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簡稱民革廣西區委)是省一級民革組織。 1950年9月1日,民革廣西省分部籌備委員會在南寧成立,召集人為民革第一屆中央委員陳此生。 1954年4月,民革廣西省第一屆委員會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民革廣西四屆委員會積極推動成員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簡稱民革廣西區委)是省一級民革組織。
1950年2月,民革中央派中央委員、建國前在廣西參加抗日反蔣民主活動、支持人民解放戰爭、在香港參加民革組織的李任仁、陳此生、呂集義三人組成民革華南臨時工作委員會廣西執行小組,指定李任仁為召集人,負責籌建廣西民革組織。
1950年9月1日,民革廣西省分部籌備委員會在南寧成立,召集人為民革第一屆中央委員陳此生。籌備委員會成立後,對原有“民革”、“民聯”、“民促”會員進行重新登記,並按照民革中央制定的組織路線,以原國民黨和與國民黨有歷史聯繫的中上層人士為主要發展對象,陸續發展黨員。先後建立了民革南寧、桂林、柳州、梧州市委員會和支部基層組織。
1954年4月,民革廣西省第一屆委員會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民革廣西四屆委員會積極推動成員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文革”期間,廣西民革組織受到極大衝擊,被迫停止活動達十年之久,黨員人數由原來的500多人驟減到210人。1977年11月,自治區民革臨時領導小組經選舉產生,由呂集義任組長,恢復組織活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指引下,民革廣西區委帶領廣大黨員為我區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五十多年來,民革廣西區委始終如一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高舉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旗幟,繼承和發揚孫中山“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的精神,在複雜的國際形勢和重大政治風浪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與中共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圍繞中共廣西區委、區政府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建設三個文明,譜寫了多黨合作的新詩篇。
五十年多來,民革廣西區委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思想建設為核心,以組織建設為保證,注重組織的發展、鞏固和後備幹部的培養,從而不斷使我們的隊伍有新鮮血液的補充,不斷使領導班子在新老交替中得以實現政治交接。至2006年12月止,廣西民革已有直屬工委1個,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玉林、貴港8個地級市委組織,百色市右江區、宜州市、蒼梧縣、容縣4個市(縣)級組織和欽州市籌備委員、崇左市、來賓市、靖西縣、河池市4個市(縣)級支部,基層組織(支部)156個。黨員人數發展到2419人(截至2006年12月)。黨員中現有281名各級政協委員、51名人大代表。其中全國人大代表2人、全國政協委員4人;自治區人大代表6人、政協委員28人;擔任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1人,擔任地級市副市長1人、人大副主任1人、政協副主席8人。他們在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團結廣大民革黨員一道,為加快經濟發展,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十多年來,民革廣西區委始終不忘孫中山先生統一中國,振興中華的遺志,始終把弘揚孫中山愛國思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作為工作的重點,在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充分發揮民革特色,通過黨員和親友的通訊和互訪,組織桂台兩地民間團體進行學術、文化、書畫等交流,聯絡並協助台灣同胞來桂投資和捐資辦學等,從親情到友情,從文化到經濟,為加強兩岸的互通,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1985年,民革廣西區委創辦了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民所有制普通高等學校邕江大學。該校創建20多年來,已向社會輸送了8000多名各類高等專業人才,現在校學生3400多人,每年畢業生就業率達80%以上,學校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管理更趨規範,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社會影響進一步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政治經濟效益。
民革廣西區委已經十一屆,歷任主委為陳此生、呂集義、黃啟漢、韋瑞霖、吳景峰、陳震宇,現任主委為劉新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