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篆刻教程

中國篆刻教程

《中國篆刻教程》是由李建東編寫,四川美術出版的一本書籍。按篆刻的起源,歷代印章的發展歷史及風格特徵,分成十三個章節,系統地介紹了發展、演變的概況,並配有圖例分析代表作品。該書涉及:中國篆刻藝術源流及其時代特徵;篆法(習篆);篆刻工具、印材工具書;臨摹與創作;邊款;春秋戰國古璽及秦印藝術風格;兩漢官私印的類型;魏、晉、南北朝印(官印、私印);明代篆刻家;清代篆刻家“浙派”西泠八家;清末民國近現代諸家;各類風格印章作品選等內容。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作者

:李建東

ISBN

:10位[754103200X]13位

出版社

:四川美術

出版日期

:2007-02

定價

:¥38.00元

內容提要

本教程是作者結合了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及心得編撰完成。該教程按篆刻的起源,歷代印章的發展歷史及風格特徵,分成十三個章節,系統地介紹了發展、演變的概況,並配有圖例分析代表作品。本著實用和藝術學習兩方面並重的原則,從基礎常識(工具、技法、習篆)及中、西印章的研究與比較等章節循序漸進講析介紹。旨在引導學習者,了解認識掌握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其更高的審美眼光。使得文字本身在實用之外,煥發出動人的光彩,使之更好地繼承傳統,並在傳統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新。

目錄

第一章中國篆刻藝術:從實用走向審美——源流及其時代特徵

第一節概論

一、中國篆刻(印章)的形成與套用

二、構成的媒介與特點

第二節印章的類型與套用

一、按印文內容分類

二、按印章製作工藝分類

第三節中、西印章的研究與比較

一、中、西印章皆起源於印模

二、中、西印章在形式、印面上的差異

三、中、西印章在用途上的差異

第二章篆法(習篆)”

第一節篆書在統一規範中發展演變

一、甲骨文

二、大篆

三、小篆

第二節篆書的書寫

一、用筆

二、筆順、結體

第三章篆刻工具、印材工具書

第一節工具和材料

一、刻刀

二、筆、墨、紙、硯

三、砂紙

四、印床

五、印泥

六、鈐印

七、棕帚

八、拓包

第二節印材

一、青田石

二、昌化石

三、壽山石

第三節工具書

一、印譜

二、字典

第四章臨摹與創作

第一節摹印

一、摹寫

二、摹刻

三、修改

第二節章法

第五章邊款

第六章春秋戰國古璽及秦印藝術風格

第七章兩漢官私印的類型

第八章魏、晉、南北朝印(官印、私印)

第九章隋、唐、宋、元、明、清官私印

第十章明代篆刻家

第十一章清代篆刻家“浙派”西泠八家

第十二章清末民國近現代諸家

第十三章各類風格印章作品選

篆刻的步驟與方法

一、篆刻章法

二、上石的方法有兩種

三、刻白文印

四、刻朱文印

五、刻肖行印

六、刻邊款

七、印章的養護

附錄: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教學大綱

一、培養目標

二、教學原則

三、教學要求和時間安排

附一、李建東《大觀樓長聯印譜》作品選

附七、李建東篆刻作品選

附十、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05級藝術市場專業、習作作品選)

附十四、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05級中國畫專業、習作作品選)

內容摘要

篆刻章法

“章法”是指如何設計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筆畫均勻分開,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進行,筆畫均勻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係。對印面文字筆畫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滑字不讓其占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以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印象。有時還可以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的安排疏密要彼此統一。三字印分為又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可根據印面的大小,改變字型的形式,使空間顯的相對協調。四字印分為順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長一個字型另外三個字相應縮小,右一中二左一需要拉長兩邊的字,中間的字要縮小。要做到均勻、恰當、得體。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筆一樣。一般以比劃繁者不覺繁,比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方法為主(自己畫圖,在非線上做,有例子)寫印稿:寫印稿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書法好的可根據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寫或寫到拷貝紙上,書法不好的,可把拷貝紙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進行描摹。我們以‘印’為例,描的時候要用鉛筆,依著‘印’字的輪廓塗墨,注意一定不要超過輪廓線。按順序把‘印’字塗抹好。然後要把印稿上的文字上在石面上。

上石的方法有兩種

1、水印法:首先準備一張透明的拷貝紙,然後把拷貝紙復蓋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著印石的邊緣在紙壓出痕跡,接下來在壓痕範圍內用濃墨寫下要刻的印稿,之後把印稿晾乾,然後把墨跡乾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過來復蓋在印面上,用毛筆蘸些清水塗抹在拷貝紙上,用乾淨的宣紙或紙巾吸乾多餘的水分,之後在印稿上復蓋上一張宣紙,用指甲蓋兒在在毛邊紙上輕輕的用力均勻的刮幾遍,完畢後把宣紙和拷貝紙取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就把字印在石上了。拓上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筆均勻的描一下。初學篆刻時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寫印稿。

2、反寫法:將印稿寫在透明度較好的拷貝紙上,然後把拷貝紙翻轉過來用印石壓著,上面放一個鏡子,依照反寫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筆描摹一遍,力求寫得於原稿接近,然後對著鏡子比較印稿,對不足之處作適當的修改。練習: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刻直線來練習。然後拿一塊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墊上砂紙,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兩面,中指按住印章頂面,在砂紙上摩擦。因為市場上買來的石料都含有蠟需要將其磨掉否則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時候只能單向摩擦,不能來回摩擦)磨平後,拿起來看是否平整,如果還不能確認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進行比對,看是否平穩。然後用毛筆在石料上畫直線(直線比較簡單,直接畫在印面上即可)畫的時候要沿著石料左側邊緣畫一條線,然後轉一個方向,還是在左側的邊緣畫線,這樣畫出第一個大的正方形,然後再畫出第二個第三個,按照同樣的方法畫出許多正方形,把印面充滿,然後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緊(切記初學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傷著手。)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刻了,刻的方法有兩種(握拳式切刀法和執筆式沖刀法)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握成拳狀把刀桿捏在掌心。執力角度較沖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下、向外,刀桿向外傾斜,由外點入刀,刻一點起來,再刻下,再起來。一點點向前推進。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分段,以若干重複動作完成章,這種方法通常用來刻巨型印章或質地堅硬石料。執筆式沖刀的方法:中指要頂住刻刀的側面離刀約1厘米處。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桿,小指之後,角度約45度,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明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進速度,沖角度較小約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側邊緣向前沖。運刀的方式是由右側向左側。石料可以不停的轉動方向。這種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我們用執筆式沖刀法進行直線的練習。無名指要頂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側邊緣向前沖,一直都要由右側向左側運刀刻完一筆,就可以轉動印章,刻下一筆。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較容易把直線刻直,刻下來的石屑要用無名指輕輕抹掉,切記不能用最吹,以免影響健康。用這樣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直線刻好。然後檢查角落裡是否乾淨了,如果沒有再作以修整,最後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乾淨。這樣一方練習印就刻好了,接下來就要鈐蓋了,方法:找一張宣紙,下面墊上一騾紙或一本書(不能墊平時辦公蓋章用的橡皮墊,以免鈐蓋效果模糊失真),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輕輕地多沾幾下,爭取每個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線印蓋上去。蓋的時候用力要勻、要穩。用力向下壓。

刻白文印

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紅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陰文印。我們拿一個剛才寫好的印面,以單字‘印’字為例來給大家講解如何刻白文印。我們用切刀法,刻單字印,首先刻直線,從‘印’字最上邊一筆橫劃入刀,切下一點,起刀,再向下切一點,由點連成線,把筆畫內的印材刻掉,在拐彎的時候,由小點切入,並轉動石頭,刻完一刀後,換一個方向,第一刀是由內側向外側運刀,每個拐彎處和起筆處都要用刀小心刻掉。起筆處不要出現丁頭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時候,刻刀刀口沿著印文的內側向里刻,把印文的筆畫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學刻白文的時候可以適當留一點量,以免刻的太多無法彌補,用同樣的方法把這個字刻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頭時用的較多,最常用的還是沖刀法)。刻完之後,用鏡子對比一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濃墨塗在印面上,沒有受力的地方是白色的,對於有不滿意之處,可略做修飾。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這樣一方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

朱文印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紅色,也叫陽文印。我們以‘修庵’為例,來演示怎樣刻出石骨文效果的兩字朱文印。我們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講的章法和如何寫印稿的方法,比照著原稿將‘修庵’兩字直接寫在印面上,首先要把框線描出來,描的時候,要用毛筆的右側邊緣貼住印章的左側。把四邊描好。然後用鉛筆把印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從右向左寫。由於‘庵’字比較密,並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疏密關係,寫‘修’的時候要注意和‘庵’字同樣位置的橫劃在一條水平線上。字與字之間的比例要恰當得體,寫好後,我們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框線內部的空白處入刀,刀慢慢的右向左推進,如遇到推進困難,可微微晃動刀桿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處的多餘部分,依照寫印稿的筆畫順序遵循從上到下,由左至右的原則,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筆快要結束時,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筆畫連線處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積空白的時候注意要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時候,鈐蓋出多餘的點,按照同樣的方法把‘修’刻好,由於我們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後要做殘破處理,首先要用力在筆畫的疏密處把筆畫刻斷一點,隨後就用刀桿敲擊印面。首先從四個角敲起,然後在敲擊印中筆畫的框線,平行或者重複部分。這樣的認為的造成印章圖案的邊角等處類似自然磕碰痕跡。有一中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後,用牙刷把石屑刷乾淨,沾上印泥鈐蓋在列印紙上。看這樣一方印章就做好了,和原作比較一下,有沒有不妥之出做一下修改。

刻肖行印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能遇到要刻肖形因印。肖形因印一般以畫像石的風格為主,所以從畫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隨意靈活為主,不要求沒一點都很精緻,擔印面上的圖畫,一定要顯的和諧生動。我們以‘倒騎毛驢’為例,講解刻肖印的方法。現先準備一副畫樣,跟據上面講過的寫印稿的方法把它寫在磨號的石面上,在這裡選擇根據圖樣直接畫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畫出框線直接用鉛筆構出圖像的輪廓先在印面上的空白處,畫幾點當作地面,然後再依著圖樣,勾勒出“倒騎毛驢”的輪廓,然後用毛筆把輪廓描黑寫完印稿後,我們用刻朱文的方法,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框線開始刻起把白色的部分刻掉。然後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入刀,因為頭部是橢圓形的所以用刀依著橢圓的輪廓慢慢向前推進,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倒弧線處,要微微轉動章料,然後小心的刻出弧線刻動物的腿部和刻直線的方法一樣,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動物的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膽刻掉,不要留下多餘的殘點刻完之後,也要做殘破處理的方能顯出古樸的風格,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鈐蓋到列印紙上顯出立體效果。

刻邊款

一方印刻好之後有時還要刻上邊款。邊款是指刻在印石側面和印石頂面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項重要內容,刻邊款所用刀法個刻印一樣。邊款文字都是正著寫的漢字,字型一般用行楷小字,寫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筆直接寫在印石上,注意:無論在印章的那一側面寫,都要從右面開始結束與左面。我們現在只刻一面,我們以“丙戌冬末,士乾刻於雲水齋”為例。我們同樣用執筆式沖刀法,但是刀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筆畫具體刻法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刻“點”的時候,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橫”的時候,刻章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橫畫收筆的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石刀角向右略微彎曲一按即可。刻筆畫“豎”的時候先將右刀角鍥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筆畫“撇”的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衝即可。刻“豎勾的時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劃在量未處,刀尖向下按壓出勾的效果。刻“橫折彎勾”時要分解成幾部分完成。先刻橫在刻豎,再刻一橫劃,共同完成橫折彎勾。行楷中很少有“捺”這個筆畫,邊款中的筆畫“捺”多用長點代替。刻刀款的時候,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

印章的養護

刻好的印章如果長時間不用,我們就要用毛筆沾上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幾個面都刷一下,然後放到特製的盒子裡保存,這樣會防止印章產生裂紋。­

作者簡介

李建東(莊東),1961年生於雲南昆明。198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現為雲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