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學

中國公學,是一個學校的名字,1906年在上海開學,培養出很多革命名人,最後被國民黨政府勒令停辦。

名稱

中國公學

簡介

1906年4月10日,中國公學在上海正式開學。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學生返抵上海,沒有著落,留學生中的姚洪業孫鏡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經費,在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籌辦中國公學。兩江總督端方每月撥銀1000兩,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督。校務實際由王摶沙主持。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等任教員。
4月10日開學後,共招學生318人,分大學班、中學班、師範速成班、理化專修班。
清末革命黨人創辦的學校。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1月,為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東京8000餘名中國留日學生罷課抗議,3000餘名留日學生退學回國。為了解決回國後的就學問題,留學生中的姚宏業、孫鏡清等四處奔走,籌募經費,定於上海北四川路橫濱橋籌建中國公學,後遷至吳淞炮台灣。校務由執行、評議兩部負責,推行張邦傑、黃兆祥王敬芳為執行部幹事,譚心休、鍾右愚等為評議部議員,姚宏業為庶務,彭施滌、黃宏憲等為舍監。教員有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李登輝等。首批學生有300餘人,來自13個省。分大學班、中學班、師範班、理化專修班等。開辦不久,因經費不足,公學幾將解散。為喚起國人對公學的關注,姚宏業憤投黃浦江自盡。民國成立後,幸得孫中山、黃興扶持。1915年,梁啓超任董事長。1917年停辦。1919年恢復,王家襄任校長。1921年張東蓀任教務長。1922年議升為大學。1932年“一二八”之役,毀於日軍炮火,被迫停辦。1933年租臨時校舍,重新開辦,由熊克武任校長。後由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勒令停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