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正安縣委正安縣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

全力打造“正安白茶”品牌,完善工藝、健全機制、統一規範、提升品質,實現“正安白茶”生產標準化。 23、建立信貸支持茶葉產業機制。 25、建立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為核心,以建設標準化茶園、扶持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為重點,健全投入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實現茶葉產業由注重單一種植向注重產加銷三個環節轉變,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
2、目標任務:到2011年,茶園總面積達到15萬畝,其中白茶5萬畝;實現有機茶園認證3萬畝,全面實現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縣目標;爭創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創建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3家以上。“正安白茶”品牌獲國家認證商標;開設“正安白茶”品牌專賣店(櫃)10個以上。茶葉總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茶葉總產值達1億元以上,茶業綜合收入達到1.5億元以上。到2015年,茶葉總產量達5000噸以上,總產值超過12億元,惠及茶農15萬人以上,農民人均茶業收入2000元以上,真正實現茶葉富民、茶葉富縣的目標。
二、建設標準化茶園
3、實施茶樹良種工程。做好境內古茶樹保護工作。按照統一規劃,政策扶持,採取公開、競爭、擇優方式,建立“正安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實行集約化育苗,商品化供苗,全力培育地方性優良茶樹品種。
4、加快生態茶園建設。以“創建綠色食品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為載體,按照生態綠茶標準化體系建設要求,對茶園實行統一茶樹品種調配,統一規範化種植,統一標準化管理;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強農用物資管理,控制源頭,確保按綠色食品標準進行茶園生產管理;進一步完善茶園檔案管理制度,使茶園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檔可查;充分發揮8萬口沼氣池的優勢,建設“畜—沼—茶—林”循環生態茶葉基地。
5、提高茶農組織化程度。繼續鼓勵單位幹部職工、社會能人、外商和茶農等通過土地流轉形式規模建設新茶園或改造低產茶園。組建專業合作社,提高茶農組織化程度;繼續建設“土坪-樂儉-和溪;瑞溪-桴焉-廟塘-小雅;中觀-班竹-流渡;市坪-謝壩”茶葉產業帶,打造正安茶葉核心區域。
6、完善茶園建設扶持政策。新發展無性系標準茶園,發展茶園的主體每畝自籌茶苗款50元,所差苗款由政府補貼,並每畝補貼鄉鎮工作經費30元;對新發展茶園因非人為因素造成損失而進行補植補造的,發展茶園的主體每株自籌茶苗款0.01元,所差苗款由政府補貼;新建成的茶園,管護到位,經有關單位驗收合格後,前兩年每年每畝補助發展茶園的主體管護費50元。對建設茶葉基地在50畝以上的大戶或企業,符合農民工創業、就業條件的,進行貸款貼息;茶園、加工廠新通過有機茶認證獲得證書的,按既有規定實行以獎代補。
三、大力扶持加工企業
7、加大加工企業扶持力度。以新建茶園基地合理規劃布局茶葉加工廠,加大老企業扶持力度,進一步支持老茶葉加工廠技改升級。2012年前,新建或技改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10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的加工企業,一次性補助20萬元;200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的加工企業,一次性補助30萬元,投資400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一次性補助40萬元(此款規定只限前十家企業享受,有單列項目的企業除外),企業投產後對流動資金貸款給予擔保支持,同時按其當期實現的縣級地方稅收數額連續獎勵3年,用於企業的宣傳、行銷和提高擴大再生產能力等。優先安排徵用土地,加工企業選址由國土、建設部門牽頭進行統一規劃;優先安排產業化項目和技改項目,幫助企業申報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獲得成功的,分別一次性獎勵企業30萬元、2萬元、0.5萬元,建廠或技改項目涉及的縣級規費按低限徵收後,由財政安排給企業作擴大再生產使用。新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實行一企一策。
8、推進茶葉企業標準化生產。2012年前,按照國家“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和“正安生態綠茶綜合標準體系”的要求,對全縣茶葉加工老企業分階段、分步驟全面進行技改。推廣成套名優茶機械,凡購置列入國家農機補貼目錄的茶葉生產加工機具,縣級另按15%進行補貼。推廣潔淨化能源,確保茶葉質量安全,不斷改善加工環境。每年在全縣建設一批新型標準化示範廠,對達到要求並驗收合格的企業,縣政府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獎勵,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一次性獎勵1萬元,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分別一次性獎勵5000元。
9、加大茶業招商引資工作。充分發揮正安生態有機綠茶資源優勢,集中力量編制項目,建立茶葉產業項目庫;積極組織茶事活動,大力開展茶業招商引資工作。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投入茶加工;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嫁接,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營,利用其企業的資金、品牌、網路優勢,大力發展茶葉深、精加工,延伸茶葉產業鏈;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源投入茶葉包裝、茶具及茶藝術品等相關產業的開發和生產,提高茶業綜合經濟效益。
四、實施品牌戰略
10、實施名茶精品工程。全力打造“正安白茶”品牌,完善工藝、健全機制、統一規範、提升品質,實現“正安白茶”生產標準化。積極組織企業推介“正安白茶”和其他綠茶產品,參加“中茶杯”、“中綠杯”和國際名茶評比活動,對獲最高獎的一次性獎勵企業0.5萬元,獲得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的一次性獎勵2萬元,獲得國家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產品、且年生產經營的稅收達到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企業100萬元。
11、建立品牌管理制度。申請“正安白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制定“正安白茶”地方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流程,引導企業按標準組織加工。以縣茶葉協會為主體,制定“正安白茶”品牌管理制度,嚴把使用“正安白茶”品牌關,規範企業使用“正安白茶”品牌行為,註冊認證商標,統一包裝監製,統一專賣店標識,建立“正安白茶”質量可追溯制度。
12、加強品牌市場管理。由縣茶葉生產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會同質監、工商、茶葉協會等部門,共同抓好“正安白茶”品牌市場管理,定期、不定期聯合開展市場檢查活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行為,淨化“正安白茶”銷售市場,提高“正安白茶”市場信譽。
13、加大品牌宣傳和推介。制定“正安白茶”公共品牌推介方案,採取政府牽頭、部門承辦、企業參與、財政補貼的辦法,有計畫、有步驟地組織企業及產品到北京、上海、重慶等全國大中城市和正安茶主銷區,舉辦“正安白茶”和綠茶研討會及品茗宣傳推介等活動。鼓勵企業參加國內外茶葉展示展銷交易會和主辦廣告、宣傳、推介活動,在省級以上電視台廣告正安茶葉連續3個月以上(或效果相當)的一次性獎勵3萬元;
14、建立行銷市場網路。加強與外地客商的合作,培育“委託代理商”隊伍,借船出海;建立正安茶業信息網,大力推廣網上銷售;支持企業和經營大戶到大中城市建立經營網點,開設專賣店,進入超市,構建正安茶葉行銷網路。凡在地級以上城市銷售市場開設統一標識的正安茶葉專賣店,經營一年以上的每個一次性補貼2萬元;在全國知名茶葉專業市場開設統一標識的正安茶葉批發部,經營一年以上的,每個獎勵1萬元。
15、建設茶葉(青)交易市場。在縣城建設功能完善的茶葉交易市場,規範茶葉交易;同時建立信息中心,定時發布全國各大茶葉市場行銷信息。按照茶園規劃布局,合理建設茶青交易市場;加強茶青市場監管,防止壓級壓價和抬級抬價,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共同建設“誠信茶青交易市場”。
16、培育茶館文化業。以縣城為中心,發展茶館業,提升茶館業的茶文化品位,引導和促進消費,推進茶文化服務業的健康發展。著力打造具有正安地域文化底蘊的標誌性茶館,逐步向外連鎖拓展,推廣正安茶文化,擴大正安茶的消費市場。
17、開發茶文化旅遊業。充分挖掘民族民間茶文化、文人茶文化和精英茶文化,整理正安茶的典故、傳說以及歷代文人墨客和茶詩、茶詞、茶文、茶歌,編制正安茶文化宣傳讀本,利用學校、新聞媒體、縣文工團等進行廣泛宣傳,充分利用桴焉九道水國家級森林公園,促進茶業與旅遊業協調發展;精心打造“九道水國家級森林公園—桴焉茶場—瑞溪十里茶廊—羅漢洞—石筍峰—清溪河漂流”和“重慶—南川金佛山—尹珍務本堂—羅漢洞—石筍峰—清溪河漂流—樂儉十里茶廊—綏陽水晶溫泉”等旅遊線路,建立正安生態綠茶和自然風光及民族風情旅遊區(線),開發集採茶、制茶、品茶、購茶和觀茶藝、學茶藝、看錶演和游自然風光、享民族風情等為一體的生態休閒遊、風情體驗游、茶園農家樂等。大力開發茶葉旅遊商品和特色包裝,擴大旅遊茶銷量。
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18、建立茶葉檢驗檢測體系。拓寬與中茶所的合作領域,聯合成立正安茶葉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和“正安縣生態綠茶綜合標準體系”要求,充實技術力量,完善檢測手段,採取定期檢驗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對茶葉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經營網點進行監控和抽檢,確保茶葉質量、衛生安全。
19、健全茶業服務體系。成立“正安白茶”研究所,為“正安白茶”生產、加工、行銷等提供技術服務;完善茶葉協會工作機制,成立“正安縣綠色產業發展中心”,鼓勵加工企業和經營大戶組建經濟合作組織,構築茶葉種植大戶、加工企業、行銷企業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協會聯繫政府、企業和茶農的橋樑紐帶作用,形成對市場、企業、茶農和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服務。
20、提高茶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重點與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等方式,對企業經營者、技術幹部進行素質提升統一培訓。繼續與貴州省茶葉學校合作,開設茶葉專業班;同時,合作開辦“正安白茶”管理學院;堅持以縣職教中心為陣地,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雨露計畫等項目,開展茶葉生產、加工、行銷、茶文化等專業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茶產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鼓勵、支持行政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和科技人員參與茶葉產業化經營。
21、支持農資及流通企業經營茶葉農資。嚴把茶園管理農資源頭控制關,由縣綠產辦招標選定經營企業,在種茶鄉鎮開設茶葉農資專賣店,完成農資上櫃後一次性補助0.5萬元,為廣大茶農提供方便、快捷的農資服務。
2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結合“十二五”規劃、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等,優先安排茶園及茶葉加工企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茶葉加工廠,由電力部門無償安裝變壓器以上的電力設施。
23、建立信貸支持茶葉產業機制。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茶葉產業建設的主渠道作用,鼓勵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擔保公司積極投入茶葉產業建設。降低門檻,認真實施好《林木所有權證》擔保貸款和退耕還林接續產業項目貸款,支持產業快速發展。
24、完善考核評估機制。進一步完善茶葉產業發展考評辦法,堅持茶園管護季度檢查考核評比獎勵與茶葉產業建設年終總結表彰獎勵相結合。每季度對幼齡茶園撫育管護情況進行檢查考核,並對鄉村幹部進行獎懲,全年四次檢查達到管護標準,每畝獎勵10元;每年安排不低於30萬元對一批優秀茶農及承包大戶、優秀加工企業、優質服務茶館、先進單位、先進鄉鎮、先進村、先進個人等進行表彰獎勵。
25、建立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於茶樹良種工程、生態茶葉示範基地建設、龍頭企業扶持、加工廠新建或技改貸款貼息、品牌宣傳推介、考核評比獎勵、市場監管、技術培訓、茶葉產品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實施等,項目資金實行申報、審核制,確保資金的科學合理使用。同時捆綁發改、扶貧、農發、水利、交通、退耕還林接續產業、農機具補貼等項目,多渠道投入,促進茶葉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本意見自發文之日起執行,以前相關政策與本文不一致的按本意見執行。
凡本意見涉及的縣內各單位,必須按所確定的政策原則,研究制定書面的實施辦法或規定,便於加以落實、規範操作、接受監督。
中共正安縣委
正安縣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