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湯

中和湯

中和湯是地道的安徽祁門傳統名菜,屬徽菜系,清澈味香,鮮嫩不膩,稀稠適中,老少皆宜。祁門人每逢置辦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湯,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叫作“中河”。中河是發源於祁門流入江西鄱陽縣境的一條河。

徽菜

中和湯

中和湯 中和湯

徽菜 祁門名餚

典故

中和湯是地道的祁門名菜,祁門人每逢置辦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湯,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 中和原叫作“中河”。中河是發源於祁門流入江西鄱陽縣境的一條河,它的東面一條河從婺源流入,西邊一條河從至德流入。這東河、西河、中河,在鄱陽湖上游匯合,一同注入鄱陽湖。東、西兩河水流渾濁,唯中河清澈見底,並盛產小蝦,其味特別鮮美。

相傳,南宋祁門籍著名詩人方岳在波陽為官時,衙署在鄱陽湖邊。他見中河水質透亮且自家鄉流來,公餘之時便常來河上泛舟。方岳嗜好豆腐,一次在船上煮豆腐塊時缺少佐料,見河中小蝦甚多,便撈了一些與豆腐同時下鍋煮透,一嘗之下,確實味道鮮美。以後他每煮豆腐,均要去中河撈蝦米為佐料,還將此菜命名為“中河湯”,並將其製法帶回家鄉。漸漸地一傳十,十傳百,中河湯就傳遍了整個祁門,成了宴會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其配料也越來越多,味道也就越來越好吃。

因“河” 、“和”同音,“中河湯”慢慢被人改為“中和湯”,為中和多種美味之意。並且上了徽菜譜,成為很受顧客的歡迎的一道徽菜。 如今,中和湯製法精細,配料考究,首先要選上好的白豆腐,精心切成米粒大小的豆腐塊,用水煮一下濾去水份,以除去豆腥味。然後將適量的冬筍、香菇、瘦肉等亦切成小塊,放到豆腐中,加入清水,大火煮開,多加豬油、蔥、蒜、胡椒、鹽、味素等佐料。其味特別鮮美,令人百吃不厭。 從南宋至今,中和湯已有 700多年歷史了,一直深受祁門人的喜愛。民國時期,祁門有一家最大、享譽最久遠的老字號酒樓,名字就叫“中和樓”,這個名字後來被別的酒店一直沿用至今。

做法

原料:

豆腐,蝦米(以淡水蝦米為佳),鮮瘦肉火腿心, 水發香菇,鮮冬筍尖,食鹽,鮮板油, 蔥花各適量。

製作:

先將豆腐1斤左右切成0.5至1厘米見方的小丁,焯水撈出待用。再將2至3兩鮮瘦肉火腿心切成碎丁;1根鮮冬筍剝去外皮,洗淨,切成米粒大小切幾片火腿肉並水發香菇幾個、開洋(蝦米)幾個,均切成小丁,備用。將切好的各種小丁放入砂鍋內,加入蝦米丁和大半鍋雞湯,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油,放入精鹽,用小火燉半小時至一小時,加入豆腐丁、稍微加一些油,再燉十幾分鐘左右,等湯煮透了,再撒上一些蔥花、胡椒粉,一款中和湯就燒煮成功了。

注意:一、豆腐要老豆腐,這樣才能在湯中見到豆腐的蹤影,否則全糊在湯里了。二、肉必須帶些肥肉,這樣成湯後才有乳白色湯汁。三、最好是新鮮香菇和冬(春)筍,夏秋季可用水發香菇和茶筍,切成丁代替新鮮香菇和冬筍。

此外,燒煮時要用文火燉。切記不能往中和湯里放醬油,因為只有乳白色的中和湯,才能看見湯中白色的豆腐丁、粉色的火腿丁、黑色的香菇丁、綠色的蔥花等多種色彩,也正因為中和湯如此斑斕多彩,方能勾人饞涎,吊人食慾。

特點

特點:清澈味香,鮮嫩不膩,稀稠適中,老少皆宜。

中藥方劑

中和湯一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二十。

【組成】白朮120克 黃橘皮 厚朴 人參 茯苓 甘草各7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薑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主治】脅肋脹滿,噁心嘔逆,食欲不振。

中和湯二

【來源】《醫方簡義》卷三。

【組成】神曲 生萊菔子 淡黃芩(酒炒) 姜半夏 茯苓 山楂 茅山術 川連(酒炒)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痢下赤白,里急後重。

中和湯三

【組成】蒼朮1斤(米泔浸),川烏(炮)4兩,厚朴(姜制)4兩,陳皮4兩,甘草4兩,草果2兩。

【來源】《扁鵲心書·神方》。

【主治】傷寒溫疫,頭目昏痛,發熱,鼻流清涕。服此不至傳染。

【方法】上為末。

【用量】每用4錢,生薑7片,水煎,和滓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