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

冰、歌劇:王 鼎、苗文華話劇:王 璐歌劇:王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

梅花獎全稱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始創於1983年,每年一評,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是我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

梅花獎
[編輯本段]獎項簡介
梅花獎的全稱是“中國戲劇梅花獎”,是我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始創於1983年,每年一評,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是中國戲劇界優秀中青年演員的最高獎項。當時,經歷了10年浩劫的中國戲劇舞台蕭條沉寂,演員青黃不接。為了使戲劇表演藝術重新煥發青春,中國戲劇家協會《戲劇報》(即《中國戲劇》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寓意,設立了我國第一個以表彰和獎勵優秀戲劇表演人才、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戲劇事業為宗旨的戲劇大獎——梅花獎,首屆推出了包括劉長瑜、李維康、李雪健等人在內的15朵鮮艷的“梅花”,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截至到2007年,梅花獎已走過了23個春秋,共評出涵蓋47個劇種、30個省、市、自治區(除青海、新疆以外)和香港、台灣的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獲獎演員523名551人次,其中28人二度梅,3人(尚長榮、茅威濤、宋國鋒)梅花大獎(三度梅)。 
自第14屆起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自第11屆起增設二度梅,自第17屆起增評民間職業劇團的演員,自第19屆起增設梅花大獎並評出了第一位獲得者尚長榮,自23屆起,每兩年一評。
[編輯本段]歷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情況
第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84年)
戲曲:張繼青、葉少蘭、任跟心、曉 艇、劉長瑜、李維康、郭澤民、谷文月、劉玉玲、王曼苓
話劇:李雪健、尚麗娟、劉文治、馮憲珍、蔣寶英
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85年)
戲曲:茅威濤、茅善玉、洪雪飛、楊淑蕊、劉 萍、遲小秋、尚長榮、孫毓敏、張學津、侯少奎
話劇:周 玲、蘇金榜李邦禹、梁 彥、羅歷歌
歌劇:季小琴、房新華
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86年)
戲曲:裴艷玲、汪世瑜、王立軍、於盛樂、閻桂祥、李光、張惠雲
話劇:丁嘉麗
歌劇:彭麗媛
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87年)
戲曲:計鎮華、華文漪、塗玲慧、湯玉英、馬 蘭、田桂蘭、蔡正仁、王鳳芝、雷 英、張寄蝶、岳美緹、華 雯、王玉蘭、王芝泉、李二娥
話劇:呂曉禾、王 宇、梁冠華、張國立、溫玉娟
歌劇:楊洪基
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88年)
戲曲:馮玉萍、石小梅、楊至芳、武俊英、馬玉璋、宋丹菊、劉 芸、蔡瑤銑、趙葆秀、霍俊萍、戴春榮、馬少良、高翠英、劉秀榮、王奉梅
話劇:奚美娟、宋國鋒、野 芒、韓童生、張秋歌
歌劇:劉維維
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89年)
戲曲:王萬梅、葉金援、左大玢、郭彩萍、馮剛毅、沈健謹、雷保春、曾靜萍、鄧 敏、陳美蘭、古小琴、朱世慧、楊春霞、王清芬、沈鐵梅
話劇:劉 遠、王 巍、宋 潔、李 放、盧志啟
歌劇:萬山紅、郭衛民
滑稽戲:張克勤
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0年)
戲曲:牛淑賢、黃孝慈、馬淑華、許愛英、虎美玲、于魁智、辛寶達、陳智林、張靜嫻、言興朋、李秀雲、王樹芳、李靜文、周 龍、張幼麟
話劇:賈占紅張志中、楊 青、魏積安、譚宗堯
歌劇:張積民、陳素娥
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1年)
戲曲:白淑賢、胡小鳳、楊乃彭、栗桂蓮、薛亞萍、宋轉轉、胡和顏、李金枝、楊 赤、林繼凡、李喜華、谷秀榮、丁 凡、胡錦芳、蘇國璋、陳 俐、王永光、鄧宛霞馬文錦、王繼珠、馬忠琴、王海波
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2年)
戲曲:王玉珍、鄧沐偉、田蔓沙、邢美珠、劉趙黔、杜玉梅、李維銓、吳國華、邱 玲、宋 麗、張 虹、張愛珍、陳 瑜、陳巧茹、陳淑敏、黃小午、黃新德、崔連潤
話劇:寧 才、李 琦、楊樹田、吳珊珊、宋丹丹、鍾 浩、夏 軍、瞿萬臣、濮存昕、劉曉明
歌劇:金 曼、顧 欣、唐德君
滑稽戲:顧 薌
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3年)
戲曲:小香玉、馬惠民、劉海波、關靜蘭、李經文、李樹建、張鳳蓮、陳乃春、陳淑芳、楊仲義、周雲娟、侯丹梅、賀小漢倪同芳、章 蘭
話劇:王麗雲、王學圻、王曉梅、劉 燕、賈玲珍
歌劇:米東風、秦魯鋒
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4年)
二度梅:茅威濤、劉芸
戲曲:李仙花、喻海燕、梁偉平、馬莉莉、王藝華、史 敏、張曼君、陳少雲、李龍斌、龍 紅、王蓉蓉、秦雪玲
話劇:朱 茵、周 紅、馬 路、呂 涼
歌劇:安金玉
第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5年)
二度梅:白淑賢
戲曲:陳霖蒼、李 萍、孟廣祿、王 芳、何 玲、歐凱明、史佳花、張志紅、陳韻紅、張富光、王紅麗、崔建華、景雪變、楊鳳一
話劇:張九妹、趙 亮、王麗華、蔡金萍
歌劇:雷 岩
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6年)
二度梅:尚長榮、裴艷玲
戲曲:彭蕙蘅、小王彬彬、李梅、崔彩彩、鞠小蘇、蕭德美、郭明娥、曹汝龍、吳鳳花、朱巧雲、梁國英、楊 俊、周 樺、劉 靜、李勝素、魏海敏
話劇:楊樹泉、徐 帆、夏志卿、楊念生、王彥波
歌劇:韓延文
第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7年)
戲曲:唐元才、倪惠英、謝 濤、成鳳英袁淑梅、翁國生、張艷玲、趙一青、胡新中、許 娣、張建敏、竇鳳琴、劉丹麗
話劇:尹鑄勝、扎西頓、劉美華、吳京安、齊麗華
歌劇:車 英、孫麗英、麼 紅
舞劇:張丹丹
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8年)
二度梅:顧 薌
戲曲:董 成、王 平、許荷英、梁耀安、楊麗瓊、曹秀琴、謝群英、賈粉桃、蔣淑梅、李海燕、李春華、卓佩麗、張春玲
話劇:張 騰、程桂蘭、寧曉志、張立君、張頁川、張金元
歌劇:李彩勤
舞劇:劉 晶、楊 霞、金寶龍、山 翀、趙 青
第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1999年)
二度梅:陳霖蒼、黃孝慈
戲曲:陶 琪、姚志強、董翠娜、張保平、趙秀治、陳輝玲、曾昭娟、楊秀薇、張建琴、雷通霞、王振義、朱桂芹、李 萍、趙秀君、周衛華、顏永江
話劇:李珊珊、楊春榮、李敬慧、何 冰、
歌劇:王 靜
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2000年)
二度梅:沈鐵梅、宋國鋒、馮玉萍、丁嘉麗、朱世慧
戲曲:張火丁、韓再芬、錢惠麗、王少媛、馮詠梅、吳國華、單仰萍、李雪梅、金不換、史紅梅、蔡建庭、張紹榮、董柯娣、張 克、王陽娟、侯紅琴、梁維玲、王向陽
民間職業劇團:楊紅麗、武凌雲、孟科娟
話劇:倪大宏、吳 軍、孫紅雷、孫海英、康愛石、王 瑤、張治中、李 嵐、馬小矛、蕭 虹
歌劇:孫 毅、李海珍、陳淑敏
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2001年)
二度梅:任跟心、李仙花、崔連潤、梁冠華
戲曲:李宏圖、裴永傑、董圓圓、陳學希、趙永偉、胡嫦娥、李 潔、柳 萍、劉玉鳳、凌 燕、孫存蝶、彭艷琴、耿巧雲、譚建勛、梁淑卿、李佩紅、鄭曼莉、舒錦霞、李 娟、李 鼎、苗文華
話劇:王 虹、吳燕琳殷延平溫麗琴、王衛國、張凱麗、冷佳
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2002年)
梅花大獎:尚長榮
二度梅:霍俊萍、張靜嫻、濮存昕、劉秀榮、張 騰、馮剛毅
戲曲:宋昌林、吳亞玲、張建國、艾金梅、周東亮、章瑞虹、李 莎、陳曉紅、張樹萍、趙海英、徐秀芳、曾 慧、武利平、林 奮、韓劍光、汪荃珍、傅藝萍、柳 萍、梁素梅、楊益琨陳素琴劉莉莎、張曉東、陳雲霞
話劇:陳希光、強 音、田 水、肖 雄、丁霄漢、王 羊、高 俠、賈雨嵐、張 璐
歌劇:王 輝
音樂劇:鄭 強
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2003年)
二度梅:王紅麗、田蔓莎、劉玉玲
戲曲:賈文龍、王書龍、王珍如、王洪玲、賴瓊霞、孫勇波、張彩萍、彭青蓮、崔光麗、王錦文、劉惠欣、陳春、徐金仙、王桂榮、李新花、李丹瑜、楊帥學
話劇:楊立新、張豐毅、朱衡、曾擁軍、姚居德
歌劇:劉燕燕
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2004年)
二度梅:何冰、陳智林
戲曲:趙志剛、張慧芳、陳澄、趙媛媛、石曉亮、吳晶晶、李淑勤、李政成、李小鋒、楊紅霞、李文、魏春榮、袁慧琴、趙立華、邊肖、齊愛雲、申小梅、黃美菊、吉有芳、王杭娟、
話劇:蕭雅、王曉英
歌劇:戴玉強
第二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2005年)
二度梅:天津京劇院 王平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王芳
梅花獎: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 柯軍
成都市川劇院 孫普協
浙江紹興小百花越劇團 陳飛
福建省實驗閩劇院 陳洪翔
瀋陽京劇院 常東
北京京劇院 杜鎮傑
湖南常德漢劇院 彭玲
重慶市川劇院 黃榮華
河南省曲劇團 方素珍
浙江省寧波小百花越劇團 張小君
江蘇省柳琴劇團 王曉紅
武漢京劇團 劉薇
河北省保定藝術劇院河北梆子劇團 李玉梅
河北省京劇院 張慧敏
山東省柳子劇團 陳媛
天津評劇院 趙斌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馮遠征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郝平
哈爾濱話劇院 王曉玲
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 侯冰
中國東方歌舞團 孫健
湖北省歌劇舞劇院 劉丹麗
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歌舞團 宋祖英
第二十二屆獲獎演員代表了14個劇種,獲獎人數共25人,涵蓋了15個省、市。從下屆開始,梅花獎的評選工作將按照《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的通知,由一年一屆改為兩年舉辦一次。
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2007年)
梅花大獎(2名)
宋國鋒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
茅威濤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梅花獎二度獲得者(二度梅)(4名)
曾靜萍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馮憲珍 中國國家話劇院
陳美蘭 浙江婺劇團
林為林 浙江崑劇團
梅花獎獲得者(33名)
戲曲(31名)
方亞芬 上海越劇院
蔣建國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
谷好好 上海崑劇團
於 蘭 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
張俊玲 唐山市評劇團
王 惠 河南王惠藝術工作室(映山紅)
苗 潔 山西省晉劇院
沈豐英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劉曉燕 河南省平頂山市豫劇團
任小蕾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劇團
王新倉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
俞玖林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張小琴 蘭州市秦劇團
曾 菊 湖北省荊門藝術劇院
羅慧琴 唐山市評劇團
魏佳寧 江蘇省淮海劇團
田 敏 河南省豫劇二團
梁桂星 山西呂梁市青年晉劇團
張曉琴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文工團
陳素珍 海口市瓊劇團
李 敏 福建芳華越劇團
閆慧芳 山西臨漪縣眉戶劇團(映山紅)
張怡凰 廣東潮劇院一團
邵誌慶 貴州省花燈劇團
何小菊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晉劇團
賈書層 吉林長春市雙陽評劇團
周 虹 福建省實驗閩劇院
楊麗萍 天津河北梆子劇院
焦 黎 山東省呂劇院
劉 誼 四川省川劇院
張軍強 重慶市京劇團
話劇(1名)
孫 濤 總政話劇團
歌劇(1名)
呂繼宏 海政文工團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赴澳大利亞進行文化交流和採風活動
`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赴澳大利亞進行文化交流和採風活動

中國文聯網訊 
“16朵梅花綻放澳洲名家薈萃,9個劇種聯袂演出盛況空前。”為慶祝中澳建交35周年,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藝術團受澳中國際交流中心邀請,於7月18日至28日赴澳大利亞進行文化交流和採風活動,並分別在悉尼和墨爾本進行兩場大型戲劇演出。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發來賀信。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澳中國際交流中心、中央電視台《中華情》欄目聯合主辦的“梅花澳雪”大型戲劇演出於7月20日晚在悉尼歌劇院成功舉行。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中華情》欄目全程錄播,向全球華人播出演出盛況。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澳洲行”由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董偉、秘書長季國平帶隊,主要演員有中國劇協主席、梅花大獎獲得者尚長榮,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副主席裴艷玲、李維康,中國劇協副主席白淑賢,以及王紅麗、郭澤民、茅善玉、張幼麟、李靜文、丁凡、陳巧茹、孟廣祿、張艷玲、 單仰萍、 趙志剛、張慧芳共16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梅花獎演員,匯聚了京劇、崑曲、豫劇、越劇、粵劇、滬劇、川劇、蒲劇、龍江劇9個劇種。梅花獎藝術團自成立以來,足跡已遍及中國內地12個省市區和澳門、台灣地區,演出37場。此次梅花獎藝術團“澳洲行”是首次赴國外演出。董偉表示,梅花獎藝術團首次走出國門意義深遠,將中國戲劇這門古老而充滿魅力的藝術帶到澳大利亞,向當地的觀眾展示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這對增強中國戲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進中澳兩國人民的交流和友誼有著積極的意義。

當晚的演出不僅是在澳洲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盛會,也是不少梅花獎藝術團的藝術家們非常期待的一場演出,為此大家都做了精心的準備,希望傾盡心力為當地的觀眾們奉獻一場最為成功的演出。晚會由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程前、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以及澳方特邀主持人白蘭聯袂主持。王紅麗表演的豫劇選段《抬花轎·坐轎》、丁凡帶來的粵劇選段《唐宮香夢證前盟·香夢前盟》、陳巧茹表演的川劇《別洞觀景·人間好》和《變臉》、郭澤民帶來的蒲劇選段《徐策跑城》等地方劇種令台下觀眾目不暇接,大開眼界。茅善玉圓潤甜美、情深味濃的一曲滬劇《羅漢錢·紫竹調》, 趙志剛、單仰萍 合作表演的悲戚哀婉的越劇《紅樓夢·葬花》帶給觀眾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感受,也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京劇無疑擁有非常多的戲迷,張幼麟和李靜文合作表演的京劇《西遊記·借扇》,孟廣祿與張艷玲帶來的京劇《探陰山》引得喝彩聲不斷。白淑賢一身戎裝演出龍江劇《花木蘭·木蘭演兵》,其雙手書法更令觀眾稱奇叫絕。李維康演唱的京劇《謝瑤環》、《紅燈記》選段,裴艷玲演唱的崑曲《林沖夜奔·折桂令》和《石三郎》,尚長榮、張慧芳表演的《霸王別姬》令演出高潮迭起,很多慕名而來的戲劇愛好者和當地票友直呼過癮。他們表示,會聚如此眾多的梅花獎得主同台演出實屬難得,這是當地華人華僑的一大盛事,也給他們帶來了中國親人的親切問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地藝術社團的加盟,令悉尼歌劇院洋溢著歡聲笑語。澳洲黃河合唱團、上海同鄉藝術團、悉尼東方歌舞團、悉尼華人舞蹈團為梅花獎藝術團的藝術家們“助陣”演出,很多藝術社團的團員們表示,能和祖國著名的藝術家們同台演出,一睹藝術家們的風采,是一次很有意義的經歷,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梅花獎藝術團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情款待,在坎培拉的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在悉尼、墨爾本的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藝術家們同外交官們相談甚歡,並以藝聯誼,互贈禮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華情”,這句樸素的話語在訪澳的10天裡經常被梅花獎藝術團的演員們掛在嘴邊。海外遊子血脈相連的中華情和濃濃的思鄉情讓藝術家們感受最深。雖然澳大利亞正值冬季,但當地華人華僑們熱情洋溢的話語和熟悉的鄉音卻屢屢溫暖了旅途勞頓的藝術家,無論在悉尼還是墨爾本,藝術團的演員們都會驚喜地發現:處處有同鄉,時時有知音。不少僑領代表當地華僑向梅花獎藝術團的藝術家們表示,隨著海外華人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不斷提高,對於祖國文化的眷戀和渴求日益增強,每次從祖國遠道而來的精彩演出總能喚起海外華人華僑塵封已久的美好回憶。兩場晚會不僅再次慰藉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更為中澳國際文化交流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 張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