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東區委員會舊址

中共廣東區委員會舊址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在文明路75號——81號(現為194號——200號)。房子4幢連成一片,都是3層,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向北,內部有門相通。每幢每層寬4米、深12.8米。底層從左至右分別為住宅和商店。2、3樓是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和青年團廣東區委員會辦公的地方,現在復原了3樓的中共廣東區委各部委辦公室和2樓的傳達室、會客室,其餘地方為陳列室。

建築特徵

中共廣東區委員會舊址中共廣東區委員會舊址
房子4幢連成一片,都是3層,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朝北,內部有門相通。每幢每層寬4米、深12.8米。底層從左至右分別為住宅和商店。2、3樓是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和青年團廣東區委員會辦公的地方,現在復原了3樓的中共廣東區委各部委辦公室和2樓的傳達室、會客室,其餘地方為陳列室。黨的機關沒有公開,使用“管東渠”(“廣東區”的諧音)的化名向警察局登記,後來管東渠就成了廣東區委的代號。民族解放協會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備處初期也在二樓辦公,門前曾掛這兩單位的牌子作掩護。

歷史事件

廣東是全國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地區之一。1922年間,中共中央決定,廣東支部擴大為廣東區執行委員會,領導廣東、廣西兩省(又稱兩廣區委或粵區委),譚平山任書記。
1924年10月,周恩來從法國回國後接任區委委員長。不久,周恩來調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1925年2月,區委改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機關逐步充實,設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宣委)、工人部 (工委)、農民部(農委)、婦女部(婦委)、軍事部(軍委)、學生運動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等機構,並成立主席團(常委會),以加強集體領導。區委的管轄範圍,除廣東、廣西外,到1926年初還擴展到福建西部、南部、雲南以及南洋一帶。至1927年,廣東全省黨員達9000多人,占全國黨員總數的l/6,其中廣州就有黨員2000多人。廣州的30多個黨支部統一由廣東區委直接領導。

室內陳列

區委書記陳延年的辦公室在最西邊那幢3樓北面,用木板與秘書處隔開,室內有3張辦公桌和兩張藤椅。當年陳延年、周恩來、鄧中夏等經常在此共商革命大計。辦公室東面牆上掛有馬克思、列寧畫像,辦公桌旁的藤書架上,堆放著陳延年從蘇聯帶回來的大量俄文書報以及當時出版的刊物,還有一張折式帆布床、草蓆及粗毛毯,有 時他工作至深夜,便在這裡休息。
陳延年辦公室隔鄰的三樓是會議室,中間有兩張長方台,上面鋪著咖啡色檯布,周圍放著一些長短不一的木板凳和高矮不等的椅子,牆壁上掛著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各l張,南邊門角放著一個報紙架,靠南邊視窗左角還有一張小茶几,上面放著一部手搖電話機和一套石灣茶具。區委的幾個部委也設在3樓,許多革命活動家都曾在這裡辦公。周恩來、彭湃、阮嘯仙、張太雷、劉爾崧、蔡暢、鄧穎超等曾在區委各部門擔任領導職務。
《少年先鋒》、《中國青年》、《工人之路》等宣傳革命的刊物曾在此編輯。

歷史沿革

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清黨,中共廣東區委所在地被包圍搜查,遭到破壞。
4月底,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機關遷往香港繼續工作。
同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共廣東區委改組為廣東省委。舊址以後一直為民居,
1960年恢復原貌,並闢為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
1962年7月,舊址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