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

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

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以電影手段對重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歷史事件作系統記錄並進行報導的,向公眾播映的電影事業。

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

正文

以電影手段對時事和人物等進行報導,對重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歷史事件作系統記錄,向公眾播映的電影事業,是中國新聞事業的一部分。
中國第1次放映的電影(時稱活動影戲),是1896年法國人L.盧米埃爾拍攝的新聞紀錄影片。最早在中國拍攝新聞影片的,也是盧米埃爾派來的攝影師們。中國人自已拍攝的記錄中國人民革命活動的新聞紀錄片,以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拍攝的 《武漢戰爭》 為最早。是由當時正在漢口演出的著名雜技幻術家朱連奎,用他從國外購回的器材拍攝後,在上海洗印、製作完成的。該片在上海放映時,引起強烈反響。其後,一些中外攝影師不斷拍攝介紹中國的時事新聞以及風光名勝、人文風俗的新聞影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記錄廣州革命政府成立後各項活動、省港大罷工及北伐戰爭的新聞影片,對孫中山後期的革命活動也作了詳盡的記錄。蘇聯攝影師拍攝的《上海紀事·一九二七》,記錄了中國人民在大革命時期的許多場景,積累了珍貴的形象資料。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一些電影廠拍攝了東北義勇軍、上海“一二八” 抗戰以及熱河、 綏遠前線軍民抗日的新聞紀錄片。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和中央電影製片廠也在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影響下 ,轉向拍攝反映抗戰的影片 。荷蘭紀錄電影工作者J.伊文思和蘇聯攝影師P.Л.卡爾曼也先後來中國拍攝新聞紀錄片,宣傳、歌頌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
最早介紹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的新聞影片,是美國記者 E.斯諾拍攝的、與他的 《紅星照耀著中國》(即《西行漫記》)一書同名的紀錄短片。美國攝影師H.鄧漢姆也在1937年到陝北拍攝了工農紅軍及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等的歷史資料片。
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新聞紀錄電影事業,是從1938年4月1日陝甘寧邊區抗敵電影團成立後開始的。當年秋季,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屬下的電影團拍攝了《延安與八路軍》(袁牧之編導,吳印鹹攝影),後來又拍攝了《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即《南泥灣》)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等富有珍貴歷史資料價值的新聞紀錄影片。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電影工作者,不惜流血犧牲, 深入前線,拍攝了一系列新聞紀錄影片,成為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取得勝利的歷史見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新聞紀錄電影事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1952年建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紀錄片室和1953年建立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專門負責新聞紀錄片的攝製工作。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年產影片 250 多本, 除長、短紀錄片外,還有《新聞簡報》等新聞片。專對國外發行的《今日中國》,譯製成英、法、西班牙等語版,其他紀錄片也有配製外語對國外發行。該廠也派攝影師到世界各地拍攝介紹各國風光名勝、風俗人情以及人民民眾鬥爭生活的影片。1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958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也紛紛建立電影製片廠,多達33家,年產新聞紀錄影片1530本。1962年新建廠多數終止業務。進入 80 年代以後,一些省、市、自治區和國務院有些部、委陸續建立攝製單位。所攝影片多在本地區、本系統發行。故事片廠也拍攝一些新聞紀錄片。1987年在全國發行長、短紀錄片和新聞雜誌片195部,393本。據不完全統計, 1949~1987年共攝製長、短紀錄片、新聞雜誌片8800餘部, 1.5萬餘本。新聞紀錄影片有 124部在國內獲獎,有53部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