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百態:古代佛門

中國古代社會百態:古代佛門

《中國古代社會百態:古代佛門》本書共分十大類,主要從佛門信徒出家的原因及他們的修行活動、慈心善行、叢林清規、禪師風姿、著述創作等幾方面人手,通過大量帶有故事情節的事例,生動描述了古代僧人形式多樣的修行生活和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全書共分十大類,主要從佛門信徒出家的原因及他們的修行活動、慈心善行、叢林清規、禪師風姿、著述創作等幾方面入手,通過大量帶有故事情節的事例,生動描述了古代僧人形式多樣的修行生活和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佛教自東漢末年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以其強盛的生命力,滲透到哲學、倫理、文學、美術、音樂、科技等領域,產生了具有悠久歷史和巨大魅力的佛教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國古代社會百態”叢書之一。 

佛教在兩漢之際從印度傳人中國後,經過中國僧人及其信徒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文化,從而廣泛地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本書共分十大類,主要從佛門信徒出家的原因及他們的修行活動、慈心善行、叢林清規、禪師風姿、著述創作等幾方面人手,通過大量帶有故事情節的事例,生動描述了古代僧人形式多樣的修行生活和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全書資料豐富,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是文史愛好者及佛教研究者很好的閱讀、參考書目。

本書目錄

前言

一、虔誠篤信入佛門——出家的因緣

1.前世因緣今世成

2.書生出家傳佛法

3.聽經悟道人佛門

4.生活貧困依佛門

5.疾病纏身求佛佑

6.一念覺悟歸禪門

7.為保全忠孝而出家

8.從朱門走向空門

二、百行戒為先——傳戒受戒與持戒

1.斬斷萬根煩惱絲

2.三壇傳受具足戒

3.愚昧無知的燒戒疤

4.戒牒與度牒

5.在家居士的受戒

6.以戒為師持戒嚴

7.開戒、舍戒與破戒

三、叢林清規律佛門——寺院的管理

1.寺院之首——住持

2.列職與序職

3.叢林家風看安居

4.打禪七與念佛七

5.掛單與安單

6.觸犯清規戒律的處罰——肅眾

7.農禪並重的普請

8.警世醒人話鐘鼓

四、緇衣芒鞋誦經拜佛——僧尼的日常生活與修行

1.幸為福田衣下僧

2.一位和尚一份齋

3.天下名山僧占多

4.芒鞋踏破嶺頭雲

5.坐禪垂垂渾人定

6.虔誠念佛歸淨土

7.朝暮課誦除邪念

8.布薩誦戒說懺悔

9.滅罪生慧修懺法

五、清淨之中的熱鬧——法會與節日

1.水陸法會度亡靈

2.焰口法會施餓鬼

3.浴佛法會結佛緣

4.盂蘭盆會行孝道

5.說唱並用的俗講

6.中印合璧的臘八節

7.信徒爭燒地藏香

六、慈心善行普度眾生——佛門的慈善活動

1.積累功德的布施

2.平等供養的賑濟

3.眾生平等不殺生

4.放生得善報

5.名揚天下的孝僧

6.治病救人數醫僧

7.造橋鋪路結善緣

8.挖井造林濟世人

七、冰清玉潔高風亮節——佛門高僧的品行

1.沙門不敬王者

2.山林佛教遠王侯

3.西行求法取真經

4.生公說法石點頭

5.東渡扶桑傳法音

6.不慕紫衣不避刑

7.刺血為墨寫佛經

八、博學多才含章秀髮——佛門的著述與創作

1.天文歷算看一行

2.自利利人的佛門醫學

3.古代印刷佛門始

4.傳經譯典求真諦

5.萬卷書中修僧史

6.留得塵緣作詩僧

7.草書自展狂僧意

8.自古佛門畫僧多

9.佛教雕塑現佛性

10.悠和淡靜聽佛樂

九、不風流處也風流——禪師風姿

1.呵佛罵祖悟自性

2.互斗機鋒成公案

3.棒喝交加臨濟禪

4.綿密回互曹洞禪

5.師徒唱和溈仰禪

6.孤危聳峻雲門禪

7.一切現成法眼禪

8.三關難透黃龍禪

9.隨方就圓楊岐禪

十、亦僧亦官亦僧亦俗——佛門與世俗社會的交往

1.僧尼的參政之風

2.文人墨客皈依佛門

3.世俗生活的誘惑

4.製造神靈詐錢財

5.儒佛調和成一家

6.渡盡劫波兄弟在

精彩書摘

一、虔誠篤信入佛門——出家的因緣

出家指脫離家庭之生活,修佛門之淨行。佛教為什麼要求一部分信徒出家呢?這是因為信徒如果有家庭的牽累,就很難專心致志地修行。為了去除塵世中家庭生活所帶來的障礙和煩惱,無牽無掛地獻身佛門,於是就號召一部分信徒捨棄家庭生活到一個清靜無為的環境中去集中精力學佛,也就是到寺院中剃度為僧,成為“住持佛法”的信徒。這樣的信徒就被稱為僧尼。贊寧《僧史略》卷上有:“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

僧尼為什麼要出家,這一向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在俗人看來。出家是與萬念俱灰、走投無路、看破紅塵等詞語聯繫在一起的,每個人在出家前似乎都有一段悽慘悲涼的故事。事實上這僅僅是部分人的出家原因。不少人並不是由於避世厭世而遁入空門,他們有信仰,而純正的信仰可以促使他們鑽研佛法,淨化心靈。按照佛教的說法,每位僧尼在出家前都與佛有緣,但各人的因緣又有其不同之處。

1.前世因緣今世成

智(豈頁)大師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俗姓陳,字德安。父親陳起祖,梁元帝時為散騎常侍,封益陽侯,可見智(豈頁)出身門第之高。。相傳智(豈頁)的母親懷孕的時候,經常在夢中看見五彩瑞雲,就像飄浮的白雲一樣在她的懷中縈繞。當她每次想要把那瑞雲驅散時,就聽見天上有神仙對她說:“這是前世的因緣,是福德將要到來的徵兆,不可驅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