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

中古音

屬於漢語學專業,是我國漢語語音發展中經歷的一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中古音的關鍵時期。

簡介

中古音中古音
中古音是漢語語音史的一部分,是漢語語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所謂“中古音”,是指從隋經唐至宋這個歷史時期的漢語語音。我們知道,隋朝享祚不永,而唐和宋卻保有相當長的時間。因此,也可以說,中古漢語的語音,主要就是指唐、宋時期的語音。從隋至宋,大約包括從公元581年至1278年共697年的時間。這段時間的漢語語音,承接著更古時期的語音發展而來。而在中古時期,漢語的語音又經歷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已經大體上奠定了近代漢語語音的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中古音是漢語語音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在上古音、近古音(魏晉時期的語音)和近代音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漢語語音發展的一個轉軸。

語言環境

隋唐之際,我國黃河流域的文化和經濟事業,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唐朝統一了中國之後,政治上也呈現了較為穩定的局面。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對漢語共同語的進一步發展和鞏固,都有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研究中古漢語的語音狀況,首先就是要研究共同語語音的狀況。唐宋之際的中古時期,是否有人們所說的共同語呢?是否存在一種共同語的標準音——正音呢?這種正音又是以什麼地方的語音為依據呢?這些問題,過去在學術界中,還沒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因此,在探討中古音的語音系統之前,必須對這個問題作出一個比較明確的回答。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先作一番探究,在這種探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論述中古音系本身。
過去某些學者在敘述中古漢語的語音時,主要以中古出現的韻書如《切韻》或《廣韻》作為依據。我們認為,中古這些韻書的出現,有它們一定的時代背景,有它們的局限性。也就是說,這些韻書所表現的語音系統,並不能真正反映出中古漢語共同語語音的實際面貌。這主要是由於這些韻書並不是反映一時一地之音。在它們身上,包含有某些古音和方音的成分。既然如此,我們想要探究一個比較真切地反映中古時期漢語共同語語音的音韻系統,就不能專主這些韻書。
在介紹了中古時期漢語共同語語音的狀況和研究資料之後,我們進而論述中古語音系統本身。在論述中,我們以中古韻書為重要依據,然後參合其他語音材料來說明中古音系的諸般問題。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個比較切合歷史真實的中古音系統。當然,中古音所包容的歷史年代長達七百年之久,在這七百年中間,語音不可能沒有發展和變化。因此,對中古音的描述,也不是列出一個聲、韻、調系統便可完事。當然也不可能分為更細碎的歷史段落,列出更多個反映不同時期語音的音韻系統。我們只能概括出一個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中古音面貌及發展大勢的語音系統。至於此一系統之中各種音素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我們只能在各個具體的問題中加以說明。我們所擬定的中古音系,大體上是代表唐宋之交(或者說是北宋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語音概貌。在此之前或之後的發展變化,就只能在各項說明中加以闡述了。
總之,我們期望著這種探索能夠不斷進行下去,深入下去,使漢語語音史的研究,能夠創造出更多一點兒成績。

韻書介紹

中古音是以《切韻》音係為代表的。現存的最早的韻書,有三國時期李登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的《韻集》。但這兩本書早已亡佚。唐代封演的《聞見記》說,聲類是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而《韻集》是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各為一篇。但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根據《顏氏家訓·音辭》所說:自茲厥後,音韻蜂起,各有土風,遞相非笑。由此可見,六朝後,是韻書的在發展時期,出現了許多的韻書。

《切韻》音系

切韻切韻

《切韻》是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英國stein氏在敦煌得唐寫本切韻凡三種,皆殘缺不全,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切韻是由陸法言所作。《切韻》自序說:“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諧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又支脂魚虞,共為一韻,先仙尤侯,俱論是切。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
陸法言,又叫陸詞。
唐時,孫緬等人因切韻注有差錯,文復漏誤,加以修訂,稱為〖唐韻〗,現已存殘卷。到宋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陳彭年邱雍等人,奉詔重修,稱為《大宋重修廣韻》。一般認為,切韻代表了隋唐時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同它是中古文學語言的標準,唐宋以來,詩詞的作者,以這個音系押韻。
根據序言,切韻未必是一時一地的實際語音,比如支與指,魚與虞,當時的普通人已不能分別,陸法言是依照古音和方音,制定出來的,故而許多音韻家不把切韻當作隋朝的實際語音支研究。
廣韻人體例以四聲為綱,按平上去入四聲分五卷,平聲分上下卷。共26194字,分為206韻。其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每卷之內,把同韻的字收在一起,選第一個字為韻目。
1.東董送屋
2.冬 宋沃
3.鍾腫用燭
4.江講絳覺
5.以紙置
6.脂旨至
7.之止志
8.微尾未
61.凡范梵乏
每個韻目之下,韻母都相同,但聲母不一定相同,又根據聲調劃出“小韻”,也就是同韻字,廣韻共有3890個小韻。

廣韻的韻母

廣韻廣韻

廣韻共有206韻。有的一韻是一個韻母,有的一韻包含幾個韻母,故而清人通過系聯,認為廣韻的韻母共有311類。
廣韻的規定了韻之間的互相通用和獨用。如:
東,獨用。
支,脂之同用。
到了宋淳佑十二年,平水劉淵把206韻並成107韻,叫《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後人又減去一韻,為106韻,一般叫平水韻,或詩韻。

廣韻的聲母

廣韻的聲母是人們根據反切上字推求出來的,各人各有不同。如:清代陳澧為四十類,黃侃為四十一類,高本漢為四十七類,周祖謨為五十一類。
王力為三十五類:
邦滂並明(唇音)
端透定泥來(舌音)
知徹澄(舌音)
精清從心邪(齒音)
莊初崇山(齒音)
章昌船日書禪(齒音)
見溪群疑(牙音)
影喻曉匣(喉音)

廣韻的聲調

中古聲調有四個,平上去入,實際調值已不可考,前人略有描述:
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
去聲清而遠,入聲急而促。(唐處忠和尚)

羅馬字方案

概說

這是一個按漢語中古音系(廣韻音)轉寫漢字的羅馬字方案。本方案不做實際音值的構擬而是按著近、現代有代表性的幾位音韻學家的擬音和傳統等韻學的分析用最少的音位(包含互補的音位)對中古音做較為完整的描寫。
具體發音請參考拙作“仿古讀書音構擬”
本方案所用字母:a,â,b,c,d,e,ә,f,g,h,i,j,k,l,m,n,o,p,q,r,s,t,u,ü,v,w,x,y,z 凡29個。其中,â 表示開口度較小舌位較前的a, ә 表示開口度較小舌位較後或居中的a, ü 表示介音-iu-或圓唇的 i ,引入它主要是為了書寫簡便和字形的清晰易讀,手寫體ü 、â上的附加符號可以用一橫代替(為了跟連寫的ii區別,ü的手寫體必須作ū)。

特點

1) 聲調不須另外標注。聲調的陰陽由聲母的清濁決定,入聲可由韻尾辨析,上聲和去聲的寫法參照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以韻腹元音字母的雙寫和韻尾的變化表示,具體詳見下文[聲調拼寫法式]。
2) 等呼易於辨識。具體如下:
開口呼 —— 一等,無介音;二等,有介音e或韻腹â;三等,有介音或韻腹i;四等,有韻腹e。
合口呼 —— 一等,有介音u或有韻腹o、u;二等,有介音o;三等,有介音ü或者韻母的母音部分作ui 、iu或 io;四等有介音u。
3) 聲母包含複合字母(最多兩個字母),這樣既避免了非標準拉丁字母的過多使用也照顧了字形的簡練、美觀和整齊。

聲母表

喉音: 影 0/’ 餘 y 曉 x 匣 h (不另立雲母)
牙音: 見 k 溪 q 羣 g 疑 ng
舌音: 端 t 透 th 定 d 泥 n 來 l
知 t 徹 th 澄 d (知組和端組聲母通過等呼來區別)
齒音: 精 tz 清 ts 從 dz 心 s 邪 z
莊 tr 初 tc 崇 dr 山 sc
章 j 昌 c 船 dj 書 sh 禪 zh 日 r
唇音: 幫 p 滂 ph 並 b 明 m
(非 f 敷 fh 奉 fv 微 v )

韻母表

1. 東 董 送 ung, iung(üng) 屋 uk, iuk(ük)
2. 冬 ⊙ 宋 ong 沃 ok
3. 鍾 腫 用 iong 爥 iok
4. 江 講 絳 eong 覺 eok
5. 支 紙 寘 ie, üe
6. 脂 旨 至 i, ui
7. 之 止 志 iә
8. 微 尾 未 iәi, üәi
9. 魚 語 禦 io
10. 虞 麌 遇 iu
11. 模 姥 暮 u
12. 齊 薺 霽 ei,uei
13. ⊙ ⊙ 祭 iej,üej
14. ⊙ ⊙ 泰 aj, oj
15. 佳 蟹 卦 âi,oâi
16. 皆 駭 怪 eai,oai
17. ⊙ ⊙ 夬 eaj,oaj
18. 灰 賄 隊 oi
19. 咍 海 代 ai
20. ⊙ ⊙ 廢 iâj,üâj
21. 眞 軫 震 in,uin 質 it,uit
22. 諄 準 稕 üen 術 üet
23. 臻 ⊙ ⊙ ien
24. 文 吻 問 ün 物 üt
25. 欣 隱 焮 iәn 迄 iәt
26. 元 阮 願 iân,üân 月 iât,üât
27. 魂 混 慁 un 沒 ut
28. 痕 很 恨 әn ⊙
29. 寒 旱 翰 an 曷 at
30. 桓 緩 換 on 末 ot
31. 刪 潸 諫 ân,oân 鎋 ât,oât
32. 山 産 襇 ean,oan 黠 eat,oat
33. 先 銑 霰 en,uen 屑 et,uet
34. 仙 獮 線 ian,üan 薛 iat,üat
35. 蕭 篠 嘯 eu
36. 宵 小 笑 iau
37. 餚 巧 效 âu
38. 豪 皓 號 au
39. 歌 哿 箇 ә
40. 戈 果 過 uә, yә, üә (茄韻母寫作yә以區別於之韻的iә)
41. 麻 馬 禡 ea, ia, ua,
42. 陽 養 漾 iang,üang 藥 iak,üak
43. 唐 蕩 宕 ang,uang 鐸 ak,UAK
44. 庚 梗 映 âng,iâng,oâng,üâng 陌 âk,iâk,oâk
45. 耕 耿 諍 eang,oang 麥 eak,oak
46. 清 靜 勁 ieng,üeng 昔 iek,üek
47. 青 迥 徑 eng,ueng 錫 ek,uek
48. 蒸 拯 證 ing 職 ik,üәk
49. 登 等 嶝 әng,uәng 德 әk,uәk
50. 尤 有 宥 iәu
51. 侯 厚 候 әu
52. 幽 黝 幼 ieu (或作yәu?待定)
53. 侵 寢 沁 im 緝 ip
54. 覃 感 勘 om 合 op
55. 談 敢 闞 am 盍 ap
56. 鹽 琰 艷 iam 葉 iap
57. 添 忝 掭 em 帖 ep
58. 鹹 豏 陷 eam 洽 eap
59. 銜 檻 鑑 âm 狎 âp
60. 嚴 儼 釅 iâm 業 iâp
61. 凡 範 梵 üâm 乏 üâp
(注一) 文、魂、蒸、侵(舉平以賅上、去、入)諸韻省略了韻腹ә。
(注二) 祭、泰、夬、廢四韻採用了特殊的韻尾j 。

聲調拼寫法式

1)平聲字韻母採用原形(上文韻母表中的字形)。以下幾條所述上、去的拼寫規則都是在原形基礎上的變化。
2) 韻尾為m或n的,上聲韻腹字母雙寫,去聲韻尾字母雙寫,如:感作koom,信作sinn。
3) 韻尾為ng的,上聲韻尾寫作nk,去聲寫作nq,如:夢作miunq,等作tәnk。
4) 韻尾為u的,上聲韻尾用o,去聲韻尾用w,如:好作xao,調作dew。
5) 韻尾為i的,上聲韻尾作e,去聲韻尾作y,如:賄作xoe,霽作dzey。
6) 無韻尾的,上聲韻腹字母雙寫,去聲末尾加字母h,如:語作ngioo,貨作xuәh。
省略拼法
1) 莊 tr初 tc崇 dr山 sc的開口呼字暗含介音e,如:杉作scam,叉作tca。
2) 以章j昌 c船 dj書sh禪 zh日r 為聲母的字暗含介音i,如 :書作sho,折作jat,說做shuat。
3) 如採用輕唇音,則輕唇音字暗含介音ü(或i),如:凡作fvâm,福作fuk,物作vut。
4) 以幫p滂ph並b明m為聲母的皆、山、麻韻(兼上、去、入)開口呼二等字可省略介音 –e-,如:馬(meaa)作 maa,拜(peay)作pay,八(peat)作pat。
5) 暫擬將兒化韻後綴“兒”縮略為 “–r”,後綴“子”縮略為“-z”,語氣助詞“了”略為“l”,分寫。
6) 其它助詞、詞綴和常用詞及詞組的縮略形暫未確定,待後續補充。

主要文獻

《音韻學教程》(唐作藩
《方言調查字表》
《通字方案》(趙元任
《國語羅馬字》(趙元任)
同源字典》(王力
“漢語中古音系與日語吳音漢音音系對照”(王吉堯,石定果《音韻學研究·第二輯》)
《漢字古音手冊》(郭錫良

《上古音——漢語知識叢書》(李新魁

《音韻學要略》(萬獻初

音韻學音韻學

資料網址

中古音吧:http://tieba.baidu.com/f?kz=254576238

中古音查詢:http://www.eastling.org/tdfweb/midage.aspx

中古音分期綜述:http://www.lunwenwang.com/Freepaper/historypaper/philologypaper/200608/Freepaper_29296_3.html

中古音論文: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new_193437/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