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石窟

窟內,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 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 十九窟,正中是釋迦坐像,高16.7米,是雲岡石窟第二大佛雕。

一、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浩瀚沉寂的沙漠中閃耀著一葉綠洲:祁連山融化的雪水澆灌出生機勃勃的敦煌。
敦煌的東南,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儘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莊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裡,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 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一千五百年。如今,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 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除此之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畫廊。
奇蹟,為何出現在這荒遠的大漠之中?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磐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從這座延續千餘年的形象的史料庫里,學者們探尋著中國西北同中亞、南亞各國的歷史、經濟、文化的錯綜複雜的交流關係。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裡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幾十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不使人印象深刻。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古代,莫高窟是人們寄託精神和感情的神秘境界,至元朝,這裡一直香火不斷。明清以來,逐漸冷落,鮮為人知。到1900年的某一天,負責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清掃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這一偶然,日後竟成為二十世紀世界考古學的一項重大發現。訊息不脛而走,一些在中亞活動的探險家聞風而至,一批又一批的雕塑、壁畫和數以萬計的文書被盜往海外,東京、倫敦、巴黎、莫斯科--都有了藏經洞的遺書和敦煌文物,隨之世界上形成了以敦煌石窟、敦煌藏經洞遺書和絲路歷史三部分組成的“敦煌學”。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
近些年來,國際“敦煌熱”高潮迭起。這座古老的寶庫不斷激發著人們的想像和探尋。莫高窟的魅力,千年不衰。

二、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 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 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石窟位於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內,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距天水市45公里。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在西秦嶺北支脈的東段,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 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其中,以麥積山石窟最為著名。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麥積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民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貼上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三、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這裡有一條伊水,河兩岸是香山和龍門山。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裡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米。
奉先寺的不平凡,在於中間那尊巨大的盧舍那雕像,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誠,再看邊上的天王、力士像,則是面目猙獰、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緻,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異在解放前被美國人勾結我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裡有豐富的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裡。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讚這裡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四、雲崗石窟

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 公里。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雲岡,故取名為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一公里,雲岡石窟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這裡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部完成於公元495 年,歷時40餘年,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餘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雲岡石窟分為東區、中區和西區。一窟、二窟,位於石窟群的東端,這裡風化比較嚴重,只有第一窟東壁後下部故事浮雕仍保存較完整。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12個長方形石孔。這裡分為前後兩室,後室內有一佛二菩薩雕像。這些雕像體態自然,衣飾流暢,面容豐滿,是隋唐時期的衣冠服飾和造像風格,為北魏以後加刻的作品。
第四窟,窟前有四層木構清代建造的樓閣,頂飾琉璃,頗為華麗。窟內,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 人,一隻腳上站立12人。大佛周圍,小佛圍繞,互相映襯,甚為壯觀。
雲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五窟六窟毗連成一組雙窟,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琉璃瓦頂,頗為壯觀。此窟規模宏偉,雕飾瑰麗,技法熟練,為雲岡藝術之精華。第五窟內中央坐佛高17米,為從佛之最,外貌經唐代泥塑重裝。四壁滿雕佛龕造像。拱門兩側,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六窟中央是連線窟頂的兩層高達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滿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窟頂刻有33天神像和各種騎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為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中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的雕像。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鏇飛舞,舞姿輕爽動人,感染力很強。
第八窟,與第七窟相似,窟內西側刻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首羅天,這在雲岡洞窟中,是極為罕見的。
第九窟,有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飛天、樂舞伎動作優美,造型別致,衣飾流暢,動感強。
第十窟,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十窟明窗上部,石雕群佛精巧,是遊人比較注目的地方。
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其它壁上,滿刻佛龕造像。
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蕭、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史的重要史料。
十三窟,正中端坐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托壁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中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有七佛雕像,姿態飄逸,雕飾俊美,甚為引人。
十四窟風化嚴重,西壁上部,尚存有部分造像及東側方形佛柱。
十五窟,有一萬餘尊小佛座像,人們稱之為萬佛洞。
十六窟,這是和三窟同時開鑿的、和以下各窟合稱“曇曜五窟”。窟形橢圓,中間巨佛立於蓮柱上,周壁雕有千佛、佛龕。
十七窟,正中之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東西兩壁有佛龕,東西是坐像。
十八窟,正中為釋迦立像,高15米,右壁袒露,身披袈裟,刻畫細膩,衣紋線條逼真,生動感人。
十九窟,正中是釋迦坐像,高16.7米,是雲岡石窟第二大佛雕。
二十窟,在雲崗石窟中部西隅。窟前立壁在遼代前塌毀,造像露天。主像為釋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大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為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雲岡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整個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及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寶貴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