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禮貌

中國式禮貌

中國式禮貌,是具有中國傳統方式的禮貌教育,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的。隨著年輕父母的成長,不少已有改觀。但是仍然會有部分父母,會自然不自然地犯“禮貌性”的錯誤。“你要讓著妹妹”“來,快叫爺爺”,這樣教育孩子學會禮貌會傷害孩子,是“以禮貌為名義的傷害”。

教育方式

中國式禮貌中國式禮貌
1、大的要讓小的

表現:對於孩子多的家庭,往往在孩子們爭吵時,教育大的要讓著弟妹,比如,玩玩具、吃零食等。結果是,大點的孩子會聽話,但父母也能感覺出來他不情願、不高興,因為他會自己回到房間去把門關上。在小區玩滑梯的時候,家長也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先讓別的小朋友玩。

危害:會傷害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教會孩子謙讓是一種傳統美德,但不能因此壓制孩子,也不能因為孩子不謙讓就批評孩子。

正確做法:你告訴他,他是大的,要讓小的,孩子自己就會明白。他願意謙讓,說明他學習了這種美德,家長應該鼓勵或肯定他;但如果孩子不願意謙讓,家長也不能壓制,這樣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我認同感,給孩子的感覺自己以大欺小做錯事,也會讓孩子覺得‘憑什麼’,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2、逼孩子打招呼

表現:不少家長表示,他們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家裡的老人或者鄰居打招呼,俗稱“叫人”。

危害: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現代孩子的家長大多出生在上世紀60、70年代,他們接受的傳統教育理念可能就是見面必須打招呼,要叫‘爺爺好’‘奶奶好’‘老師好’,並且覺得這已經習以為常。你可以讓別人知道你教了孩子禮貌的規則,但不能因為孩子不喊人,就不顧及孩子的顏面,當眾批評孩子。

正確做法:建議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把孩子的主動權交還給他。時代不同,孩子的表達形式也不同了,比如我接觸到的有些孩子,他們會以擺擺手、微笑、賣萌等方式來打招呼。不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肢體語言,只要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3、逼孩子學謙虛

表現: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復謙虛地說:“哪裡!哪裡!”

危害: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當別人表揚自己的孩子時,別人是一種真誠的表達,作為家長,是因為了解文化的背景,謙虛地表達。但孩子是沒有任何背景資料的,孩子在場時,這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不好。

正確做法:聽到別人誇獎孩子時,如果孩子在場,家長就可以說“是的,他最近很努力”,然後再跟孩子說“但是你不能驕傲喔,要更加努力”。這樣既尊重誇獎孩子的人,也可以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

中國式禮貌中國式禮貌
4、宣布歸屬權:“老子說了算”

表現: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家長不分場合地去拿權威壓制孩子,宣告孩子的歸屬權。比如“老子說了算”等。

危害: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既崇拜又害怕”,尤其是孩子長大後,會因為這種權威性的壓制而以大欺小,甚至會叛逆。

5、跟其他孩子做比較

表現: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些家長會一上來就誇別人家的孩子,“看,你家孩子多聰明,不像我家孩子……”

危害:其實,這種誇別人貶低自己孩子的話語,會在潛意識中傷害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6、展示自己的孩子

表現:其實這是家長顧及自己顏面,把孩子當做炫耀的工具。

危害:很多孩子都是不願意的,家長們這樣做是對孩子人格的無視,並不尊重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