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是海軍指揮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和航空航天領域科研中心之一,是一所以培養海軍航空兵和岸防兵國中級指揮軍官、飛行軍官、參謀軍官、空中戰勤軍官和航空航天工程技術軍官為主的高等軍事院校,是海軍航空兵、岸防兵戰鬥力建設的重要源頭。2017年,軍隊院校調整改革,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由海軍航空兵學院和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重組而成。截至2017年5月,學校開設23個本科專業,擁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1個國家重點學科;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雙聘院士4名,教授、副教授及相當職稱580餘名,博士生導師67名、碩士生導師257名。據2017年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顯示,學校本部駐山東煙臺市區,在青島設校區和航空訓練基地,占地總面積5300餘畝。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海軍航空兵學院
校園環境校園環境
1950年11月1日,海軍第一航空學校組建於山東青島。後來曾經遷到山東濰縣機場(現濰坊)辦學。校名、校址幾經變遷。
1975年5月,改稱海軍航空學校。
1986年6月,更名為海軍飛行學院。
1990年從長治遷回錦西市(現名為葫蘆島市)。
2012年3月,正式組建了海軍航空兵學院,由初級任職培訓院校調整為海軍兵種院校。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
1950年,中央軍委決定東北軍區炮六師、四野後勤二分部四大站、西南軍區特縱炮兵十團合併,在青島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岸炮兵學校。8月24日,由中央軍委正式命名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岸炮兵學校”。10月9日開學。
1951年3月2日,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岸炮兵學校”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炮兵學校”。
1952年9月,海軍炮校遷址煙臺。
1959年7月,海軍炮校與海軍訓練基地訓練團和空軍15航校海軍系合併組建特種技術學校。
1960年12月24日,國防部命令,海軍炮兵學校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高級專科學校”。
1961年,海軍高專升格為軍級單位。
1970年1月,將校址遷往南京,3月改稱第三海軍學校。
1974年9月,遷往遼寧錦西。
1975年6月,改稱海軍第二炮兵學校,
1978年1月,改稱海軍第二炮兵學院。
1979年4月,學院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高等院校。
1985年,學院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6年6月,海軍第二炮兵學院與海軍第一、第二航空機務學校調整合併,改建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煙臺)和海軍航空技術專科學校(青島)。校址由錦西遷回煙臺海軍炮兵學校舊址,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9年5月,海軍航空技術學院併入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改建為青島分院。學院獲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2000年,學院獲博士學位授予權,被總部授予“全軍院校教學優秀單位”。
2001年,開始招收項目博士後研究人員。
2003年,學院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同年被總部列為全軍二十二所學歷教育院校之一。
2010年,學院被總部授予“全軍院校教學優秀單位”。
2011年,學院被總部列為全軍十六所學歷教育院校之一。
2013年,學院被總部評為“全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學先進單位”。

合併組建

2017年,軍隊院校調整改革,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由海軍航空兵學院和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重組而成。
2017年,海軍航空大學在招專業16個,招飛工作統一由海軍招收飛行學員辦公室負責。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7年5月,學校開設23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領域涉及工學、軍事學、理學和管理學4個學科門類。
專業大類 專業小類 專業名稱
工學 機械類 機械電子工程
電氣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類 電子信息工程
測繪類 導航工程
交通運輸類 飛行技術
救助與打撈工程
航空航天類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兵器類 武器系統與工程
武器發射工程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軍事學 作戰指揮
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
無人系統工程
航空管制與領航工程
場站管理工程
飛彈工程
無人裝備工程

學科建設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
截至2017年5月,海軍航空大學擁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1個國家重點學科,11個全軍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7個山東省重點建設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軍事裝備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通信與信息系統、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人機與環境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信息融合技術、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飛行器設計、軍事裝備論證學、軍事裝備試驗學、軍事裝備採購學、軍事裝備保障學、軍事裝備管理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軍隊指揮學、軍事後勤學、軍事裝備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機械電子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水聲工程、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兵種戰術學、軍隊管理學、軍事運籌學、軍事通信學、軍事情報學、後方專業勤務、軍事裝備學、運籌學與控制論、系統分析與集成、通信與信息系統、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人機與環境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信息融合技術、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飛行器設計、軍事裝備論證學、軍事裝備試驗學、軍事裝備保障學、軍事裝備管理學。
工程碩士授權領域:項目管理、航空工程、兵器工程、計算機技術、控制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二級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
山東省“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山東省“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水聲工程。

師資力量

教學及師資教學及師資
截至2017年6月,海軍航空大學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雙聘院士4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3名,軍隊高層次人才42名,“泰山學者”特聘專家7名,教授、副教授及相當職稱580餘名,博士生導師67名、碩士生導師257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何友 、沈昌祥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賁德、馬遠良等
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何友、滕克難、許愛強、關鍵、王國宏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關鍵、王國宏
全國優秀教師:何友
全軍優秀教師:李成、時寶、馬駿傑
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滕克難、許愛強、關鍵等
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滕克難、張立民
軍隊院校育才“金獎”:羅澤明 、徐彥軍、費景榮、冀春雷、時寶
軍隊院校育才“銀獎”:於鳳全、李成

教學建設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
質量工程

截至2017年5月,學校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戰場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實驗教學中心(2013年)
國家級虛擬實驗教學中心:海戰場信息與通信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5年)
硬體設施
截至2017年5月,學校本部駐山東煙臺市區,在青島設校區和訓練基地,在遼寧葫蘆島、山西長治、河北秦皇島等地轄飛行訓練基地;學校本部擁有第一田徑場、第二田徑場、室內射擊場、綜合訓練場、國際障礙訓練場、海上訓練場、戰術訓練場、風帆訓練場、游泳館等軍事訓練“13場1館”,外設野外綜合訓練基地、射擊投彈訓練場、舢板碼頭和飛行備用跑道等;裝備有殲擊機、殲轟機、運輸機、直升機等多種機型。
教學成果
截至2017年5月,海軍航空大學學生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5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7年5月,學校有2個全軍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
全軍重點實驗室:海戰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全軍重點實驗室
山東省重點實驗室:海戰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山東省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5月,學校“十二五”以來,先後承擔4020餘項國家、軍隊和地方工業部門科研項目,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320餘項,一批科研成果填補了中國國內空白,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00餘篇,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1600餘篇,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50餘項,ISTP論文數曾連續三年進入全國高校前60名。

學術資源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創刊於1984年,2004年起進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行列。曾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多次獲“海軍優秀期刊”獎。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和美國《劍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等收錄。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主要刊登飛機工程、飛彈工程、航天工程及其相關基礎學科的學術論文,欄目有飛行器工程、制導與控制、兵器理論與技術、電子信息理論與技術、基礎理論與軍事運用。

文化傳統

校徽

教務處通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

校訓

原海軍航空兵學院校訓:堅強忠誠、博學精飛
原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校訓:事業、榮譽、獻身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校長
王天林
政委 王軍東
副校長 朱興動
李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