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救援隊

中國國際救援隊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英文縮寫為CISAR(以下簡稱救援隊),於2001年4月27日成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親自授旗。CISAR的主要任務是對因地震災害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建(構)築物倒塌而被壓埋的人員實施緊急搜尋與營救。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解放軍某工程部隊、武警總醫院有關人員組成,目前總計230人左右。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是由部隊官兵、地震專家和醫療救護人員共同組建的隊伍,既是一支多重領導、多部門參與、不同行業人員共存的隊伍;也是一支團結協作、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富有成效的隊伍;更是一支衝鋒在搶險救援最前線的突擊隊和攻堅隊。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英文縮寫為CISAR(以下簡稱救援隊),於2001年4月27日成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親自授旗。CISAR的主要任務是對因地震災害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建(構)築物倒塌而被壓埋的人員實施緊急搜尋與營救。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解放軍某工程部隊、武警總醫院有關人員組成,目前總計230人左右。CISAR配有8大類300多種20000餘件(套)裝備及搜尋犬20餘條。中國國際救援隊是一支達到了聯合國重型救援隊標準的專業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中國國際救援隊共分為三個支隊和一個直屬隊,三個支隊各有5個分隊:搜尋分隊、營救分隊、醫療分隊、技術分隊、保障分隊;直屬隊則由參謀組、技術組、保障組組成。

原則

一隊多用、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保護人類。

精神

團結協作、不畏艱險、無私奉獻、不辱使命、堅守崗位。

任務定位

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

迅速搜尋與營救由於地震或其他災害事故造成城市建、構築物破壞而被壓埋的人員”;對救援隊的素質要求是“反應迅速、機動性高、突擊力強,能隨時執行緊急救援任務”;救援行動由國務院統一協調指揮。救援隊先後參加過新疆伽什、巴楚,雲南大姚、阿爾及利亞、伊朗等國內外大型災害救援。

阿爾及利亞地震救援行動中,第一次參加國際救援行動的中國國際救援隊依靠著先進的科技水平,成功搜救倖存者一名,挖出遇難者四名。在參與救援的三十八支救援隊中,總共只搜救出倖存者兩名,中國國際救援隊是繼法國救援隊之後震區第二支成功搜尋到倖存者的隊伍。聯合國人道主義協調辦公室的官員這樣評價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已經成為國際搜尋救援舞台上一支寶貴的力量。”

主要事跡

成立以來,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認真學習政策理論、地震知識、現場搜救知識和技能,刻苦訓練,開展模擬演練和實戰救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中國國際救援隊同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有緊密聯繫,配合中國外交政策,積極參與聯合國人道主義緊急救援事務,如INSARAG(國際搜尋與救援諮詢組)、UNDAC(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隊)等,同友好國家的救援隊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如瑞士、新加坡、德國、荷蘭等。

2003年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師發生6.8級地震,救援隊首次參加實戰救援,為災區社會穩定、恢復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3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發生6.9級地震,救援隊初次登上國際救援舞台,並搜尋發現了1名倖存者,擴大了中國在國際救援事務中的影響;
2003 年12月1日新疆昭蘇6.1級地震,12月26日伊朗7.0級地震,救援隊都及時趕赴災區執行救援任務。

2004年

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與海嘯災難發生,中國國際救援隊兩批共70人赴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災區,實施了為期4周的人道主義緊急救援行動,共醫治了1萬多名傷病災民。

2005年

10月8日巴基斯坦7.8級地震後,中國國際救援隊派出兩批90人,赴巴基斯坦重災區巴拉考特開展了32天的緊急搜救、醫療救治、疫病防治、災害評估、震後趨勢判定等工作,營救出3名倖存者,救治2785名傷病人,還第一次擔當了現場國際救援協調人,發揮了重要的救援協調作用。

2006年

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

5月27日,印度尼西亞日惹特別自治區發生6.4級地震,救援隊赴重災區班圖爾開展了歷時18天的醫療救治、災害評估和緊急搜救工作,中救援隊承擔了班圖爾災區近1/4傷員的救治工作,共醫治3015名傷員。憑藉過硬的作風、精湛的技術、先進的理念和出色的工作,救援隊成為災區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得到當地政府、民眾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有力地配合了中國整體對外援助行動。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在開展地震救援的同時,積極發揮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作用,先後參加了青海雪崩、天津薊縣山體滑坡救援行動。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CISAR攜帶著生命探測儀、液壓氣墊等專業救援設備和搜尋犬於5月13日凌晨,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都江堰的受災民眾面前。他們身著橘紅色救援服,後背印著醒目的“CHINA”字樣,先後成功救出49名倖存者。

2010年
加勒比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台北時間13日5時53分)發生芮氏7.0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發生芮氏7.3級強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

海地12日發生地震後,中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派出國際救援隊趕赴海地參加救援。1月13日晚,中國國際救援隊從首都國際機場搭乘飛赴海地執行救援任務。據悉,救援隊一行總計68人,由三個分隊組成,包括來自國家地震局的10人專家分隊等。據了解,救援隊隨機攜帶了總價值約1200萬元人民幣的10餘噸救災物資,其中包括救援、通訊、後勤保障、醫療、食品在內等物資設備和三隻搜救犬。

當地時間1月14日凌晨,中國國際救援隊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A6076包機抵達海地首都太子港。 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隊員抵達海地太子港機場之後,帶隊的領導就開了一個碰頭會,安排了一下下面的工作,同時隊員們也開始相互調試設備,準備開始下一步的救援工作。然後,已經有20名的隊員,其中7名是國際救援隊的隊員,4名是醫護人員,然後其它的還有公安部,外交部,地震局和一些新聞媒體的成員。另外他們攜帶了3條搜救犬,直接乘中巴前往聯海團總部坍塌的現場,已經開始了現場勘查和初步救援的工作。1月13日的時候,多米尼加的救援隊就在上午抵達了海地首都太子港,開始進行救援工作。然後13號的下午,美國、法國、冰島、波多黎各等國家的救援隊也都相繼抵達。他們的部分隊員已經前往了聯海團的總部,開展了救援。目前救援的進展並不是非常的快。我們得到的訊息是目前在聯海團的總部已經救出了21名傷員。目前已經是太子港的深夜,一些國家的救助工作已經暫停了。中國國際救援隊剛剛抵達就已經派出了一個20人的小組去現場展開救援工作,反應是非常迅速。

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14日晚19時55分中國國家救援隊共119人,其中北京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60名搜救隊員、武警總醫院30名醫療隊員及國家地震局相關人員等組成,攜帶了兩台大型救援車、9條搜救犬和流動醫院等搜救和醫療設備抵達災區。在這裡他們將要克服高寒、高海拔等多重困難實施救援。

2011年3月 日本宮城縣海域地震

應日本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派遣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15人,於2011年3月13日早晨搭乘民航包機由北京首都機場出發,飛赴日本地震海嘯災區實施人道主義救援。根據這次日本地震海嘯災區需求和日本政府提出的具體要求,中國國際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帶隊,共由15名經驗豐富的救援人員組成。救援隊攜帶搜尋、營救等近4噸裝備,在應對核泄露危險方面,也做了一定預防方案,並帶有相關探測儀器,能保證救援隊伍自身安全。

影響

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

中國以日益開放、成熟的姿態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只有積極參與各種國際事務,才能真實展現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因為有經歷才有發言權和主導權。”總結多年來參加國際救援工作的經驗,宋建新這樣說。

“參與國際救援事務是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平台。國際上任何事務都是分國界、種族以及意識形態的,唯有人道主義救援是沒有分別的。”宋建新認為,“藉助這個平台,不僅可以充分地展示我國在經歷30年改革開放後所形成的綜合國力,還能全面體現黨中央、國務院‘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執政理念,更進一步表達中國積極建設和諧世界的願景。”

“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切實開展國際合作的過程中,救援外交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外交手段,已經成為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外交領域的重要內容。”田義祥說,“救援外交”的開展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密切合作,其不僅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更有利於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認識。

在以往的幾次重大赴外救援行動中,“各救援隊之間充分合作,密切交流,說明了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團結一心。比如在印尼海嘯救援現場自然形成的‘接力合作’,大大提高了災後救援效率,更在國際合作過程中,使各個國家間在災後救援領域取長補短,互相學習與借鑑,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田義祥總結說。

據了解,我國還加大投入力度,在北京鳳凰嶺建設了具備現代化水平的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此外還投入1.1億元組建8支涉及抗洪搶險、醫療防疫、核生化、空中緊急運輸、海上搜救、應急通訊等多個領域的救援“國家隊”,以應對國家重大自然災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