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之美:帝王陵寢建築

中國古建築之美:帝王陵寢建築

內容簡介 《中國古建築之美:帝王陵寢建築(地下宮殿)》以時代為主線,分別介紹秦、漢、南朝、唐、 宋、明、清諸帝陵,按陵寢建制,展現帝王陵寢建築神秘的藝術特色。 陵寢建築為中國古建築中一個重要部分,其形制受當時社會思想、國力強弱、建設技術的影響而演變。由商、周時期的不封不樹,秦、漢的高大封土,唐代的因山為陵,到明、清的寶城寶頂及其龐大建築群,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形成現有規制。帝王陵寢建築總體布局的藝術氣勢宏大壯觀,單體建築更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和瑰麗奇特的色彩效果,呈現出豐富生動的形象。

基本信息

目錄

論文

序一

序二

序三

帝王陵寢分布圖

西安市周邊帝王陵寢導覽圖

陵寢建築形制與藝術——探索神秘的藝術殿堂

墓葬起源與陵墓建築

由不封不樹到寶城寶頂

回絕壯觀的皇家陵寢

珍奇的藝術寶庫

陵寢的單體建築與總體布局——展現多彩多姿與氣勢宏偉之建築風貌

秦始皇陵

漢武帝茂陵

南朝帝陵

唐太宗昭陵

唐高宗、武則天乾陵

前蜀高祖永陵

北宋八陵

明太祖孝陵

明十三陵

清初關外三陵

清東陵

清西陵

圖版

帝王陵寢建築

秦陵

南朝陵

唐陵

宋陵

明陵

清陵

附錄一 建築辭彙

附錄二 中國古建築年表

序言

中國的古代建築源遠流長,從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遺址 ,可以考證的實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當然,戰國以前,建築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歲月,秦漢以降,隨著生產的發展,國家的統一,經濟實力的提升,建築的技術和規模與時俱進,建築藝術水平也顯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餘年間,建築發展高峰迭起,建築類型異彩紛呈,從規劃設計到施工製作,從構造做法到用料色調,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之林,獨放異彩,獨樹一幟。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靈的是建築。今天的炎黃子孫佇立景山之巔,眺望金光燦爛雄偉壯麗的紫禁城,誰不產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視護城河邊的故宮角樓,誰不感嘆先人的巧奪天工。

珍愛建築就是珍愛歷史,珍愛文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從成立之日起,即把整理出版中國傳統建築、弘揚中華文明作為自己重要的職責之一。20世紀50、60年代出版了梁思成、劉敦楨、童高、劉致平等先生的眾多專著。改革開放之初,本著搶救古代建築的初衷,在楊俊社長主持下,制訂了中國古建築學術專著的出版規劃。雖然財力有限,仍撥專款20萬元,組織建築院校師生實地測繪,邀請專家撰文,從而陸續推出或編就了《中國古建築》、《承德古建築》、《中國園林藝術》、《曲阜孔廟建築》、《普陀山古建築》以及《頤和園》等大型學術畫冊和5卷本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前三部著作1984年首先在香港推出,引起轟動;《中國園林藝術》還出版了英、法、德文版,其中單是德文版一次印刷即達40000冊,影響之大,可以想見。這些著作既有專文論述,又配有大量測繪線圖和彩色圖片,對於弘揚、保存和維護國之瑰寶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際套用價值。誠然,這些圖書學術性較強,主要為專業人士所用。

1989年3月,在深圳舉行的第一屆對外合作出版洽談會上,我看到台灣翻譯出版的一套《世界建築全集》。洋洋10卷主要介紹西方古代建築。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卻只有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等三五幅圖片,是中國沒有融入世界,還是作者不了解中國?作為炎黃子孫,別是一番滋味湧上心頭。此時此刻,我不由得萌生了出版一套中國古代建築全集的構想。但如此巨大的工程,必有充足財力支撐,並須保證相當的發行數量方可降低投資風險。既是合作出版洽談會,何不找台灣同業攜手完成呢?這一創意立即得到《世界建築全集》中文版的出版者——台灣光復書局的回響。幾經商榷,合作方案敲定:我方組織專家編撰、攝影,台方提供10萬美元和照相設備,1992年推出台灣版。1989年11月合作出版的簽約典禮在北京舉行。為了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按期完成任務,我們決定以本社作者為主完成本書。一是便於指揮調度,二是鍛鍊隊伍,三能留住智慧財產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