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英文名稱為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 Rescue Team簡稱CISAR),於2001年4月27日成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親自授旗。

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主要任務

CISAR的主要任務是對因地震災害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建(構)築物倒塌而被壓埋的人員實施緊急搜尋與營救。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解放軍某工程部隊、武警總醫院有關人員組成,目前總計230人左右。CISAR配有8大類300多種20000餘件(套)裝備及搜尋犬20餘條。中國國際救援隊是一支達到了聯合國重型救援隊標準的專業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成立七年多來,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認真學習政策理論、地震知識、現場搜救知識和技能,刻苦訓練,開展模擬演練和實戰救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參加救援年表

2003年開始,救援隊實施了國內、國際共7次地震救援行動,經受了實戰檢驗。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師發生6.8級地震,救援隊首次參加實戰救援,為災區社會穩定、恢復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3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發生6.9級地震,救援隊初次登上國際救援舞台,並搜尋發現了1名倖存者,擴大了我國在國際救援事務中的影響;

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蘇6.1級地震,12月26日伊朗7.0級地震,救援隊都及時趕赴災區執行救援任務。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與海嘯災難發生,中國國際救援隊兩批共70人赴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災區,實施了為期4周的人道主義緊急救援行動,共醫治了1萬多名傷病災民。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級地震後,中國國際救援隊派出兩批90人,赴巴基斯坦重災區巴拉考特開展了32天的緊急搜救、醫療救治、疫病防治、災害評估、震後趨勢判定等工作,營救出3名倖存者,救治2785名傷病人,還第一次擔當了現場國際救援協調人,發揮了重要的救援協調作用。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亞日惹特別自治區發生6.4級地震,救援隊赴重災區班圖爾開展了歷時18天的醫療救治、災害評估和緊急搜救工作,我救援隊承擔了班圖爾災區近1/4傷員的救治工作,共醫治3015名傷員。

先進的理念

憑藉過硬的作風、精湛的技術、先進的理念和出色的工作,救援隊成為災區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得到當地政府、民眾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有力地配合了我國整體對外援助行動。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在開展地震救援的同時,積極發揮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作用,先後參加了青海雪崩、天津薊縣山體滑坡救援行動。

對外協調

中國國際救援隊同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有緊密聯繫,配合中國外交政策,積極參與聯合國人道主義緊急救援事務,如INSARAG(國際搜尋與救援諮詢組)、UNDAC(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隊)等,同友好國家的救援隊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如瑞士、新加坡、德國、荷蘭等。

參加汶川地震救援

汶川地震發生後,CISAR攜帶著生命探測儀、液壓氣墊等專業救援設備和搜尋犬於5月13日凌晨,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都江堰的受災民眾面前。他們身著橘紅色救援服,後背印著醒目的“CHINA”字樣,先後成功救出了49名倖存者。

由中國地震局12人、北京軍區某部工兵團150人和武警總醫院22人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正在北京南苑機場整裝待發,將奔赴汶川災區,負責搜尋、營救和醫療救護任務。另外,還有近40人的國家地震災害現場工作隊也整裝待發,將奔赴災區進行災
害評估。

5月12日22時20分,成都太平寺機場

兩架白色的伊爾-76型軍用運輸機劃破濃重的夜幕降落,一支身穿橘紅色制服、頭戴紅色頭盔、腳蹬黑皮靴的隊伍沖了出來,奔向早已等候在那裡的軍用卡車。
在他們制服的背後印著:“CHINA(中國)救援”。

此時,在都江堰聚源中學救災現場考察的溫家寶,正給大家鼓勁“再堅持一下,專業的救援隊伍正在向災區趕來,他們馬上就到。”

剛下飛機、乘軍用卡車趕來的這支隊伍,就是總理說的專業救援隊——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以下簡稱國家救援隊)。

國家救援隊對外也稱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於2001年4月27日。組建目的,是專業搜救在地震或其他災害事故中被壓埋的倖存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曾親自為其授旗。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陳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了它的順利運轉,有關部門成立了國家救援隊重大事項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涉及中國地震局、外交部、商務部、總參作戰部、空軍司令部、武警總部、北京軍區、武警總醫院等多個機構。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負責救援隊日常的協調工作。相關的技術、培訓和物資保障則由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承擔。

國家救援隊在5月12日20時許從北京南苑機場起飛趕往四川,當時離地震發生不到6個小時。

整個隊伍由150名救援人員、22名醫護人員和12名地震專家組成,他們分別來自於北京軍區某部工兵團、武警總醫院和中國地震局。在組織結構上,救援隊下設3個支隊,每個支隊約60人,又分為搜尋分隊、營救分隊、醫療分隊、技術分隊和保障分隊。

此次奔赴四川是國家救援隊組建以來第10次執行救援任務。此前,這支隊伍曾出現在阿爾及利亞地震、巴基斯坦地震、印度洋海嘯、青海門源雪崩等災難現場。

5月13日凌晨,國家救援隊趕到都江堰。隨即,分成幾組分別奔赴災情最為嚴重的聚源中學、都江堰中醫院、都江堰新建國小等地展開搜救。

救援工作就是在與時間賽跑。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副主任譚先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救援隊能否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是衡量其素質的重要指標。在國際救援中有一條慣例,哪個國家的隊伍先到,哪個國家就負責其他隊伍的協調工作,“這既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榮譽”。

跟隨隊員一起趕到都江堰的還有12隻搜救犬、兩輛地震救援車、一輛應急指揮車和其他大量的器材設備。

據陳虹介紹,國家救援隊在配備上與已開發國家的不相上下,主要有7大類——搜救裝備、營救裝備、緊急醫療裝備、通訊設備、動力照明設備、個人防護裝備和後勤保障設備等。這支隊伍每年都要進行多次的專業化搜救訓練,在北京近郊鳳凰嶺建有近20畝的訓練基地。

地震後,坍塌的建築一般犬牙交錯,常會給掩埋者留出一些狹小的生存空間。這些縫隙也是國家救援隊搜尋的重點。在都江堰中醫院和新建國小,隊員很快就在廢墟下的牆角處發現了倖存者,前後營救出19名生還者。但在聚源中學,進展卻異常緩慢。

那裡的整棟教學樓粉碎性垮塌,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空間和縫隙。這支配備有眾多先進儀器的救援隊,只能用手刨挖,一層碎石清理後,就是一層屍體。在這裡,他們救出了兩名倖存者。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廣輝認為,不能僅從救出的倖存者數量來評判國家救援隊,因為他們往往承擔的是其他救援人員無法營救的生還者,“其他隊伍把(廢墟)表層的都救了,國家隊救的是底下的,救一個人至少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甚至一天”。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綿竹,當地消防隊發現一個男孩被壓在兩座高牆下的中間地帶,卻只能用巨型吊車支撐著隨時可能坍塌的危牆,不敢輕舉妄動。僵持了數十小時,直到國家救援隊出現,孩子才得以獲救。

這支隊伍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也是目前唯一的直接受國務院調遣的救援隊。

位於綿竹的東方汽輪機廠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地震時,該廠數十名頂級專家正在葉片車間開會,被埋在廢墟下。

5月13日上午,溫家寶趕到東方汽輪機廠,要求全力搜救被埋專家。當晚19點,國家救援隊從都江堰連夜趕往綿竹,參與搜救。最後,營救出十餘人,其中包括3名國寶級專家。

次日,總理分別到受災最嚴重的北川和映秀鎮考察。5月15日下午14時,國家救援隊的一支乘直升機趕到映秀鎮;5月16日晚,國家救援隊出現在北川縣城。第二天,對該縣進行了“拉網式”的搜救,並營救出一位被埋100多個小時的老人。

國家救援隊雖然優秀,但畢竟只有100多人,在一個受災面積接近浙江省的地面上,總是顯得力不從心。國家地震局搶險救援司司長黃建發在談到這支國家隊時說,它的“力量太少,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