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從1950年至今,國家歷次確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均位居其中。

大學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
現在學校是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於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的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學校擁有17名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

博物館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先後擔任校長。現任校長為紀寶成教授,黨委書記為程天權教授。
作為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著名研究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著雄厚的綜合實力和豐厚的思想文化積澱,被稱為“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一面旗幟”。在教育部學位評估中心2009年公布的新一輪全國學科評估結果中,人民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七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位居全國高校首位,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三位。
為加強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擴大學校在文化領域的社會影響力,促進我校對外交流與合作,增強師生員工愛校榮校意識,學校於2003年在規劃歷史學科建設的同時,決定籌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和建設的需要,在人文學院歷史系建立了“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學科點和學位點,並成立了 “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開始了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籌備工作。
2004年11月16日 ,中國人民大學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了“關於籌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函”。 2005年1月27日 ,北京市文物局在復函(京文物[2005]102號檔案)中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乃至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一所國家重點大學,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優秀的辦學條件,有必要開辦大學博物館”,認為人民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的開辦”、“強大的師資力量”、“一定的藏品量”構成了建立博物館的基本物質基礎。同時又指出“藏品是博物館的基礎”,建議“加大文物徵集力度”,並應允“我局將予以充分配合和鼎力支持”。得到復函後,我校立即著手進行博物館的人員調配、館址選擇、文物徵集等工作。
2004至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投入近100萬元進行文物徵集工作,先後四次赴內蒙古、新疆、河南、山東等地廣泛徵集、調撥文物。在學校相關部門的協調和地方兄弟單位的支持下,館藏文物得到了豐富,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藏品數量由原來最初歷史系的262件,已達到5700餘件;藏品年代涵蓋了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其中不乏精品文物,這為我校博物館的籌建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保證。
在內蒙古博物館等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精選200餘(組)件文物,組織籌辦了“北國春秋”文物陳列,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七十周年之際,於2007年10月29日順利開展。來自故宮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和歷史學者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領導、師生參加了開展儀式。馮惠玲副校長為該展覽剪彩並講話。這次展覽的舉辦,是中國人民大學大力推進學科基礎建設的重要舉措,為中國人民大學七十周年校慶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在北方文物展成功舉辦、館藏日益豐富的基礎上,2008年7月,學校(2007-2008學年[校政字47號]檔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與檔案館一套班子,兩塊牌子。11月6日,任命了博物館領導班子:紀寶成校長任博物館名譽館長,馮惠玲副校長兼任博物館館長,呂小明、潘平、魏堅為副館長。下設展覽陳列部、藏品徵集部、宣傳教育部、保衛部、研究室等五個部室。
2008年12月18日 ,中國人民大學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請示”,申請成為北京市博物館註冊單位。2009年3月13日,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負責人李學軍、秘書李陽以及張春祥、杜耀西、崔學諳、鄭廣榮、馬法拉等專家組成的博物館註冊驗收小組,對我校博物館進行了考察。在認真考察並聽取介紹後,專家小組對我校博物館在短短几年時間取得的進展、現有的陳列、一批重要文物藏品的價值及未來規劃給予了高度評價。專家們還分別從博物館的主題定位、館舍改建及對外開放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議,並為我校博物館註冊撰寫了評審意見。2009年3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辦公會依據專家評審意見經研究後批覆(京文物[2009]335號檔案)“同意貴單位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址位於中國人民大學校內,屬於公立博物館性質”。
2009年4月,新春伊始,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第一本學術成果——《北國春秋——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文物陳列圖錄》(魏堅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付梓面世。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名譽館長紀寶成教授為圖錄作序,並在扉頁上題寫“下決心辦好人大博物館”,表明了學校領導對博物館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該書選取了我校博物館五千餘件文物藏品中的兩百多件精品,基本上反映了我校博物館目前的館藏文物水平,是中國人民大學增強學科實力、豐富學校形象、推動人文教育及服務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現有陳列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位於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新聞樓的“北國春秋”陳列展,另一部分是位於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的校史展。
“北國春秋”文物陳列分為八個單元,第一單元:石火拓荒——北方大地上的聚落和古國;第二單元:青銅遺韻——華夏形成中的戎狄與方國;第三單元:帝國長風——從舊秦中到新秦中的開拓;第四單元:民族融合——從盛樂城到洛陽城的跨越;第五單元:天朝遠域——絲綢古道上的長安與西域;第六單元:長城內外——北方各民族的分立和交融;第七單元;天驕立馬——大元一統下的中原與草原;第八單元:芳草碧天——風雲際會中的內地和邊疆。該文物陳列立足於北方地區,重在反映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數千年來的歷史畫面,以折射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進程。
校史展覽主要有四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1937年陝北公學誕生至1949年華北大學遷址北京的相關情況;第二部分為1949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至1973年人民大學被迫解散期間的學校建設、學生生活情況;第三部分為1978年人民大學復校至2000年學校的恢復與發展;第四部分為新世紀以來人民大學的新發展。該展覽簡略地再現了中國人民大學從最初的陝北公學一直到當前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面旗幟的綜合性大學的發展過程,展示了人民大學的主要建設成果。
2008年5月,公益文化活動“搶救家書項目”已正式落戶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正籌劃以家書為主要內容的展覽,沈鵬書法及河山畫會等書畫作品展覽也處於籌備中。
“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國際公認的博物館三大基本功能,人民大學博物館正是以這三大功能作為發展和建設的方向來開展未來的工作。其長遠目標是建設一座全球視野的,包含多種學科門類,服務於大學、服務於社會,具有較強實力和較大影響的有特色的綜合性的大學博物館。
新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創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目標,按照“人民、人文、人本”的辦學理念,堅持“內涵提高、特色強校、質量第一”的發展道路,在學科建設和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隨著科學發展觀學習的不斷深入,已經處在起步階段的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也必將取得更快更好的進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