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院部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是海軍裝備機型最多的軍級單位,是培養飛行學員種類最全和全軍唯一擔負艦載機飛行人員培養任務的院校。學院前身是海軍飛行學院,成立於1950年11月1日,部署在山東省青島市滄口機場,原名為海軍第一航空學校。60多年來,學院院部先後遷至山東省濰縣、遼寧省錦西縣、山西省長治市,1990年7月又遷到遼寧省葫蘆島市。2012年3月8日,海軍航空兵學院正式組建,主要擔負海軍航空兵中級指揮軍官、岸基艦基飛行軍官、作戰訓練參謀軍官、反潛預警空中戰勤軍官等培養任務和陸地、海上跳傘訓練任務,是海軍航空兵戰鬥力建設的重要源頭。學院先後培養了7000多名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直升機飛行人員,1萬多名指揮和參謀人員,被譽為“海空雄鷹的搖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
1950年11月1日,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在青島滄口創建;

1951年1月17日,海軍第二航空學校(在青島籌建)與學院合併,校名為海軍航空學校;

1952年3月,學院由青島滄口遷至山東濰縣

1952年7月14日,第一、二航空學校分建,在山東濰縣機場組成海軍第一航空學校;

1954年6月,學院由山東省濰縣遷至遼寧省錦西縣(現葫蘆島市);

1969年12月,學院由錦西西上太行,進駐山西長治市;

1987年1月,學院更名為海軍飛行學院;

1990年7月,學院由長治回遷葫蘆島;

2012年3月8日,海軍航空兵學院正式組建。

教學建設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
學院下轄飛行訓練基地和教學系,開設生長幹部任職培訓、現職幹部任職培(輪)訓等班次。學院教學訓練設施完善,建有海軍航空兵作戰指揮實驗中心、艦載機飛行與指揮中心、飛行模擬訓練中心、航空實裝訓練中心、飛行人員生理心理訓練中心、航空救生訓練中心等綜合性教學實習場所,內設實驗室40餘個,模擬器材100餘台(套)。

共擁有各類教室140餘間。建有田徑運動場、籃球場、游泳訓練場、訓練靶場等體能、技能訓練場地84個。

建有圖書館(室)7個,內設軍網、網際網路電子閱覽室7個,紙質藏書15萬冊,電子圖書150多萬冊。學院本部和部隊網路互聯互通,園區網路主幹速度達到萬兆。

文化傳統

院訓

堅強忠誠博學精飛

院風

團結、嚴格、求實、創新

院徽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學院院徽

精神

忠誠獻身、團結奮鬥、艱苦創業、求真務實、嚴於治校

院歌

海空雄鷹的搖籃

學院領導

院長:暫缺

政治委員:王再春少將

知名校友

姚雪森,原海軍航空兵部副司令員,直隸(今河北)易縣人。1952年畢業於海軍航空學校。1938年參加八路軍。曾任晉察冀軍區連指導員、營教導員,第十九兵團營長、師作戰科副科長。參加過百團大戰和平津、太原、蘭州等戰役。後任海軍航空兵團長。1955年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後歷任海軍航空兵師長、海軍艦隊航空兵參謀長、海軍第二航空學校校長、海軍航空兵部副司令員。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谷德合,1932年出生於山東省東明縣一個農民家庭,1948年入伍,1951年被選調到海軍航空兵,歷任飛行學員、中隊長、大隊長、團長、副師長、南海艦隊航空兵副參謀長等職。1965年4月9日,美國4架F-4B“鬼怪”式戰鬥機入侵我海南島上空,谷德合奉命和其他3架殲-5升空攔截,在17分鐘的戰鬥中,敵機共向我戰鷹發射6枚飛彈,我軍一槍一彈未發,卻使美機射向我方的飛彈擊中他們自己的同伴,這次空戰創造了三個第一:第一次在國土防空作戰中與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作戰;第一次在同溫層與美國飛機作戰;第一次與美國帶飛彈飛機作戰。英雄中隊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1965年10月1日,谷德合代表作戰有功人員參加建國16周年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於志剛,中國第一位去南極的飛行員。於志剛和他的機組成員憑藉過硬的飛行技術,大無畏的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圓滿完成了中國在南極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的建站任務,為國家科考做出了巨大貢獻。

領導關懷

1958年9月29日,鄧小平親筆為學院題詞:“培養堅強忠誠的共產主義的保衛者和建設者”,江澤民、胡錦濤視察學院,接見部隊代表。

201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親臨學院部隊視察,提出殷切希望,這是學院官兵莫大光榮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學院建設的不竭動力和力量源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