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房街

炮房街

陝西省西安市街道。因歷史上(至少早在民國時期)主要聚集著煙花爆竹生產作坊,故名。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炮房街形成於明初,位於當時東郭城的西部北側。如今是西安城東門外東關正街路北的一條小巷子,巷子的東口和長樂坊、更新街形成一個丁字路口,西段與五道什字南街相交,一直通向環城東路。

街道大體為東西向,位於東關。街道西面至環城東路北段(長樂門),東面連線長樂坊與更新街形成丁字路口。街道中段坐落有唐代皇家寺院——罔極寺。

歷史由來

炮房街名字乍聽上去便覺得很火爆。據《明清西安詞典》記載,相傳明代炮房街上多開有紙炮作坊,街道便因此得名。不過,炮房街的“火爆”已經是過去的事兒,如今那裡雖地處鬧市,卻略顯僻靜,以居民區為主,對比昔日,倒有些名不副實了。

追溯炮房街的“火爆”歷史,事實上不僅是明代,在其後的清代、民國,直至解放後,紙炮作坊扎堆的景象都始終在炮房街存在著。開在炮房街的紙炮作坊,是過去那種私人的手工制炮作坊。對這些作坊,73歲的老住戶王有民先生記憶猶新。王老先生生在炮房街、長在炮房街,對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過。他說,自己小時候,炮房街兩側大都是居民院子,小小的門臉,紙炮作坊就開在其中,這一帶共有七八家,並沒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開來,遍布在整條巷子。這些作坊沒有掛什麼特別醒目的招牌,也不像現代的商家那樣,儘可能多地在門前擺放商品吸引顧客,似乎不用太過宣傳,買炮的人自然知道各家的位置。這些作坊售賣的紙炮有小鞭炮,也有大一些的雷子炮。

紙炮作坊都是手工活兒,生意好時,光靠主家和夥計都忙不過來,於是作坊就把一些簡單做炮的活兒分給居民們去做。居民們從作坊拿走的都是些零散的半成品炮,只裝了炸藥,裹了紅衣,還沒穿炮捻子。居民們要做的就是用竹籤子往炮里一下一下地穿捻子,然後一個個編成串兒,再盤成盤,一個月下來大概能掙七八元錢。王有民家就乾過這營生,不過因為他是男孩,很金貴,家人不許他動手,他只能看著一枚枚小紅炮在姐姐的手中變成一串長長的鞭炮。每次姐姐編完,散炮還總能剩一點兒,家裡就留著過年時放的,所以自己家從來不需要買炮。

這樣的火爆營生開在居民區,自然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王有民回憶說,大約在1957年左右,巷子西口一家紙炮作坊發生了爆炸,“當時我正在家門口站著,突然聽到‘嘭’的一聲,聲音特別大。剛開始我嚇了一跳,知道是做炮的家裡爆炸了,但是沒敢過去,等了一會兒才跟著其他人跑過去。等我趕到時,看見巷子裡其他紙炮作坊的同行都趕來幫忙了,消防卡車也搖著鈴鈴開來了。只見院子裡面的人們正抱著整捆整捆的炮往水裡蘸,以防止再次發生爆炸。我印象中這次爆炸都炸傷人了。”

那么紙炮作坊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它的消失又是否和存在安全隱患有關?西安地方志研究者封五昌介紹,安全隱患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實行合作化,小作坊合成了一個炮廠,統一經營。對於炮廠的位置,有的居民說炮房街再往東,八仙庵附近,有的說在炮房街東口路北的廟子巷裡。幾年後,由於炮房街附近住宅眾多,人口密集,炮廠遷到了西郊魚化寨一帶,從此,炮房街附近就再無制炮的歷史了。據《西安老街巷》介紹,至文革前,城外也不做紙炮了,西安市出售的紙炮花火都是從素以做紙炮花火著名的蒲城縣或河南運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