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

中國流

中國流,是一種常見的圍棋布局方法,因為由中國棋手首先進行深入研究並大規模套用而得名。最先由中國棋手陳祖德九段在圍棋大賽上試用,後又由各國棋手發展出“高中國流”、“迷你中國流”等其他布局方法。

一、“中國流”圍棋布局

名稱由來

中國流中國流
中國流,日本著名圍棋教育家、評論家安永一首創。1965年中日圍棋交流賽中,以陳祖德為代表的中國棋手,在某一輪比賽中執黑全部採用了這種布局,此後又被中國棋手大量採用,“中國流”因此得名。其優點為速度快,勝率高,已成為國際最流行新型布局。

基本形狀

中國流由星、同向小目,以及靠近小目一路的三路子組成。

特點

中國流中國流
中國流是一種追求效率,同時兼顧實地和勢力的布局,它省略了小目一子的守角,直接在邊上進行展開。如果對方在B或C位掛角的話,將遭到嚴厲攻擊。因此,力量大的棋手,如加藤正夫等比較喜愛中國流。現代圍棋中,白棋多從E位一帶著手,限制中國流的發展,並伺機打入黑棋陣勢。

相對於低中國流來說,高中國流更加重視向中央的發展,羽根泰正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變種

“中國流”布局又有多種變化,如“高中國流”、“迷你中國流”等。

低中國流

一般提到的“中國流”都是指低中國流。

1.走法

黑開局後,黑方第一著走星位,第二著走鄰角小目(“4.三”),第三著走“3.九”,由此構成的開局走法。

2.基本思想

高中國流高中國流
以星小目的配合為基礎,以小目為最主要發展方向(不以星位為主要發展方向),迅速向邊上擴展地盤。不但重視布局速度,而且最主要的特點是兼顧實地與外勢。當對方不得不進入黑陣時,則通過攻擊來取得主動。

3.特點

(1)注重布局速度;

(2)同時兼顧實地與外勢;

(3)發展方向是小目方向。

高中國流

1.走法

黑開局後,黑方第一著走星位,第二著走鄰角小目(“4.三”),第三著走“4.九”(比低中國流高一路),由此構成的開局走法。

2.來源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棋手經過對中國流布局的深入研究後,發明了“高中國流”布局——黑5下在“4九”位置上。

3.特點

(1)布局速度快;

(2)注重向中腹挺進方向;

(3)主要發展方向依然是小目方向。

迷你中國流

迷你中國流迷你中國流
1.簡介

20世紀90年代,韓國圍棋崛起,他們發明了“迷你中國流”布局(又稱“變相中國流”或“韓國流”)。

2.特點

小目開拆的方向面對對方的角,而不是本方的星位。所以,特別注重速度,他們提倡“暴力圍棋”。

中國流特點

中國流是一種追求效率,同時兼顧實地和勢力的布局,它省略了小目一子的守角,直接在邊上進行展開。如果對方在B或C位掛角的話,將遭到嚴厲攻擊。因此,力量大的棋手,如加藤正夫等比較喜愛中國流。現代圍棋中,白棋多從E位一帶著手,限制中國流的發展,並伺機打入黑棋陣勢。 相對於低中國流來說,高中國流更加重視向中央的發展,羽根泰正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中國流藝術”

名稱由來

“中國流藝術”是指由中國大陸著名書畫家與民間思想家朱明奠基與創導的一種當代的中國新美術運動“中國流藝術運動”。

定義

“中國流藝術運動”下的一種最新當代國畫藝術,即主攻和弘揚從古而來的中國草書書法藝術,高度認同“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和“古、今、西三融合”的創新理念,特別是中國草書書法入抽象國畫藝術,統稱之為“中國流藝術”。

國畫藝術特點

這種“中國流藝術”的中國抽象國畫藝術,是區別於傳統中國畫和現代中國畫,極其講究繪畫藝術家之不可複製的個性化藝術思想,是一種當代中國先進的中國“後國畫”藝術,也是高藝術層次的、最前沿的新國畫藝術,更是一種內生性的、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元素的美學哲學藝術,並能與世界繪畫藝術相媲美。

中國流抽象藝術

朱明思想:談談中國國畫藝術與中國流抽象藝術
1.“藝術之路經”
前者:源於一元寫景式、寫意式的寫實寫生,呈現拍攝高層次的忠於原味審美的具象或景象的技術藝術;
後者:基於多元繪景式、寫意式的心靈重造再構,呈現綜合深邃的忠於心象審美的抽象或全抽象的真正的心靈藝術。
2.“藝術之技法”
前者:經歷數千年,具有大大技術複製性,國畫藝術之技法忠於“標的物”的具象原味,答案明確同一,呈現“技術藝術”的作品必然是“寫實派”和“印象派”;
後者:宇宙是抽象的,藝術本源是抽象的,抽象藝術之技法則忠於“標的物”的抽象心象,答案多種、多元而深邃,呈現“心靈藝術”的作品必然是“抽象派”和“抽象流”。
3.“藝術之個性化”
前者:屬於“技術藝術”而缺乏“藝術之個性化”,一元圖畫“意境”,必然進行表達“有限”,類似而相近的“技法”,追求“很像”與“極像”之“技法”上的圖畫境界,少有超越的“個性化”,這是因為其“藝術之路徑”決定——忠於具象原味,抑制藝術家的想像力與個性化創造,甚至是阻礙了較高藝術層次上的創造和再創造;
後者:屬於“心靈藝術”而富含“藝術之個性化”,多元繪畫“意境”,必然是同一主題可有多種“技法”來表達,不同主題更是多種或綜合“技法”來表達,永遠追求“心象”完美的繪畫境界,多有“個性化”表白的抽象心象。發揮抽象藝術家的“意境”、“布局”和“神韻”,加之“綜合技法”,可謂“百花齊放”,盡展“研美”、“個性”、“張揚”,似有“登峰造極”之“態勢”。
4.“藝術之哲學思想”
前者:一元圖畫“意境”重在收斂性思維,僅僅在“技法”上呈現因人而異的多樣性的發散性思維,即便如此,但這些都屬於一般性技術性層面,藝術家智慧仍然受制於一元圖畫“意境”,其藝術家之個性化難及“張揚”與“表白”;
後者:多元繪畫“意境”重在發散性思維,“意境”、“布局”、“神韻”、“界面”、“墨彩”、“空間”等六個藝術構思方面(組合為朱明提出的《中國抽象流國畫理論》的四個總特徵:“質”、“景”、“意”和“流”)都可以發揮抽象藝術家的“激情”和“想像力”,可以盡展藝術家之“個性化之哲學思想”,是“激情的飛揚”和“自由的表白”。
5.“藝術之內涵‍”
前者:“具象”造型藝術品的視覺客群,觀“一畫”,得“一景”‍(一場具象中國國畫展,可“走馬觀花”者約30分鐘觀完)‍,若是具象的“神品”與“逸品”,可養觀眾一“眼”,反之即是不入“眼”;
後者:“抽象”造型藝術品的視覺客群,觀“一畫”,一般都得“幾景”‍(一場有震撼力的抽象藝術展,“走馬觀花”者必毫無所得)‍(發揮觀眾的“想像力”或朱明首次定義為“想像力參與”一辭彙),若是抽象的“神品”與“逸品”,則可養觀眾多“眼”,反之即是不入“眼”。
【可參見:朱明中國抽象流理論中的“新畫藝六法”,即“朱明六法”(1.氣韻神動;2.骨法重勢;3.應物抽象;4.個性賦彩;5.經營謀章;6.傳意神寫)中“應物抽象”】
6.“藝術之互動審美”
前者:一元圖畫的具象審美(原味審美),只是視覺客群適應,圖畫景物而具象,僅在“技法”上有些推敲或震撼;
後者:多元繪畫的抽象審美(心象審美),伴有視覺客群參與,也即呈現積極的“想像力參與”的“立體互動”的抽象審美,可有全方位的推敲或震撼。
(2011.01.0515:32朱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