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

供暖

供暖是解決我國居民冬季採暖的基本生活需求的社會服務。根據國家標準《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範》(GB50176-93),用累年最冷月和最熱月平均溫度作為主要指標,累年日平均溫度≤5℃和≥25℃的天數作為輔助指標,將全國劃分為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溫和五個地區。供暖模式分為分散供暖和集中供暖。供暖系統分為地熱供暖系統和暖氣片供暖系統。《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對室內採暖設計溫度做了明確的規定:設計採暖時,冬季室內計算溫度應根據建築物的用途確定,民用建築的主要房間易採用16-24℃;輔助建築物及輔助用室的溫度中浴室≥25℃,更衣室≥25℃,辦公室及休息室≥18℃,食堂≥18℃,盥洗室及廁所≥12℃。

基本信息

區域劃分

根據國家標準《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

示意圖示意圖
范》(GB50176-93),用累年最冷月和最熱月平均溫度作為主要指標,累年日平均溫度≤5℃和≥25℃的天數作為輔助指標,將全國劃分為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溫和五個地區。例如:2012年備受媒體關注的“要求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區”主要指夏熱冬冷地區。這一地區累年日平均溫度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為60天至89天,以及累年日平均溫度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溫度穩定低於或等於8℃的日數大於或等於75天。其氣候特點是夏季酷熱,冬季濕冷,空氣濕度較大,當室外溫度5℃以下時,如沒有供暖設施,室內溫度低、舒適度差。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地區的建築也逐步設定供暖設施,供暖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為主。

供熱改革

冬季採暖是我國北方地區城鎮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新中國成立以來,供熱事業的發展對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期形成的職工家庭用熱、職工單位交費的福利供熱制度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比較多,尤其是收費難、設施老化、能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影響了城鎮供熱事業的健康發展。通過改革城鎮供熱體制,切實解決福利供熱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是保障北方地區居民採暖,落實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區要充分認識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推進供熱體制改革作為事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社會穩定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工作來抓,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切實做好供熱體制改革的各項工作。

重點工作

(一)完善供熱價格形成

供暖供暖
機制。城鎮供熱實行政府定價,並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合理確定收益、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原則,完善供熱價格形成機制。建立熱價與燃料價格的聯動機制。各地區人民政府可根據本地區供熱的燃料特點,當煤炭等燃料價格在一年內變化達到或超過10%後,相應調整熱力生產的出廠和供熱銷售價格;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的辦法,解決煤炭價格上漲對供熱企業的影響,確保正常供熱。

(二)逐步推進供熱商品化、貨幣化。停止由房屋產權單位或職工所在單位統包的福利用熱制度,改為由居民採暖用戶直接向供熱企業交納採暖費,實行用熱商品化。同時,實行將採暖費補貼由“暗補”變“明補”。各地區在制定採暖費補貼政策時,應根據職工和離退休人員住房標準、收入水平、城鎮供熱平均價格、採暖期限、企業和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總體補貼水平,統籌考慮各類人群的補貼標準和發放辦法。採暖補貼資金來源為原“暗補”時財政、單位用於職工的採暖費用。原則上各地區可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供熱商品化、貨幣化,具體由各地從實際出發自行確定。

(三)培育和完善供熱市場。各地區在推進供熱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逐步達到投資多元化、運營企業化、服務社會化,提高供熱投資運營效率和產品質量,改善供熱服務,滿足用戶需求。要加大國有供熱企業的改革力度,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允許非公有資本等各種經濟成分的企業參與熱源廠、供熱管網的投資、建設、改造和經營。

(四)切實保障低收入困難群體採暖。各地區在城鎮供熱體制改革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城鎮低收入困難家庭冬季採暖問題。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時,要將解決好城鎮低收入困難家庭採暖問題作為重點內容,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切實落實資金,通過多種途徑、採取多種措施加以解決。城鎮低收入困難家庭採暖資金的籌集,以同級人民政府為主,上級人民政府可通過適當方式給予補助。中央財政將在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中,統籌考慮城鎮低收入困難家庭採暖保障支出因素。

(五)最佳化配置城鎮供熱資源。要堅持集中供熱為主,多種方式互為補充,鼓勵開發和利用地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供熱。各地區要按照城鎮總體規劃,編制城鎮供熱發展專項規劃,最佳化城鎮供熱結構;要從保護環境、節約土地、提高熱能利用效率出發,積極整合供熱資源;要改變機關、企事業單位後勤部門分散供熱的模式,實行供熱社會化、專業化。

(六)大力促進供熱採暖節能工作。各地區要認真總結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政策措施,加強城鎮供熱採暖系統的節能改造。要嚴格按照城鎮供熱採暖系統國家工程建設標準,積極運用水力平衡、氣候補償、溫控和計量等方面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改造供熱設施和管網,改進消煙除塵系統,污染物達標排放,充分挖掘現有系統供熱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環境質量。

各地區要加強城鎮建築節能標準的實施力度,新建建築嚴格按照節能標準進行設計、施工及驗收;對既有建築要制定節能改造計畫,積極採取措施,組織實施城鎮既有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築節能改造,儘快提高建築節能水平和熱能效率。穩步推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制度,促進供、用熱雙方節能。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築必須安裝樓前熱計量表散熱器恆溫控制閥,新建住宅同時還要具備分戶熱計量條件;既有住宅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熱計量方式,熱計量系統改造隨建築節能改造同步進行。

(七)加強供熱市場監管和應急保障。各地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規,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技術標準規範,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對供熱市場準入、退出、價格、質量和安全等實行有效監管,規範供熱市場秩序,切實維護供、用熱雙方的合法權益。要建立健全城鎮供熱預警和應急保障機制,制定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確保全全穩定供熱。對可能出現供熱燃料緊張的地區,要實行供熱燃料應急儲備制度;對不能保障正常供熱的企業,要有應對措施,必要時依法實行臨時接管。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根據財權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各地區城鎮供熱體制改革應當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鼓勵各地區從實際出發,對供熱體制改革進行積極探索,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改革方案。各地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和宣傳工作,進一步引導城鎮居民轉變福利供熱採暖觀念。要認真處理好改革與穩定的關係,妥善解決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切實做好低收入困難群體的採暖保障工作,保障供熱和安全。要將此項改革列入本地區“十一五”規劃和年度計畫中,抓緊制定相關政策和實施方案。各項改革方案的出台均要廣泛徵求社會意見,做到民主、科學、公正、公開。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儘快制定各項配套政策,加強對城鎮供熱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和監督檢查,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要進一步完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協調作用,及時總結經驗,研究解決問題。

供暖模式

地熱供暖系統
地熱空調技術其實指的是地源熱泵。
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也稱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熱又可製冷的高效節能空調系統。地源熱泵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低溫位熱能向高溫位轉移。
原理
地能分別在冬季作為熱泵供暖的熱源和夏季空調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熱量“取”出來,提高溫度後,供給室內採暖;夏季,把室內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地能中去。熱泵機組的能量流動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
地熱供暖地熱供暖
量(如電能)將吸取的全部熱能(即電能+吸收的熱能)一起排輸至高溫熱源。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使製冷劑氟里昂壓縮至高溫高壓狀態,從而達到吸收低溫熱源中熱能的作用。、
特點
地源熱泵是利用了地球表面淺層地熱資源(通常小於400米深)作為冷熱源,進行能量轉換的供暖空調系統。地表淺層地熱資源可以稱之為地能(EarthEnergy),是指地表土壤、地下水或河流、湖泊中吸收太陽能、地熱能而蘊藏的低溫位熱能。地表淺層是一個巨大的太陽能集熱器,收集了47%的太陽能量,比人類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倍還多。它不受地域、資源等限制,真正是量大面廣、無處不在。這種儲存於地表淺層近乎無限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地能也成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一種形式。
“地熱”成“低碳時代”供暖模式
供暖是當前社會上最大的民生問題,寒冷考驗著政府的行政能力。對於城市邊緣地區和農村來說,即便是安裝了城市供暖管網,由於供暖距離所造成的能源損耗也是相當巨大的。那么,如何探尋一種“低碳時代”下的供暖模式呢?政協委員劉春堂建議,採用地源熱泵,循環使用相對恆溫的地下水這種“綠色空調”來採暖,以此實現節能減排。
調查:供熱管道熱損失嚴重
熱損嚴重,造成浪費。劉春堂告訴記者,供暖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那些小鍋爐供暖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樓道存在很多問題,供熱管道熱損失嚴重。”,劉春堂通過調查發現,棄管小區和老房子的樓道,有的窗戶不全,有的是木頭的樓道門,有的甚至沒有樓道門,由於很多供暖管道裸露在外面,造成熱還沒有進入居民家,就從樓道里損失了很大一部分。
優勢:地熱採暖無污染
“這個‘地熱’,其實就是地源熱泵採暖。”劉春堂說,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既可供熱又可製冷的高效節能的空調系統,可廣泛套用於商業樓宇、公共建築、住宅公寓、學校、醫院等建築物。“地熱”採暖的一大好處就是環保,沒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無污染。目前,“地熱”採暖在北京等地已有嘗試,效果不錯。
現狀:地熱在農村發展並不理想
“地源熱泵技術因其綠色環保、節能清潔、控制設備簡單等優點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但實際上,地源熱泵技術在我國農村的發展十分不理想。”劉春堂說,我市農村居民家庭能源消費基本上完成由初級能源向商品能源的轉化。
劉春堂在調查中發現,北京周邊農村家庭平均年用煤2.9噸,用電920kW/h,液化氣3~4罐。在家庭總能源消費中,煤炭占74%,電力占13%,液化氣占8%,秸稈等生物質能源僅占5%。農村居民家庭能源消費2.9噸煤中用於採暖的達到2.3噸,比例接近80%。按照熱量折算,家庭能源消費中的60%左右用於冬季採暖,78%的家庭認為採暖負擔重。大連周邊農村的能源消費情況和北京情況基本一樣。
針對地熱在農村推廣中所遇到的問題,劉春堂說,主要是地源熱泵系統的初投資較高,單體型住宅單平方米造價通常都在350~400元左右,集中型樓房住宅單平方米造價通常都在150~200元左右,造成了農村居民使用不起的局面;同時,農村建築物的保溫措施普遍不好,造成熱損失較大,繼而造成採暖負荷大和運行費用的偏高;此外,由於目前水、地源熱泵系統大都用於公共建築當中,因而系統的使用都有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而當普通居民家庭使用,尤其是農村家庭使用時,難免會造成使用操作上的失誤,嚴重時會導致系統的損壞。
建議:按供熱面積給予居民補助
劉春堂告訴記者,要解決問題,就應該成立專業機構或責成專業部門對在我市農村及城市邊緣地區推行地能源技術進行統一規劃研究,拿出實施計畫、方案和政策。或拿出一定的區域、地塊進行示範;對在城市邊緣地區開發項目或農村宅基地改造項目中使用地能源和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單位,給予地價、配套方面的優惠;同時居民採暖費不變;對我市農村在宅基地和溫室大棚使用地源熱泵的農戶,按投入金額或供熱面積比照家電下鄉政策,給予一定的補助。
此外,由於農村用戶採暖使用的時段大都在夜間,因此,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考慮出台給予農村用戶以和城市用電採暖用戶一樣的峰谷電價政策。並對實施地能源和新能源技術的設計、經銷、施工單位給予相應的優惠和鼓勵政策。
暖氣片供暖
我國北起黑龍江南至隴海鐵路的廣大地區,冬季採暖暖氣片系統
暖氣片系統
是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暖氣片系統暖氣片系統
。於是,冬季室內供暖溫度成為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室內供暖溫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據相關部門表示,國家早已制定出冬季採暖的溫度標準。這關係到廣大老百姓的居住健康問題。
溫度標準設定依據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輪迴,氣溫隨之變化,人體也有著相應的感知。我們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在打造家居時遵照自然規律辦事,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也才能讓自己和家人擁有一個舒適宜人的家。人體對環境溫度的感知相當敏感,對不同的溫度會有不同的感知:
1.當環境溫度在18-25℃,相對濕度在40%-70%時,人體感覺最舒適;
2.溫度在24-30℃,濕度小於60%時,人體感覺熱而不悶;
3.溫度高於30℃,濕度大於70%時,人體感覺悶熱;
4.溫度高於36℃,濕度大於80%時,人體感覺悶熱難忍,發汗機制受阻,極易中暑;
5.亞洲人舒適溫度:18-25℃;
6.夏天最佳室溫:22-25℃,冬天:18-20℃;
7.嬰兒沐浴最佳室溫:25~18℃,水溫:36~38℃。
當溫度低於12℃時,80%坐著的人感到冷,活動著的人有20%以上感到冷,衛生學將12℃作為建築熱環境的下限。冬季,如果室內溫度長時間過高,會影響人的體溫調節功能,引起體溫升高、血管舒張、脈搏加快、心率加速,人就會神疲力乏、頭暈腦漲、思維遲鈍、記憶力差。同時,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人體難以適應,容易患傷風感冒。如果室內溫度過低,則會使人體代謝功能下降,脈搏、呼吸減慢,皮下血管收縮,皮膚過度緊張,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減弱,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因此,科學家們把人對“冷耐受”的下限溫度和“熱耐受”的上限溫度,分別定為11℃和32℃。
另據國內外有關衛生部門的研究結果,當人體衣著適宜、保暖量充分且處於安靜狀態時,室內溫度20℃比較舒適,18℃無冷感,15℃是產生明顯冷感的溫度界限。因此,本著提高生活質量,滿足室溫可調的要求,我國相關暖氣片規範將民用建築主要房間的室內溫度範圍定在18-24℃,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建築供暖設計溫度選擇為18-20℃。
另外,考慮到夏熱冬冷
暖氣片暖氣片
地區實際情況和當地居民生活習慣,其室內計算溫度低於寒冷和嚴寒地區,宜採用16-22℃。這是因為;第一,夏熱冬冷地區考慮供暖的房間相比不供暖的房間溫度提高幅度比較大,室內熱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第二,與寒冷地區和嚴寒地區相比,本地區相對濕度較高;第三,當地居民習慣穿著棉衣。
相關規定
我國冬季室內衛生對溫度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室內溫度:集中式採暖居室中央1.5米處氣溫的適宜範圍為16~20℃,分散式採暖居室中央1.5米處氣溫的適宜範圍為13~17℃,任何地區的冬季室內溫度均不得低於13℃。
垂直溫差:指居室中央地面以上0.1米處的氣溫與距地面以上1.5米處的氣溫之差。垂直溫差過大,會使足部溫度下降,體溫調節緊張,不利於健康,一般垂直溫差應小於3℃。
水平溫差:指居室內1.5米處各點的氣溫之差。一般在門口、視窗、走廊等處氣溫偏低、房間內的水平溫差過大容易使人受涼,水平溫差以不超過2~3℃為宜。
《室內空氣品質標準》(GB/T18883-2002)明確規定:冬季採暖溫度16-24℃,符合這個標準的室內溫度就是舒適的室內溫度。。
《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中規定了辦公、體育、商業、餐飲等不同建築類型房屋的不同室內溫度標準。
《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對室內採暖設計溫度做了明確的規定:設計採暖時,冬季室內計算溫度應根據建築物的用途確定,民用建築的主要房間易採用16-24℃;輔助建築物及輔助用室的溫度中浴室≥25℃,更衣室≥25℃,辦公室及休息室≥18℃,食堂≥18℃,盥洗室及廁所≥12℃。
從以上規範和標準可以看出,我國北方冬季採暖的室內設計最低溫度是16℃,民用建築的主要房間易採用16-24℃。國家標準在全國範圍內適用,其他各級標準不得與之相牴觸。我國的標準具有法規的性質,我國的強制性標準相當於我國的一些強制性法規。部分城市將室溫提高到≥18℃,高於國家標準。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得知,人體對溫度的感知會隨溫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環境溫度在18-25℃時,人體感覺最舒適,冬季最佳室溫在18-20℃。根據這一規律我國對冬季室溫進行了規範,但由於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有異,因而冬季暖氣達標的溫度會有所不同,寒冷和嚴寒地區宜採用16-22℃,其他地區溫度選擇為18-20℃。很多民眾要求當地相關部門提供供暖參數,確保室內溫度達標,實際上是在捍衛的自己的基本權益。所以,如果有發現供暖公司的供暖溫度不符合標準的,一定要通過正確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利益。[1]
南北供暖
2012年冬季,“極寒”成
南方部分城市供暖現狀-供暖線上的 “南北之戰”南方部分城市供暖現狀-供暖線上的 “南北之戰”
為了北半球國家都在頻繁使用的詞。自入冬以來,中國多地遭遇低溫雨雪天氣,南方局地遭受凍害。在中國北方早已開始集中供暖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只能強忍寒冷,要么就用五花八門的方式自行解決取暖問題。這也使得20世紀50年代行政劃定的秦嶺淮河集中供暖分界線再被詬病,並引發廣泛的爭論。
“南北供暖”之爭再度被“熱炒”,而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致使南方部分城市對於集中供暖的呼聲愈發強烈。
夏熱冬冷地區涉及14個省(直轄市)的部分地區,冬季潮濕陰冷,室外溫度低於5℃時,人們的不舒適感要比同樣室外溫度的嚴寒、寒冷地區大,因此,夏熱冬冷地區有必要設定供暖設施進行冬季供暖。
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築面積約34億平方米、人口約1億人,如果採取北方傳統的全空間連續集中供暖方式,能耗每年將會增加約2600萬噸標準煤,約相當於如今北方採暖地區集中供暖總能耗的17%、“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中年節能量的20%;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約73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將增加約5.2萬噸,煙塵排放量將增加約1.2萬噸;將會增加這一地區能耗總量,並且加劇環境污染。因此,夏熱冬冷地區供暖方式的選擇應根據當地氣象條件、能源狀況、節能環保政策、居民生活習慣以及承擔能力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分析確定供暖方式。
根據夏熱冬冷地區供暖期短、供暖負荷小且波動大等特點,提倡夏熱冬冷地區因地制宜地採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如:戶用熱泵式分體空調器、燃氣壁掛爐、電採暖等分戶獨立供暖方式,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輔助等局部供暖方式;同時,通過改善外牆、屋面、外窗等圍護結構,提高建築的冬季保溫性能。鼓勵夏熱冬冷地區充分利用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可借鑑北京菊兒胡同利用熱泵技術供暖,也可學習北京東、西城區平房利用峰谷電蓄熱供暖(居民負擔低於傳統集中供暖)以及北方地區地板電供暖技術等,提高居住環境舒適度。除餘熱廢熱利用外,不提倡建設大規模集中供暖熱源和市政熱力管網設施為建築集中供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