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美術之路

中國近代美術的生存環境第二章 中國現代美術的開端第二章 中國畫現代轉型的自覺選擇第三章

內容介紹

透視1840—1999年中國美術及社會的發展進程
為中國近現代美術乃至文化“正名”的理論創新
十年磨一劍的高端研究宏篇大作
為了回應中國藝術自我闡釋話語在世界當代藝壇上的缺失狀態,使中國經驗真正貢獻於全人類,潘公凱教授堅守著為中國文化“正名”的宏大抱負,自1999年組建起了“中國 現代美術之路”課題組,經過數十次各種研討會的反覆論證,在全面反思現代性研究的基礎上,以“人類巨變”的“未來視野”為潛在維度,關注“現代事件”本身的“連鎖突變”獨創性地將“自覺”作為區分傳統與現代的標識,以“四大主義”——“傳統主義”、“融合主義”、“西方主義”和“大眾主義”——作為中國“現代主義”美術基本形態的理論構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創新意義。

作者介紹

潘公凱,著名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教授,博士生導師。
1947年生於杭州。家學淵源,父親為中國畫大家潘天壽。“文革”期間在貧困的浙南山區工作生活。1979年調回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擔任素描與中國畫論教職;1987年任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1992年辭去系主任職務赴美國伯克利大 學東亞研究所作訪問學者,考察美國當代藝術;1994年回國任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學部主任。1996年由文化部任命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年由教育部調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在15年的校長生涯中,使這兩所中國最重要的美術學院迅速發展為世界一流的美術學院。
80年代以來,潘公凱提出的中西兩大藝術體系“互補並存,兩端深入”的學
術主張,在中國美術界有重要影響。同時,其水墨作品深沉雄闊,曾在紐約、舊金山、東京、巴黎、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被授予舊金山美術學院榮譽博士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1991年被評為“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1997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論著有《中國繪畫史》、《限制與拓展》《潘天壽繪畫技法解析》、《潘天壽評傳》等。主編《現代設計大系》、《潘天壽書畫集》(獲國家圖書獎)。近幾年主持“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學術課題的研究和撰寫。

作品目錄

代序
緒論(1840—1999)
第一篇(1840—1919)
第一章 中國近代美術的生存環境
第二章 “西畫東漸”與近代都市通俗美術的興起
第三章 近代中國畫的自律性演進
第四章 問題探討
第二篇(1919—1949)
第一章 中國現代美術的開端
第二章 中國畫現代轉型的自覺選擇
第三章 現代美術教育體系的植入與生成
第四章 “西畫東漸”中的自覺性移植
第五章 “大眾主義”美術——文化精英的雙重拯救
第六章 問題探討
第三篇(1949—1976)
第一章 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
第二章 傳統主線的斷裂和中國畫改造
第三章 “油畫民族化”與俄蘇美術的引進
第四章 美術大眾化的全面展開
第五章 “文革美術”——“大眾主義”美術的極端化表現
第六章 問題探討
第四篇(1976—1999)
第一章 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
第二章 “85新潮”與活躍的多元局面
第三章 現代性語境下的世紀末沉潛
第四章 問題探討
結束語
附錄
附錄一 現代性的中國探詢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