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

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

中國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於1983年,主要是作為對外宣傳的有效手段在發揮作用。2003年SARS事件成為了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轉型的契機,此後,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開始轉向對內知情權上,所發布的信息也多為貼近百姓生活的政府舉措,而國內對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研究在2003年以後逐漸升溫。

簡介

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

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始於1983年3月1日,時任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作為中國第一位正式的新聞發言人站在了外國記者的面前。

但是如果追溯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引進的由來的話,則要回到1982年。l982年3月26日,在老外交部主樓門廳處,70多名中外記者手拿採訪資料和錄音設備將一個身著中山裝的男子圍在中央。他就是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錢其琛就中蘇關係發布訊息,但在場記者不能提問,這是外交部第一次以發言人形式舉行新聞發布會。

在中國,由外交部首先開始實行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幾乎擴大到所有的中央政府行政部門中去了,對地方的採訪限制也取消了。2003年~2013年這10年裡,有超過540人成為中央政府各部門和各省區市政府的新聞發言人,一些優秀髮言人的出色表現受到媒體和公眾的讚譽。
過去10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形式的新聞發布活動在數量和質量上不斷提高。據統計,2005年,中央和各省區市舉行新聞發布會1088場,到2012年,這一數字則翻了一倍多,達到2237場。此外,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很多部門和地方都能主動開展新聞發布活動,一些新聞發布會甚至被放到突發事件現場召開。但在國新辦努力推動下,中國新聞發布已經成為一個制度,從中央到基層,它已經超越雛形,格局初備。

歷史

第一位新聞發言人

1983年3月1日中國外交部舉行首次例行記者會,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1983年3月1日中國外交部舉行首次例行記者會,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

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出現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聞發言人是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那年緊張的中蘇關係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講話中透露出願意改善對華關係的願望,建議雙方磋商,以改善中蘇關係。在注意到勃列日涅夫講話所傳遞的信息後,鄧小平馬上打電話,指示外交部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做出反應。當時,外交部還沒有正式的新聞發布會制度。於是,3月26日,錢其琛就在外交部主樓門廳,向七八十位中外記者舉行了一次沒有座位的新聞發布會。“大家就站在我周圍。作為外交部首位新聞發言人,我發布了一個只有三句話的簡短聲明。念完後,沒有提問,也不回答問題。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就結束了。”錢其琛回憶說。

新聞發布制度建設

把新聞發布真正作為一項制度進行建設,則始於2003年。那一年,中國提出建立健全國務院新聞辦、中央各部門、各省區市政府三個層次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新聞發布要做到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同樣發生在這一年的“非典”疫情,使這一制度的建設速度加快。2003年從4月初到6月24日,衛生部連續舉辦了67次新聞發布會,是舉辦新聞發布會最密集的時期,也是全國全面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標誌。

中國新聞發布制度的十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2003年到2006年的初步推進期,2007年到2011年的制度化建設及快速推進期,2012、2013兩年是制度反思和深入探索期。經過10年努力,三個層次的新聞發布制度已經在全國範圍建立起來。

發展大事記

1983年3月,中國剛開始實行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時候,一周只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但不接受提問。

從1983年9月份開始,記者每個月有一次提問的機會。

到了1988年才可開始允許記者在每次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問。

1995年開始實行和現在一樣的每周兩次例行新聞發布會。

1997年開始有了同聲傳譯,可以用英語來提問,但是發言人是用漢語回答的。

發言人政治路徑

新聞發言人劉建超新聞發言人劉建超

一般外交部新聞司司長任首席發言人,副司長任副發言人。成為發言人然後再高升,這是中國外交部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升職之路。

中國新聞發言人的始祖錢其琛,後任中國外交部部長,然後又升任為國家副總理。20世紀80年代末,作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李肇星,先是任中國駐美大使,然後又任外交部部長。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語言犀利而聞名的發言人吳建民,先是任中國駐法大使,後任中國外交學院的院長。

外交部女性發言人

女性發言人中,以歷任中國駐紐西蘭大使的李金華開始,共有范慧娟章啟月姜瑜等4位。

軍事新聞發言人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
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分別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和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等7個大單位設立軍事新聞發言人。
第一批軍事新聞發言人是:
總政治部新聞發言人韓江洲大校
總後勤部新聞發言人馮毅大校
總裝備部新聞發言人姜鵬武大校
海軍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梁陽海軍上校
海軍新聞發言人邢廣梅大校
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上校
第二炮兵新聞發言人洪兵大校
=武警部隊新聞發言人劉軍大校

社會作用

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

中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已經成為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與公眾溝通中體現了它的實際價值和效能。如,在面對各種突發事件、國際局勢、國內外事務等方面,政府新聞發言人基本能夠迅速及時地作出反應,為媒體提供權威性的信息,保持與公眾的信息通暢,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穩定。

滿足公眾知情權

知情權指的是民眾享有了解政府工作情況的權利,滿足公眾知情權的方式有很多,部門公告、公眾主動詢問、領導發表講話等,但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時、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較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廣大的公眾傳達政府的信息。

引導輿論

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府藉助媒介平台與公眾溝通,為公眾提供信息,在公眾中塑造良好形象,獲取公眾的參與和支持,成為現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新聞發言人可以協調政府機構想要在相對保密的環境下工作的要求和新聞記者及公眾要求充分披露政府信息之間的衝突。從西方國家的實踐來看,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是一種有限的信息源,作為一種潤滑劑,協調政府、媒體和公眾關係,同時,在此基礎上引導輿論。從傳播學角度看,新聞發言人制度是通過議程設定對輿論進行控制。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主體就是通過定期發布一些權威的、經過審定的信息來引導公眾關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從而引導輿論,協調政府與社會公眾溝通之間的矛盾。

促進政府形象建設

政府形象是公眾進行評價的,政府在公眾中的美譽度是根據公眾的讚賞度來衡量的。美譽度和公信力是公眾對政府信任度的綜合體現;是對政府共同的總體認識和評價。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正是政府信息公開的一種實踐,它本身就體現了政府的開放形象。政府的開放程度影響到公眾對於政府的廉潔、勤政、效能等程度的具體評價。政府信息公開體現了政府對於民眾的信任,新聞發言人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形象,由於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具有權威性,政府對某一事件發表的看法、言論是通過新聞發言人發布的,所以在公眾的心目中,新聞發言人的形象往往就是政府的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