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跡

在北京路342號。 位於北京路336號,民國初創辦。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歷史悠久,自秦統一嶺南後,廣州在古代先後建立了三朝十帝的地方政權,即西漢的南越國,五代十國的南漢國和明末唐王朱聿金粵稱帝的紹武南明的政權;在近代,廣州是民主革命策源地,孫中山三次在此建立了革命政權。
兩千多年來,廣州自西漢南越國建都城始,是以今中山四路與北京路交界處為城市中心向外拓展的,北京路既是老城區的中心區,又是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京路是廣州古代傳統中軸線,可能在西漢建南越國都城時已萌芽,歷代在今廣東財政廳、兒童公園處建宮殿或建衙署,而其南面的道路(北京路)逐漸向南延伸至珠江邊成為廣州市歷史傳統的中軸線。在近代,1920年開始規劃維新路,在建成了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海珠橋後,才形成廣州近代城市中軸線。近年,越秀區政府整飾北京路步行街,經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發現了北京路地下有唐、南漢、宋、明、民國五個時期共11層路面,並有宋、明、清時期的建築基址以及拱北樓的門檻,可為北京路是廣州歷史傳統的城市中軸線的力證。
北京路在清代,拱北樓處稱雙門底,拱北樓之北至財政廳前,稱承宣直街(因承宣布政司而得名);拱北樓之南至正南門(大南路)稱雄鎮街(因順治十一年巡撫李棲題樓匾“雄鎮南邦”而得名)。清末,以拱北樓為座標,北段路名改為雙門底上街,南段路改名雙門底下街;正南門之南至永清門路段稱大南直街。辛亥革命後,鑒於“永清”之名不妥,將沿路各段統稱永漢路。1936年為紀念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將永漢路易名“漢民路”。廣州解放後,復稱“永漢路”,1966年易名“北京路”,沿用至今。
歷代不少名人曾在此活動,如西漢的趙佗,東漢的步騭,宋代的米芾,明代的陳白沙,清代的林則徐,民國的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魯迅、李濟琛、陳濟棠等在此地留下了足跡。北京路沉澱了兩千多年曆代的文化遺物遺蹟甚多,現按其分佈(北京路自北往南及其兩側近鄰之地)簡介如下:

南漢國遺蹟

南漢國雖然只有55年,但建了大量宮殿和園林,現廣東財政廳至原兒童公園、市文化局等地,都是南漢國宮殿區之一。中山四路316號處發現南漢國雕16個獅子巨型柱礎和成片的鋪地石板,有待進一步發掘。此處已劃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越國宮署4.8萬平方米保護區。

廣東省財政廳

在北京路376號。此地唐代為嶺南道清海軍節度使署;南漢國為宮殿;宋代為經略安撫使司署;元代為廣東道宣尉使司都元帥行中書省署;明代為廣東行中書省、承宣布政使司署;清代為承宣布政使司署;民國為廣東財政廳。
1919年建廣東財政廳,廖仲愷任廣東革命政府財政部長時在此辦公。1921年4月13日,孫中山在財政廳與國會議員舉行茶行茶話會。5月5日,孫中山在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在財政廳陽台檢閱慶祝遊行的隊伍。1927年12月12日黃昏,廣州蘇維埃政府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中共廣東省委軍委負責人聶榮臻登上財政廳樓頂觀察廣州起義軍民與敵軍戰鬥的狀況,為保存革命力量,下令廣州起義軍撤出廣州。廣東財政廳舊址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華商報廣州辦事處舊址

在北京路原234號(現為366號)。1946年1月,中共香港分局報委領導的華商報在香港復刊後,3月在此房后座閣樓設立廣州分社,《正報》廣州辦事處亦設在此處,1946年6月被國民黨封閉。此舊址已改建,為登記保護單位。

綠園茶室遺址

在北京路原36號(現在是347號或345號)。1927年1月,魯迅先生到廣州後,與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第一次會見的地方,這次會見對魯迅的思想影響較大。該遺址沒有改變,但在地下“綠園”兩字因改鋪人行道時已湮沒。

太平餐館

在北京路342號。是廣州第一家專營西餐的餐館。20世紀初創辦於北京路太平沙南關大巷,後因股東拆股,徐寶泉於1925年在財政廳前現址處開辦“新太平餐館”,與太平沙處的“太平餐館”老館競爭。後來,“新太平餐館”被老館收購,1927年7月將其改為“太平餐館第一支店”,爾後,太平沙的太平餐館結業,這裡的太平餐館第一支店則改名為“太平餐館”。蔣介石、周恩來、林森、李濟琛、陳洛棠等許多名人都曾在此就餐。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亦曾在太平餐館設宴。

商務印書館廣東分館舊址

位於北京路336號,民國初創辦。抗日戰爭至廣州解放前,漢民北路有33間書局、書店,以商務印書館最有名氣。現其後門牆上有灰塑“□□□館時設兒童圖書館”字樣。據說,後門與南越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臨建房之間還有一方奠基石。舊址完好。

兄弟圖書公司舊址

在中山四路原328號(今336號雄志攝影店處),是中共地下黨的秘密活動地點,1946“五四”青年節這一天被國民黨特務搗毀,6月21日被封閉。同期封閉的有華商報等50多家。

東江縱隊廣州交通站

在中山四路談家巷2號之一(在李占記旁)。1942年6月,東江縱隊派鍾國祥回廣州建立的交通站。

新青年社舊址

位於中山五路昌興街26號。新青年社於1921年4月從上海遷來此處。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黨領導的在上海開辦的“人民出版社”,因形勢變化,為掩人耳目,將“人民出版社”社址寫在廣州昌興街26號,但編輯、印刷、發行工作仍在上海秘密進行。新青年社在該樓二、三樓,“丁卜書店”則設在該樓首層。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清黨”時,在此搜查出《前進》、《武力與民眾》等進步報刊。舊址為登記保護單位。

國光書店

位於財廳前(門牌待查),1924年秋,中共廣東區委在平民書社的基礎上成立,中共廣東區委總務黃國梁兼經理。毛澤東主編的“農民問題叢刊”等進步書籍在此發售。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清黨”時,搜查了廣大路56號錦隆商店樓上國光書店棧房,搜出了許多進步書刊。

中共廣州市委第一個機關舊址

位於廣大二巷4號。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中共廣東區委租此處作為秘密活動地關、區委書記陳延年等人在此居住。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廣東當局叛變後,4月21日(或22日)中共廣州市委正式在此成立,張太雷等人曾在此處策劃廣州起義。現為登記保護單位。

赤社舊址

位於廣大路8、10號。1921年,胡根天等著名西洋畫家組織赤社研究西洋畫、初期沒有固定地方,1924年遷此處。1928年國民黨以“赤化”嫌疑將其封閉。後幾經交涉,才準許以“尺社”重新立案復辦,1935年結束。

東漢、晉南朝、宋三朝城基遺蹟

位於大馬站巷口與中山路之間。在建築捷運時間發現的,漢城為土城,被晉南朝、宋朝的磚城包裹著,現遺址仍復蓋在地下保護,等待將來開發利用。

日侵華軍的“廣東神社”遺蹟

在中山四路兒童公園內。1938年10月日軍侵占廣州後,為奉祀在戰爭中喪命的日軍亡靈,在永漢公園內建一座“廣東神社”,門口建一對紀念塔,稱鳥居,門後建一座軍神屋,放置日軍喪命者神位。抗日戰爭勝利後砸毀了神社鳥居。但軍神屋仍保留,改作漢民公園的用房。2003年在兒童公園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軍神屋”、鳥居、祭器等一批遺物,證實了歷史記載。發現遺蹟處已納入南越國宮署的保護範圍。

拱北樓遺蹟

位於北京路與西湖路交界。南漢國時鑿平禺山、番山。向南拓展廣州、稱新南城,在此地建雙闕。宋時改雙闕為雙門,舊志稱譙樓,明成化年間稱“鼓樓”,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巡撫李士楨重修,題匾稱“拱北樓”。樓上置元代的“銅壺刻漏”(古代的計時器)。鹹豐七年(1857年)。英法聯軍攻廣州,樓毀於英軍炮火,銅壺刻漏亦被打壞。同治三年(1864)重建拱北樓並修復銅壺刻漏。1919年拓展道路,拆除拱北樓。現經考古發掘,發現拱北樓宋代門檻,已在原址展示。

葉劍英等商議討逆舊址——曾家祠(崇聖公祠)

位於小馬站15號。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公開叛變,炮轟孫中山。葉劍英與張國森等10餘人在此商討草擬電文,號召雲南講武堂畢業的同學支持孫中山,討伐陳炯明。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廬江書院(何家祠)

位於西湖路流水井。該祠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建築規模大、基本保持完整,只有魁星樓作了改建,書院代表性建築之一。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興中會廣州分會遺址——王氏書舍

位於北京路今青年文化宮的地方。孫中山成立了中國興中會廣州分會,會址在王氏書舍,興中會決定於1895年(農曆乙未年)10月26日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由於謀事不密,起義未發事泄,被清政府捕殺多人,廣州乙未起義失敗。遺蹟已不存在。

白沙居遺址

位於北京路(西湖路口斜對面)。歷史記載明代翰林院檢討、理學家陳白沙(憲章)應邀從新會到廣州講學,乘車由城南至藩台(今廣東財政廳處),圍觀者甚眾,形容為“千萬”之多。他在廣州期間留下許多動人佳話,由於一生清貧,總督兩廣軍務的都御史鄧廷纘曾令番禺縣每月給白沙米一石,每年給人夫兩名。陳白沙拒不接受、說自己“有田二頃,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李某花了數百金在廣州買一套園林住宅送給他,他亦不受。由於陳白沙尊崇儒學,人們稱之為陳道統。又因他曾在此地卜居,故稱此街為白沙居。現街名尚存,故居無考。
1894年,孫中山曾在白沙居巷口附近聖教書樓開設“東西藥局”分診所。其故址無考。

大佛寺

位於惠福東路惠新西街。清康熙三年(1664),平南王尚可喜捐資仿京師官家廟宇式樣建造,現存大殿建築,因建於清初,故有明代建築風格。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禁菸局舊址

在大佛寺內。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則徐奉命到廣州查禁鴉片煙,他在長壽寺內設官立禁菸局,又請鄉紳鄧士憲、張維屏等人在大佛寺內設禁菸局,方便民眾繳交煙土煙槍,並配製戒菸的藥物,發放給吸菸者。為此,他於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1939年4月4日)發出“諭收繳鴉片增設紳士公局示”。

周恩來主辦高級幹部政治訓練班

在大佛寺大殿後東廊。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一批在軍隊工作的共產黨員被排擠出來。周恩來開辦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高級政治訓練班,吸收被排擠的共產黨人到此班學習。5月22日開學,7月畢業,為北伐戰爭培養了一批幹部。

新華日報召開讀者招待會舊址

位於北京路229號的原哥倫布酒店。該店於20世紀初期開業。1938年6月間,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代表廖承志在該店以新華日報廣州分社名義,召開讀者招待會,參加者有200多人。會上,廖承志說明新華日報廣州分社被國民黨迫令停刊三天的原因,並呼籲國民黨當局釋放因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而被捕的青年。會後,報社發出“快郵代電”。舊址建築完好,未列入保護。

陳李濟藥店

位於北京路。藥店始創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創始人為南海李開佐及陳體全,是全國製藥行業中最早建立的企業之一。1927年廣州起義時,該店的少東曾掩護廣州蘇維埃政府的楊殷等人。此建築只保留門面,其內已完全改造。

禺山市場遺蹟

位於北京路的禺山路。禺山市場創辦於1919年,是廣州第一個由政府規劃開設的市場。市場內有“禺山市場”石匾一塊,為1919年9月汝英所題,近年此處建“名盛廣場”,具有歷史價值的石匾不知所蹤。

廣州市政公所遺蹟

在文明路育賢坊關帝廟內(後改名禺山路、市消防局西側)。1918年10月22日設廣州城廂市政公所,是廣州建市之始,後因市政超出城廂範圍,改名“廣州市政公所”,委財政廳長楊永泰為總辦、魏邦平為幫辦、曹汝英為坐辦,是廣州第一次使用“廣州市“的名稱。當時尚未有市區,後來,軍政府法制編纂委員會制定“廣州市暫行條例”,據此條例正式劃定廣州市區。1921年2月15日正式設立廣州市政廳。此遺址處已建起名盛廣場。

永漢路慘案遺址

位於北京路與文明路交界處的永漢警察局(即今麗都酒店處)。1931年日軍製造侵華的“九•一八”事變後,永漢路新世界洋貨店仍大量出售日貨,引起民眾憤怒,要求店主停止售賣日貨並銷毀。店主報警誣稱民眾搶劫,永漢警察局將民眾拘留。廣州市學生抗日運動聯合會發動二千多人,於10月10日舉行聲勢浩大示威遊行。永漢警察局局長杜宣泰下令鎮壓,民眾死3人、傷24人、被捕100多人,製造了永漢路慘案。永漢警察局處已改建為麗都酒店。

廣州消防局舊址

在文明路49號,建於19世紀20年代。是英國留學歸國的廣州消防總署署長陳墨香參照英國的消防建築而設計的,是廣州走向近代化的標誌之一。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拜庭許大夫家廟

位於北京路高第街許地。清康熙時“鹽驛道衙”“廣州府衙門”“廣州府經歷廳”曾設在高第街。街內許氏聚居的地方,稱之許地,有拜庭許大夫家廟(始建於乾隆年間)、許廣平的故居遺址等,許氏是羊城的望族,許應鍨、許應金榮、許崇清、許崇智、許廣平等著名人士均出自許地。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關戲院

在北京南路。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廣東當局叛變,是日晨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民眾二千餘人,除少數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關押在公安局內,其他人都用草繩綑縛,蘇俄職員則上手鐐,被捕者如百川匯海般從各地押往南關戲院囚禁。被捕者沿途高呼共產黨萬歲、高唱國際歌。4月22日,用軍艦轉押往南石頭監獄。此事黃埔軍校出版《黃埔日刊》與《北京晨報》均有報導。南關戲院是廣州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捕殺民眾的重大歷史事件證物,又是廣州早期戲院之一。建築保存較好。

石行會館遺蹟

在北京南路同慶坊。石行會館建於清代,三進深的古建築。日軍轟炸廣州時被炸毀。現同慶坊仍有豎一方連州青石鐫刻的光緒十一年七月三十日的“奉憲免抽牙捐示諭”碑,內容是禁止對石料石朴行的抽苛捐的。還有端州石刻是石行會館捐款碑(殘破,只剩一小塊),放在同慶坊17號之一前作石凳用。

接官亭遺蹟

在北京南路接官亭街(在今南關戲院北側和背後)。接官亭,原名日近亭,為雍正七年(1729)廣東布政使王士俊建築,是省城文武百官以等候由京赴任之官上船時恭請聖安之所,已毀、只留下“接官亭”街名。接官亭之南曾有“炮房街”,為清代儲存迎接官員用的禮炮的炮房,亦毀,只留“炮房街”街名,後此街併入“接官亭”街,“炮房街”名亦取消。該亭原距碼頭很近,由於年久珠江淤積,岸線南移,現此街距天字碼頭數十米遠。
天字碼頭 據傳,此地明代已有碼頭。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曾縱火燒天字碼頭。清代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築東堤,改建碼頭,因由官方所築和送迎官吏,故稱之天字碼頭(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黃”之序列排,是第一的意思),首期築堤120丈,後續增築,至光緒二十九年,全堤次第完成。
明代陳白沙來講學、清代林則徐來禁菸、1912年孫中山辭臨時大總統從南京回穗等都在此上船,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廣州起義時,堅守天字碼頭附近的教導團游曦女兵班,除一人回指揮部聯絡外,其餘全部戰鬥中犧牲。天字碼頭今天仍在使用。

黃埔軍校籌建處舊址

位於南堤路2號(今沿江中路239號)。1924年孫中山決定創辦黃埔軍校,以此處為黃埔軍校籌備處,蔣介石、廖仲愷、葉劍英等曾在此工作。黃埔軍校開學後,籌備處改為黃埔軍校駐廣州辦事處。1926年黃埔同學會成立後曾在此辦公。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林則徐銷煙遺址

林則徐在虎門大量銷毀鴉片煙同時,曾三次在珠江北岸(從靖海路至大沙頭路段)銷煙,第一次於1839年7月18日,在靖海門(今靖海路)外銷煙。第二次於1939年7月19日,在靖海門外銷煙,林則徐與兩院官吏同往視察。第三次於1939年9月2日,在靖海門外東炮台前,林則徐同制軍、撫軍、司、道等官吏視察焚化煙土。現遺址沒有標誌。

中央銀行舊址

在沿江中路193號。在孫中山親自領導下於1924年8月15日舉行開幕典禮,孫中山致開幕詞,要求軍政官吏“保護這箇中央銀行”。該行發行紙幣,對穩定革命政府的經濟、籌備北伐經費起了很大作用。此處現為中國工商銀行廣州第一支行使用。廣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