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是在1994年建立的“青藏高原生物適應性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開放實驗室”基礎上,以我所40餘年對青藏高原進行的長期考察、監測和取得的成批研究成果為基礎建立起來的。2008年12月,經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建立,並定名為“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本實驗室是以青藏高原生物及生態系統為專門研究對象的首家實驗室,本實驗室的建立為國際、國內科學家開展高原生物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也是我國高原生物科學研究走向國際的紐帶。
研究隊伍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70人,包括研究人員61人,技術人員6人,管理人員3人,研究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48人。學術帶頭人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6人,博士生導師18人。實驗室現有在站博士後6人,研究生136人,博士研究生50人,碩士研究生86人。固定人員與研究生比例已達到1:2,已形成了老中青結合,以中青年研究人員為核心、以研究生為主要力量的研究隊伍。
研究方向
通過對高原生物物種的進化過程,適應性與抗逆性的遺傳及繁殖、生理生態特徵、化學成分特徵,生物與極端環境耦合關係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闡明高原生物的起源模式、種群分散式樣與生存適應機制、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發現對人類有用的新生物學性狀及其基因資源,為建立該地區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進而保障該地區和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
研究領域
1、高原生物適應機制與基因資源利用
利用野外觀察和室內實驗相結合的方法,開展:(1)高原動植物的繁殖對策和生存機制;(2)生物對高原環境的生理生化應答及其化學成分特徵;(3)高原習服的分子生物學機制;(4)功能基因的進化、表達與調控。
2、高原生物進化與多樣性形成機制
運用最新分子生物學手段,開展:(1)高原物種起源和物種多樣化的主要方式;(2)動植物種群的遺傳結構及基因流的規律;(3)關鍵物種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歷史原因;(4)典型生態系統的進化歷史。
3、高原生態系統功能與管理
生物與極端環境的耦合關係是青藏高原獨特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重點研究:(1)生態系統的退化原因和主要驅動力;(2)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相關途徑和模式;(3)提高生態系統轉化效率和生產力的新途徑;(4)典型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對策。
研究平台
包括細胞生物學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學研究平台、野外實驗觀察基地、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等。主要儀器設備有:雷射共聚焦顯微鏡、Megabase500自動DNA測序儀、螢光顯微鏡、石蠟切片機、冰凍切片機、細胞培養箱、體視顯微鏡、程式凍存儀、PCR儀、毛細管電泳分析系統、成套電泳系統、紫外成像系統、核酸-蛋白質分析儀、紫外分光光光度計、螢光分光光度計、核酸快速提取系統、超純水系統、組織研磨器、低溫高速離心機、超低溫冰櫃、滅菌鍋、大型運算蘋果計算機及各種DNA序列數據分析軟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