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分為五章,對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漢代至清代佛教的興衰變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思考;以及亞洲和歐美各國的佛教概況等,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書末所附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乃是研究佛教叢林制度的由來、內容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文章,頗具價值。

基本介紹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1996年1月1日)

平裝: 21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ISBN: 9787309017069

條形碼: 9787309017069

商品尺寸: 19.6 x 13.8 x 1 cm

商品重量: 222 g

ASIN: B00127987Q

內容簡介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分為五章,對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漢代至清代佛教的興衰變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思考;以及亞洲和歐美各國的佛教概況等,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書末所附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乃是研究佛教叢林制度的由來、內容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文章,頗具價值。

作者簡介

南懷謹,台灣著名學者。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係

第一節 印度文化的發展

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 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學

第二節 各派哲學的興起

一、 六派哲學與宗教的後先輝映

二、 佛教的產生與外道的異同

結論

第二章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跡

第一節 釋迦牟尼的家世

一、 薄王業而不為的大丈夫

二、 生卒年代

三、 族系傳統

四、 生有自來的神異傳說

五、 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

六、 悲天憫人的至性至情

第二節 出家與悟道

一、 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

二、 遍學各派道法

三、 雪山林下苦行

四、 豁然頓悟而成佛道

第三節 教化創建的情形

一、 .開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

二、 說法的情況與說法的時地

三、 佛經的結集與部派的分化

結論

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

第一節 佛教初傳的情形

一、 阿育王前後的佛教

二、 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

漢末三國時期

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四、 淨土宗的創建

五、 鴆摩羅什與僧肇

六、 道生與涅槃佛性

第二節 佛教的鼎盛時期

一、 隋唐時期的佛教

二、 宋元明清的佛教

結論

第四章 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

第一節 清代以來佛教的衰敗

一、 宗派的沒落

二、 師僧和寺院的變質

第二節 清末民初佛教的復興運動

一、 中國佛學的復興

二、 中國佛教的演變

結論

第五章 世界各國的佛教

第一節 亞洲的佛教

一、 韓國

二、 日本

三、 緬甸

四、 泰國

五、 越南

六、 東南亞其他各地

第二節 歐美的佛教

一、 英國

二、 德國

三、 法國

四、 美國

五、 俄國

結論

附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

引言

佛教原始制度的簡介

禪宗從林制度的由來

叢林制度

一、 叢林的規範

二、 叢林的風規

三、 叢林以修持為中心的禪堂

四、 叢林清規的遺範

叢林與宗法社會

叢林與中國文化

叢林與幫會社會

結論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序言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顧名思義,當然偏重於一般報導性質,現在把它分列為五章來敘述,具體的篇章節目,另如目錄所具。我的意思,要了解佛教的起源,必須要對釋迦牟尼以前印度傳統的文化,有一簡單的認識。猶如佛教所說:“法不孤起”,任何一個聖人教主,他的學術思想的產生,必然有它的前因後果,決不會憑空而來的,所以首先要述說印度的宗教哲學思想。第二,對於教主釋迦牟尼的生平,儘量從比較客觀的觀點,作學術性的介紹。因為宗教氣味太濃,有時會使人熏得頭昏腦脹,大有吃不消之感。第三,凡關於佛教的傳播,和現代世界佛教活動的情形,大概有兩個要點:(一)就地區而言,偏重在亞洲方面。其餘因為臨時缺乏可靠資料,恕未詳細道及。(二)就人事和時間而言,只寫到一九四九年的前後,目前的情況,都已如所周知,而且也未到定論的階段。總之,人世間難以逆料者是事,善於變化者是人,所以對於目前的人事,只有留待他日歷史的定評了。

編輯推薦

茲經《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作者和原出版單位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將老古1991年第3版改為今名,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文摘

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傳播

第一節 佛教初傳的情形

一、阿育王前後的佛教

釋迦牟尼自創建佛學的教化以來,如推開經典上純粹宗教性的記述之外,但從事理的衡裁以求史案的解答,對於當時佛教傳播的實況與其勢力範圍,或者佛陀影響所及,可能擁有的地區與人數,那是很難確斷的。我們可以認定,當他住世,和示寂後的一、二百年間,佛教傳播所及的區間範圍大致是:北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如尼泊爾等地;南至頻闍山脈;西至摩頭羅;東到鴦伽國。大致不出中印度與東印度之間,尚未超過恆河流域以外。但是親受佛陀教化的,大約在數萬人上下,這就古代印度人口數字的比例來講,可謂聲勢浩大,足夠轟動一時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