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暖分界線

中國供暖分界線

中國供暖分界線,位於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中國在蘇聯援助下為城市居民安裝集中供熱系統。但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嚴峻能源短缺,於是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秦淮線就成為集中供暖的界限。

基本信息

產生影響

每年的11月15日,中國的集中供暖系統開始工作,並在未來4個月內為居民住所持續輸送暖氣,這讓生活在該分界線以北的數百個城市中的居民歡欣不已。而那些分界線以南的城市——哪怕只是一里之外——則要在沒有暖氣供應的情況下捱過這個冬天。
這種“不公”並不容易解決,而中美領導人本周宣布的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協定,或許已使該問題變得更為艱難。清華大學教授江憶表示,政府不太可能為南方所有城市居民提供集中供暖,否則中國每年將多燒5000萬噸煤炭

各方觀點

中國供暖分界線中國供暖分界線
2014年的11月15日,隨著中國政府的集中供暖工廠燒起鍋爐,並在未來4個月內將滾滾熱流送入千家萬戶,生活在該分界線以北的城市居民開始喜上眉梢。而那些生活在該分界線以南——甚至咫尺之遙的居民,將經受沒有任何暖氣的冬季。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中國民眾生活水平改善,該分界線正日益被視為“時代錯誤”或“不合時宜”。有些城市甚至曾因大量市民同時使用電熱器而遭遇大面積停電事故。有學者認為應以室外溫度作為判斷當地是否提供集中供熱的決定因素。兩年前,一些中國政協委員還提交過將集中供熱向南擴展的建議,並相信中國政府已具備此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