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古琴曲

中國十大古琴曲

古琴曲專指用古琴演奏的曲子,需注意並不等於古老的琴曲。中國古琴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流傳至今。琴、棋、書、畫它被譽為四藝之首,古琴是中國之中占據著中國古典樂藝術的最高點。

介紹

中國十大古琴曲是“流水   ”、“瀟湘水雲”、“梅花三弄”、“陽關三疊”、“醉漁唱晚”、“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陽春白雪”。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俞伯牙在江邊撫琴,唯鍾子期從中聽懂山之雄渾、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離鄉背井的淒涼中夾雜著離別後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嵇康辭世,從此而絕的廣陵散,再現當年聶政刺王的俠肝義膽,今人有興有幸得見,可謂幸甚。

古琴名曲

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流水》一曲初見於1425年的《神奇秘譜》中,原譜無解析。後來在1552年《太音傳習》琴譜中收錄了此曲,其原譜中附有原文解析:友山考譜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知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鍾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然此二曲屢考無吟,不敢妄議,以俟後之君子。  

中國十大古琴曲 中國十大古琴曲

歷代收錄琴譜流水

最早見於1425年的《神奇秘譜》中。

歷代琴譜收錄(愛-古琴-)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西麓堂琴統1525凡十段
自遠堂琴譜1802宮音 凡七段
風宣玄品1539不分段
枯木禪琴譜1893宮音 凡七段
琴學初津1894高山流水 宮音 凡十五段
琴譜合璧1609宮音 凡八段
太音傳習1552宮調不分段
古音正宗1634宮音 凡八段
重修真傳琴譜1585凡八段

廣陵散

中國十大古琴曲 中國十大古琴曲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十曲之一。   據《神奇秘譜》收錄的《廣陵散》琴曲中原文解析曰:臞仙按《琴史》曰:晉書載廣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嘗游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淸辨,因索而弾之為廣陵散曲。聲調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時司馬懿為大將軍,康與鍾會為長史。會每與康交,而康不為之禮,會以此憾之,因譛康欲助毌丘儉。司馬懿旣昵信會,遂害之。康將刑東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己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悔焉,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與,後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已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其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後孝己會止息意,續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僅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歷代琴譜收錄廣陵散

愛--古--琴-歷代古琴譜庫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西麓堂琴統1525總四十一拍
風宣玄品1539總四十一拍
蕉庵琴譜1868慢商調慢二一徽 凡十段
神奇秘譜1425慢商調 凡四十一拍
琴苑心傳全編1667慢商調
古音正宗1634慢商調凡九段
琴學初津1894凡十段
琴學叢書1910蕉庵刻本 凡十段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   。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閒,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世上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段,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

《天聞閣琴譜》解析此曲:原操為唐人陳子昂所作。蓋取秋髙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鵠鴻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後之學者,遂互相唱和,分律變調。操雖數種,而音調皆同。惟獨此操氣疏韻長,通體節奏凡三起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渺,序雁行以和鳴,倐隱倐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旣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羣,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歷代琴譜收錄平沙落雁

歷代古琴譜庫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臥雲樓琴譜1722徵羽調 凡四段
存古堂琴譜1726徵羽音 凡七段
琴書千古1738凡七段
指法匯參琴譜1821徵羽音 凡六段
天聞閣琴譜1876凡七段
枯木禪琴譜1893羽音 凡五段
五知齋琴譜1721徵羽音 凡七段

瀟湘水雲

瀟湘水雲 瀟湘水雲

《神奇秘譜》 解題中說,作者“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其時元兵南下,文人相率南遷。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雲水奔騰的景象,喚起他熱愛祖國山河,感慨時勢飄零,想望隱遁生活等複雜心情。此曲便應景而生。音樂利用散音按音應合與盪吟(即大幅度的吟音)等手法,成功地表現了雲水掩映、煙波浩渺的藝術境界。現存曲譜多達50種。明代曲譜原為10段,清代發展為18段。  

歷代琴譜收錄瀟湘水雲

歷代部分琴譜收錄琴譜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杏莊太音補遺1557凡十段
琴書大全1590凡十段
西麓堂琴統1525凡十一段
臥雲樓琴譜1722蕤賔調 凡十三段
存古堂琴譜1726蕤賔調 凡十五段
玉梧琴譜1589凡十段
五知齋琴譜1721蕤賔調 凡十八段
自遠堂琴譜1802徵調商音 凡十三段
神奇秘譜1425凡十段

醉漁唱晚

《醉漁唱晚》為古曲,《西麓堂琴統》中記述此曲為陸魯望與皮日休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詩人,曾寫過具有人民性的《正樂府十首》等。世上流行的版本據說傳自張孔山。《太音補遺》稱此曲有張仲宗詞中“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閒煩惱”之意。 《五知齋琴譜》中認為《醉漁唱晚》為後世隱流所作,亦古調也。與漁歌音同而調異。此曲實有笑傲煙雲、醉鄉酣美之意,非塵埃奔走、粗心浮氣所能領其趣也。“瓮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聆斯曲亦當作如是解。  

歷代琴譜收錄醉漁唱晚

歷代琴譜記載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自遠堂琴譜1802商音 凡十二段
杏莊太音補遺1557凡十段
西麓堂琴統1525凡九段
大還閣琴譜1673徵音 凡十二段
琴學初津1894宮音 凡十二段
五知齋琴譜1721徵音 凡十二段
悟雪山房琴譜1835中呂均商音 凡十二段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歷代琴譜收錄部分列表

歷代琴譜名稱琴譜撰刊年代琴曲簡介——”愛 古 琴”
自遠堂琴譜1802宮音 凡十段
杏莊太音補遺1557凡十段
西麓堂琴統1525凡十段
琴書大全1590凡十三段
玉梧琴譜1589凡十段
藏春塢琴譜1602亦名王妃引 凡十段
伯牙心法1609宮音 凡十三段
天聞閣琴譜1876宮音 中呂均 凡十段
神奇秘譜1425凡十段
悟雪山房琴譜1835宮音 凡十二段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陽關三疊

中國十大古琴曲 中國十大古琴曲

《陽關三疊》樂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聯繫。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等。而且有些詩人同王維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個世紀,可見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況。  

歷代古琴譜收錄陽關三疊

部分琴譜收錄列表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琴書千古1738凡三段
真傳正宗琴譜1589淒涼調 凡三段
陽春堂琴譜1611凡三段
龍湖琴譜1570凡九段
新傳理性元雅1618別調淒涼 凡三段
太古正音琴譜1611凡三段
琴學入門1864商音
新刊發明琴譜1530凡三段
琴譜合璧1609淒涼調 凡三段
愛 古*琴 整理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

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錶示問句,下降的曲調錶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歷代收錄漁樵問答琴譜列表

歷代琴譜收錄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杏莊太音許續譜1560凡六段
琴書大全1590凡六段
文會堂琴譜1596凡六段
藏春塢琴譜1602凡六段
真傳正宗琴譜1589商音 凡八段
天聞閣琴譜1876徵音商調 凡十段
枯木禪琴譜1893宮音 凡九段
悟雪山房琴譜1721中呂均徵音 凡七段
琴學入門1864徵音 凡十段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淒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此曲全段都離不開一個“淒”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淒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淒楚,低則深沉哀怨。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詩”。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