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地理

中國工業地理

中國工業地理(industrial geography ofChina)中國近代工業從萌芽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百餘年中,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控制,發展緩慢,工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低,地區分布不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多年的工業基本建設,工業地理分布形勢發生了變化。

基本內容

中國工業地理(industrial geography ofChina) 中國近代工業從

萌芽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百餘年中,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的控制,發展緩慢,工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低,地區分布不平衡。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多年的工業基本建設,工業地理分布形勢發生了變

化。

發展工業的資源與社會經濟條件 中國是世界礦產品種較齊全,又是許多

礦產的探明儲量相當可觀的少數國家之一(見中國礦產資源)。在能源資源

中煤炭、水力蘊藏量位於各國前列,石油、天然氣遠景儲量也十分可觀(見

中國能源)。中國糧食、植物纖維和多種多樣的經濟作物是發展輕紡工業的

重要原料資源(見中國農業地理)。

資源的地理分布 中國從沿海到內地,劃分為東、中、西3 大地帶:①東

部農產原料豐富,礦產原料相對不足。②中部農產資源多種多樣,礦產資源

品種齊全,儲量豐富,許多資源量占全國半數以上,是全國資源優勢地區。

③西部多高原山區,交通不便,各種資源有待於開發。自然資源地理分布的

差異,有利於發揮各地區優勢,亦會影響開發次序,並將制約工業總體布局

的基本格局。

水資源是工業發展基本的物質基礎。中國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人均占

有徑流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季節分

配差異很大。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是中國工業布局的重要前提之一(見

中國水資源)。

社會經濟條件 在影響工業布局的社會條件中,工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居於

重要地位。中國沿海原有的工業基礎對中國工業布局起吸引作用,在今後相

當長時期內仍會對工業發展及其布局產生持久的影響。此外,一定地區的人

口數量、密度、文化水平、勞動技能和生活習慣等也會對工業布局產生影響。

中國沿海人口稠密,就地發展各類工業是十分必要的。沿海大城市多,應考

慮發展高檔商品生產,以滿足生活需求。

中國目前仍以鐵路運輸為主,東部沿海鐵路成網,有利於工業發展;西

部鐵路和公路的密度小,交通運輸條件差。隨沿海、沿江河水運的發展,一

方面有助於分流運量,減輕鐵路壓力,另一方面便於工業靠海,沿江河布局

(見中國交通運輸地理)。中國東部擁有工業布局的社會經濟優勢,從而在

戰略布局上決定了加快沿海地帶工業發展,向西作技術的梯度轉移的總趨

勢。

工業生產布局的演進 中國工業布局在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中持續前

進。

①工業布局逐漸趨向或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產品消費區。中國從第一

個五年計畫開始就十分注意工業布局的經濟原則,力求改變舊中國工業集中

沿海,嚴重脫離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區的現象。如建設武漢和包頭鋼鐵聯

合企業,擴建太原鋼鐵廠(見武漢市、包頭市、太原市);興建吉林市、太

原市、蘭州市等化學工業基地;加強對上海市、無錫市、青島市、天津市等

原有紡織基地的改造,建設石家莊市、邯鄲市、鄭州市、西安市、鹹陽市及

武漢市等紡織工業中心。

②從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出發,根據各地區的優勢和工業內部結構上的技

術經濟聯繫,成組布置工業,為建立合理的地域經濟結構創造了條件。如在

機械工業中按產品組合配套,成組布局了中國4 大電站設備製造基地:在哈

爾濱市動力工業區興建了電機廠、鍋爐廠、汽輪機廠;在北京市石景山與首

鋼附近,成組安排了重型電機廠、鍋爐廠和第二通用機械廠;在上海市閔行

區發展了電機廠、鍋爐廠和汽輪機廠;在四川則由德陽市電機廠、綿竹汽輪

機廠、自貢市鍋爐廠組成地區生產體系。又如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通過對油、

氣資源的順序加工利用,組成了以煉油為中心與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膠等

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分布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北京房

山區、山東淄博市及上海金山衛等地。在輕工業系統中,有結合熱電廠組成

紡紗、印染、織布聯合體的北京市東郊紡織工業區,在廣東江門、順德發展

了糖、紙聯合企業等。

③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開

展了對不同的礦產資源組合進行綜合利用的實踐,如包鋼鐵礦伴生稀土礦,

攀枝花礦伴生釩鈦,山東淄博同一礦田內的煤、鋁土、石灰石等組合資源,

棗莊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電—建材,邯鄲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

鋼—電—化等不同的綜合利用煤炭資源的地區工業類型。

伴隨中國現代工業大規模的發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長及工業布局的不合理

等現象,常引起環境污染。如吉林松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區、電廠對松花江造

成的污染等。因此,在工業布局中必須遵守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

原則。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總廠從選址開始就重視環境保護,結合所在地區

的自然環境,合理布置廠區並正確處理生產區與周圍生活區及農業生產關

系,收到了較好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④在中國各地區適當分布工業生產力,逐步改變了工業偏集沿海的狀

況。沿海各省面積不到國土的12%,但20 世紀50 年代以前的工業總產值卻

占全國77.6%,廣大內地僅占22.4%。即使在沿海地區,工業分布不合理現象

也同樣存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占全國工業產值的30%,其中

上海市就占全國工業產值的23%。以瀋陽為中心的遼寧中南部占20%;天津占

8.6%;廣州占5%。另方面占國土面積45%的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工業產

值僅占全國3%,占國土面積23%的雲、貴、川和藏,工業產值只占全國6%。

工業分布的畸型狀態嚴重地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確處理了沿海和內地工業布局的關係。40 多

年來,內地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占全國總投資的53%,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增長

64 倍,工業總產值增長30 倍;在同一時期,沿海工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增

長18 倍,工業總產值增長19 倍。以省區計,內地有9 省的工業總產值超過

或接近1949 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即使現在仍較落後的西北5 省區,其工業總

產值也高出50 年代以前全國工業總產值。現在內地已形成了武漢、包頭、太

原、攀枝花、大慶、蘭州、大同、葛洲壩、哈爾濱、長春、吉林和豫中、湘

中、川中等一大批綜合性或專業性的工業基地。沿海和內地工業總體布局逐

步趨向合理。

主要工業部門結構與工業地理分布特徵 主要工業部門結構20 世紀50

年代以前,中國工業部門結構既無體系,又不完整,工業基礎非常薄弱。1949

年中國現代工業總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不足同期世界工業總產值

的1%。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僅占30%。與50 年代以前工業生產水平最高

的1936 年世界主要國家的主要產品產量比較,當時中國的生鐵只占世界第

12 位,鋼占第16 位,煤占第7 位,棉布占第4 位。工業部門構成不合理(見

表)。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90 年積累的工業固定資產為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前的100 多倍。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75.7%;

在工業部門內部,輕重工業比例趨向協調,大體各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經

過發展和調整,從根本上改善了工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到1990

年,中國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同類產品中,煤炭占第1 位,原油占

第5 位,發電量占第4 位,水泥占第1 位,棉布穩居首位,糖居第6 位,農

用化肥占第3 位,電視機占第1 位;1991 年鋼產量躍居世界第3 位。40 年來

相繼建立了汽車製造業、飛機製造業、電子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石油

化學工業、化學纖維工業。具有相當規模的獨立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建立,

使中國在經濟上、資源上不再依賴於別的國家。

主要工業部門的地理分布 ①能源工業。1990 年全國煤保有儲量達

9014.53 億噸,水力資源蘊藏量6.76 億千瓦,石油天然氣也勘探出了可觀的

儲量。三者在地區分布上雖不平衡,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可以相互配合和補充。

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1990 年全國煤炭產量10.8 億噸;華北

地區煤產量4.06 億噸,居全國首位。山西一省的產煤量達2.86 億噸,是中

國目前最大的產煤區;東北3 省煤炭產量超1.6 億噸,居第2 位,其中約半

數產在黑龍江省雞西市、鶴崗市等地;華中煤炭產量1.34 億噸,居第3 位,

其中60%以上分布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焦作市等地;西南居第4 位,年產1.27

億噸,50%以上分布在四川省。開發中的貴州省六盤水市煤炭基地很有前途;

華東與西北產量相近,後者自給有餘,前者需從華北大量調入。

石油開採業是中國重要能源工業之一。多年來原油產量穩定在1.3 億噸

以上,在中國一次能源構成中石油和天然氣約占1/4。中國已經建成以大型

油田為主體、與輸油管線相聯繫的煉油工業生產體系。目前天然石油資源開

發主要分布在沿海東部陸地。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從1976 年起連續

多年穩產5000 萬噸,通過管道把原油輸到撫順、大連、秦皇島以至北京等大

煉油廠加工;勝利油田、華北油田與中原油田的部分原油,經輸油管送到長

江沿岸各煉油廠。中國西部內陸除已開發的長慶、玉門、克拉瑪依油田之外,

位於青、新、陝3 省區的幾大盆地在勘探中已有重大突破,尤其是塔里木盆

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的油、氣資源及陝甘寧盆地天然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

具有重要意義。在對外合作,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開發中國海洋石油方面也

有新進展。渤海、南黃海、南海珠江口、鶯歌海和北部灣等海域內,已探明

若干工業油氣流,並已開始商業開採。1985 年以來海上原油產量增長較快。

電力工業。中國1991 年發電量6700 億度。全國共有裝機容量在500 千

瓦以上的水、火電站約3000 座。其中25 萬千瓦以上的大型電站近100 座。

50 年代以來,按經

1949 年工業部門構成表(%)

現代工業

總產值

鋼鐵

工業

燃料

工業

電力

工業

機械

工業

化學

工業

建材

工業

木材

工業

食品

工業

紡織

工業

造紙

工業

其他

工業

100 1.8 3.8 2.4 6.8 1.5 1.1 6.9 23.6 36.9 1.3 13.9

濟合理的原則建設了一批電力網,以充分利用設備能力,保證供電質量,獲

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東北電力網是中國最大的電力網。網內包括以清河為首的阜新、元寶山、

吉林、撫順、雞西等火電站,還擁有白山、豐滿、紅石等大型水電站。東北

地區工業發達,電力供應仍感不足。華北電力網由河北南部電網、山西電網

和京津唐電網聯網形成了以火力發電為主的電力網。唐山陡河電廠及神頭與

大同二廠兩大坑口電廠的投產,緩和了京津唐地區的電力矛盾。華東是中國

缺電區之一,電力網是由江蘇諫壁電廠、上海石洞口電廠和浙江新安江水電

站以及安徽兩淮煤礦坑口電廠組成;華中電力網由湖北葛洲壩和丹江口(見

葛洲壩水利樞紐、丹江口水利樞紐)等水電站及河南平頂山、焦作等區域性

火電站組成,形成水火併舉的結構。80 年代以來,隨著黃河中、上游及西南

地區瀾滄江、紅水河等水力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西北電力網已形成了較大的

規模,西南能源基地與粵港澳聯結起來的電力走廊到90 年代初也已初步建

成, 90 年代末將形成包括滇、黔、桂、粵4 省區的南方大電網。

②鋼鐵工業。1991 年中國鋼產量超過7000 萬噸,僅次於日本、美國,

居世界第3 位。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中、小企業相結合鋼鐵工業生產

體系。現有鋼鐵企業1200 多個,其中年產100 萬噸以上大型鋼鐵工業基地

11 個。除上海、北京、天津3 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頭、馬鞍

山、武漢、攀枝花均分布在鐵礦資源附近。全國尚有年產10 萬噸以上中型鋼

鐵企業35 個,9 個特殊鋼廠及遍及全國各省、自治區(西藏除外)的小型鋼

鐵廠。東北地區的鋼鐵工業基礎最好, 50 年代前遼寧鋼產量占全國80%以

上。50 年代以來,東北3 省鋼產量增長速度很快,但在全國鋼產量比重中相

對下降到20.9%,一向缺鋼鐵工業的西北與西南地區則上升到12.2%。華東地

區鋼產量已超過東北,居全國首位,但所需原料要外地支援或從國外進口。

③化學工業。50 年代以來按照加強基本化工,重點發展化肥,積極興建

石油化工為主的有機化學工業的部署,化學工業已發展為擁有酸鹼、化肥、

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合成樹脂、農藥、染料、感光材料、化學試劑等10

多個大行業。1990 年化學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4.7%。硫酸產

量1197 萬噸,化肥1880 萬噸,均居世界第3 位。目前中國擁有上海、南京、

天津、北京、吉林、蘭州等綜合性化學工業大型基地及大連、太原、廣州、

重慶、成都等化工中心。70 年代建成大慶、齊魯、安慶、岳陽、金堂、長壽、

瀘州等有機化學工業。

④機械電子工業。50 年代以前僅有少數以分散修配為主的中小型機械

廠。4/5 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經50 年代以來大規模建設,全國已擁有7.5

萬多個企業,職工1579 萬人,已經形成一個物質技術基礎較強、門類較多的

體系。1990 年生產總值近3879 億元,占中國工業總產值20.76%。全國基礎

工業部門設備擁有量中,約有85%是中國自行製造的,各種設備均具有較高

水平。新興的電子工業已經為地球衛星等航天事業提供電子設備。

50 年代以來,全國已建成20 多個機械工業集中區,如長江三角洲工業

區、京津唐工業區、鄭(州)洛(陽)三(門峽)工業區、陝西關中工業區、

湘中工業區、成渝工業區。其他如太原、武漢、昆明、哈爾濱、廣州、包頭

等大城市的機械工業也頗為發達。

⑤紡織工業。50 年代以來紡織工業發展較快,在提高生產能力同時,調

順了紡織工業內部結構,形成原料設備基本立足於國內的棉、毛、麻、絲、

化纖等門類俱全的工業體系。中國棉紡工業分布較普遍,全國除西藏之外,

各省區都擁有規模不等的企業,相對集中在黃淮海平原與長江流域的產棉區

(見中國輕紡工業地理)。在畜牧業基地、羊毛產區建立了大批毛紡工業。

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毛紡品產量接近全國半數。

中國毛紡織工業的分布已從原來11 個省市擴展到25 個省市,但相對集中在

長江以北經濟發達的廣大消費區。麻、絲紡織工業的地理分布基本上與原料

資源相一致。以黃麻為原料的分布在錢塘江兩岸、長江三角洲及粵、鄂、桂、

川等省。亞麻紡織90%集中於哈爾濱市及其附近。桑蠶絲紡織以長江三角洲

居首,生絲產量占全國半數。其次為四川盆地及珠江三角洲。柞蠶絲分布以

丹東市、煙臺市等地為主,豫西柞蠶產地的南陽市也建有絲織廠。除寧、青、

新和西藏外,各省均建立了合成纖維廠、維尼綸廠和人造絲廠。化學纖維產

量已占全國紡織原料的20%。目前在中國形成了兩個綜合性紡織工業生產地

帶:一是長江地帶,包括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其次是武漢、重慶及

其附近;另一地帶是南起青島北至丹東,包括遼東、山東兩大半島及渤海灣

一線。其中青島、天津、北京、丹東等皆為多種紡織業的生產中心。此外還

有廣州、哈爾濱、太原、蘭州等大城市。

⑥輕工業。50 年代後建立了手錶、感光材料、合成洗滌劑、新型電光源、

照相機、家用電器等多種工業企業,成為擁有近50 個行業的生產部門。中國

輕工業地理分布有3 種基本趨向:a.以一般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麵粉、機米、

榨油等食品工業,分布於全國各地;b.利用自然資源及經濟作物為原料的工

業,多分布於原料產地,如粵、桂、川的蔗糖,黑龍江、內蒙古及西北地區

的甜菜工業;c.利用工業原料生產輕工產品的部門,特別是一些技術水平要

求高的輕工業,多分布在經濟基礎好、工藝質量高的大中城市。在各省、市、

自治區中,輕工業產值超過800 億元的有江蘇(1512 億元,居全國第1 位)、

廣東(1284 億元)、山東、浙江、上海等5 省市。產值在400~600 億元的

有四川、河北、遼寧、湖北、河南等5 省。300~400 億元的有安徽、天津、

福建、北京、湖南5 省市。

工業集中區概述 中國工業生產的集聚是根據國家的統一規劃,結合各地

自然資原、自然條件及工業技術經濟發展基礎和消費市場等關係,在全國一

定的地域內形成點、軸組合布局形式,稱之為工業集中區。

東北地區又可分為3 區:

①以瀋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地區。擁有黑色、有色、能源、化學及建材

等多種礦產資源。區內經濟發達的沈、鞍、本、撫、遼5 市之間距離很近。5

市區面積占全省7%,工業總產值卻占全省半數以上。瀋陽市是以機械工業為

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鞍山市、本溪市鋼產量約占全國18%,是中國重要鋼

鐵基地之一。本溪已形成了煤—電—鋼—建材的聯營。撫順市是重要能源基

地。但電力緊張,面臨改善工業結構任務。遼陽市是5 市中唯一以輕工業為

主的城市。隨經濟進一步發展,遼中工業集中區將向南擴大,聯接營口、大

連等地,組成結構合理、實力堅強的東北工業基地。

②以吉林市為中心的吉長工業集中區。是中國化學與運輸機製造業中心

之一。吉林市為以化肥、染料、電石3 大化工為主的工業中心,在開發扶餘

油田同時,吉林市又建設了煉油廠和乙烯廠,使化工結構趨於完整。長春市

為以運輸機製造為主的工業基地。

③哈—大—富工業集中區。分布於黑龍江省西南部。哈爾濱市是以機電

工業為主的工業中心。大慶市年採油占全國產油量半數, 1963 年起逐步成

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石油化工基地。富拉爾基市是中國最大的重型機器製造

業基地。

華北地區又可分為4 區:

①京津唐工業集中區。中國沿海3 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主要工業產品

產量超過全國10%的有鋼、乙烯、汽車、電視機、呢絨等20 多項,工業總產

值占全國6.7%。區內鋼鐵等重工業布局不合理,其他部門也存在結構鬆散、

重複等問題。目前正進行調整。北京市今後將充分利用智力資源條件建立尖

端技術工業;天津市重點開發沿海地帶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同時發揮原有

輕紡工業優勢;唐山市在採礦業基礎上發展鋼鐵、建材、陶瓷及輕工業。

②太原—榆次工業集中區。太原市是由採礦、冶金、機械、化學等幾個

工業區組成的大型重工業生產中心。榆次市為新興化纖紡織機械工業城市。

③大同、平朔—準格爾—神木、府谷能源工業集中區。這一地區探明煤

炭儲量占全國半數。目前大同市煤產量居全國首位。平朔大露天礦年產1500

萬噸,兩地坑口電站向京津唐供電。隨準格爾、神木、府谷煤田開發,到2000

年本區外運煤炭可達3 億噸,將成為中國巨大的能源工業集中區。

④膠濟線工業集中區。有以紡織、機械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青島市,

著名的動力機械工業中心濰坊市,由石油化工、煤炭、冶金、電力、建材等

工業部門組成的淄博市,還有冶金、機械、輕紡均較發達的濟南市。

華東地區 沿長江下游分布兩個工業集中區:

①以上海市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最大的工業集中帶。輕紡工業在

全國居首要地位。在區內沿長江的滬寧線及太湖東岸軸線上,大、中、小城

市連綿不斷,實為巨大的工業城市帶。上海是區域核心,綜合性工業基不斷

發展的上海石化工業地。輕、重工業產值分別占全國的7.2%和6.5%左右。隨

“四化”建設發展,上海繼續對占90%以上產值的冶金、化工、紡織、機械

和其他傳統工業部門結構進行調整,發展尖端技術工業,同時加強上海與華

東經濟區內原料、能源區域的聯繫,促進結構轉化。

②在沿長江及寧銅(陵)鐵路軸線地帶,組成了馬鞍山市的鋼鐵,銅陵

市的有色金屬冶煉,安慶市的石油化工,蕪湖市的電力、造船、食品輕工等

工業集中區。

華中地區 又可分為3 區:

①武漢大冶黃石鹹寧工業集中區。分布在長江與京廣線的交通樞紐上,

擁有採礦、冶金、機械、化工與輕紡等工業。武漢市以鋼鐵、重型設備製造

著稱。目前正在籌建光纖通訊尖端科學技術工業區。

②河南黃河沿岸工業集中區。豫北有焦作市、新鄉市、濮陽市;隴海線

上發展了鄭州市、洛陽市、三門峽市等工業城市,是紡織、機械、電力等工

業部門集中區。

③湘中工業集中區。由集中在株洲市的有色冶金、化工、電力,湘潭市

的機電,長沙市的機械、輕紡等工業部門構成中國中部重化工業中心。

華南地區 珠江三角洲工業集中區除廣州市工業具有綜合性特點外,

在三角洲內集中發展電子、家用電器、製糖、絲織、食品、造紙等具有全國

意義的工業部門,是中國目前發展最快的出口工業品基地和唯一在農產品原

料加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業集中區。

西南地區 成渝工業集中區,以重慶市為中心的沿長江岸線發展了機

械、化學、鋼鐵、造紙、製糖等工業。沿成渝鐵路發展了一系列製糖工業,

其中內江市被稱為“甜城”。成都地區為中國西南機械、電子、化學工業中

心。

西北地區 以西安市為中心沿隴海線至寶雞發展了關中工業集中區。

工業以紡織、機電、製造業為主,西安市為全國著名的紡織和電工城,鹹陽

市有電子、棉紡及紡織機械製造業。寶雞市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化工設備製造

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