.研究自上向下,實施自下向上。先研製反導飛彈,再在部分地區構築成TMD系統,最後實現NMD。
3.防禦飛彈研究與太空武器和偵察衛星研究相結合。
4. 建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5. 加強研究。改進現有戰略飛彈的性能,使戰略飛彈在機動性、命中精度、飛行速度、飛行方式、干擾技術、智慧型化、隱形特性等方面有所提高,以增強突防能力。增加武器數量,提高打擊能力,如果象俄羅斯那樣部署數百枚戰略核彈頭,就可以維持相當的威懾力量。

在戰略防禦領域,以確保戰略進攻能力牽引戰略防禦技術的發展是一條合理道路,畢竟研究、發展NMD技術需要面對資金無底洞。即使發展NMD技術,也將主要局限在地基反衛系統上,跟在美國後面搞一個小而全的NMD系統也是資金難以承受的。部署TMD系統與展開軍事衛星網路已經全面提高中國的戰略進攻能力,並且在技術上也是一個大跨越。如果再擁有地基反衛技術,可以讓中國擁有強有力的戰略進攻能力,目前應該沒有發展NMD系統強烈的戰略需求。

對戰略防禦領域進行間接投資才是目前最可能的發展方向。掌握動能彈技術是遠程防空系統的現實需求,部署有限的軍民兩用衛星系統將極大增強三軍戰鬥力,展開再入飛行器攻擊航母項目是實戰所需要的,而撕破未來的TMD、NMD系統更是確保中國戰略進攻能力必不可少的技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